信阳市小麦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4-12-29 00:00:00孟宁鲍炳青费登峰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11期

摘 要 河南省信阳市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小麦生产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土地资源压力增大及农业现代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信阳市小麦产业面临缺乏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病虫害防治不力、现代种植技术应用滞后等问题。为促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分析信阳市小麦种植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引进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构建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加强种植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方面提出推动信阳市小麦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小麦种植;高产品种;问题;对策;河南省信阳市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17

河南省信阳市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小麦种植在其农业生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信阳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具有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为小麦栽培提供了有利的自然环境[1]。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土地资源压力增大及农业现代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信阳市小麦生产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但不限于品种单一、病虫害频发及种植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小麦的稳产高产,也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深入分析信阳市小麦种植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于推动该地区小麦产业的转型升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种植概况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豫鄂皖三省交界处,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其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的气候特征。信阳市地形多样,以山地、丘陵和平原为主,淮河及其支流贯穿而过,为小麦种植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信阳市年平均气温15~16 ℃,降水量在1 000~1 200 mm,春季降水适中,可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期的水分需求,而夏初的温暖干燥天气则有利于小麦的成熟与收获。这种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加上肥沃的黄棕壤和砂姜黑土,为小麦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信阳市小麦种植历史悠久,是河南省小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信阳市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持续优化小麦种植结构,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据统计,目前信阳市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hm2左右,年产量可达120万t,虽然面积和产量相较于全省总量不算突出,但其单位面积产量较高,显示出较强的生产潜力。在品种方面,信阳市主要种植郑麦系列、豫麦系列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这些品种不仅能够抵御当地常见的干旱、渍涝等自然灾害,还具有较好的抗病虫害性能,为稳定小麦产量和品质奠定了基础。

2 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高产优质小麦品种

尽管信阳市小麦种植在品种改良与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成为制约其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的关键因素[2]。1)信阳市小麦种植以传统和常规品种为主,这些品种虽然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但在遗传背景上的单一性和抗逆性、丰产性、加工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剧,干旱、洪涝及温度波动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传统品种往往难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导致产量波动大、品质不稳定。此外,随着国内外小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对小麦产品的需求趋向多元化与高端化,对小麦的营养成分、加工特性和食品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信阳小麦品种在满足特定市场需求,如烘焙、面条制品等专用小麦品种的供应上显得力不从心,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用于生产强筋、弱筋面粉产品的小麦品种,限制了其在高端市场的拓展和品牌建设。此外,种子繁育体系的不完善是制约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信阳市现有种子供应体系在品种筛选、良种繁育、质量控制等方面尚存在不足,导致新品种的推广速度慢、覆盖面积小,农户难以及时获取并应用最新的优良品种,影响了整体种植效益的提升。

2.2 病虫害防治不力

信阳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长期面临由多种病虫害引起的生物胁迫问题,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严重威胁。受信阳市独特地理与气候条件影响,小麦在生长周期内易遭受多种病虫害侵袭,主要包括赤霉病、锈病、白粉病及纹枯病等。这些病害不仅能够造成小麦减产,还严重影响籽粒品质,降低商品价值[3]。例如,赤霉病一旦暴发,可导致小麦减产率在20%以上,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同时产生毒素影响食品安全。而锈病和白粉病则会影响小麦光合作用,降低植株活力,减少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在虫害方面,蚜虫、吸浆虫、地下害虫等是信阳市小麦生产中的主要虫害。蚜虫不仅直接刺吸汁液,影响小麦生长,还能传播病毒病,增加病害复杂程度。吸浆虫则在小麦灌浆期为害严重,直接影响小麦籽粒的形成,造成空壳率提高。地下害虫如蛴螬、蝼蛄等,会对小麦幼苗造成毁灭性损害,影响出苗率和群体结构。监测预警系统的不健全和农民病虫害防控意识的相对薄弱,进一步加剧了病虫害问题。同时,缺乏有效的预测预报技术和系统的防控策略,使得病虫害防治往往滞后于实际发生,难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2.3 现代种植技术应用滞后

信阳市小麦种植在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方面尚存短板,这一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小麦生产的潜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1)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普及程度不高,诸如导航自动驾驶播种、无人机喷施农药、智能灌溉系统等现代技术装备,在信阳市小麦种植区的使用比例较低。这些技术能显著提高作业精度、减少资源浪费并提高生产效率,但受制于高昂的初始投资成本、农民接受度有限及相应技术培训不足等因素,其推广进程缓慢。2)土壤健康管理技术滞后,表现为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保护性耕作等科学管理措施实施不广泛。信阳市大部分农民依旧保持传统的耕作习惯,如过度依赖化肥、忽视土壤有机质补充等,导致土壤退化、结构破坏、肥力下降,进而影响小麦的根系发育与养分吸收。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土壤检测与数据分析手段,施肥方案多基于经验确定,难以实现精准施肥,既浪费资源又可能引发环境污染。3)信息技术融入农业生产的程度不足。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农民决策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病虫害预警、市场信息获取、气象服务等方面。尽管互联网及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在农村得到一定普及,但针对小麦种植的专业化信息服务系统尚未充分建立,导致农民难以及时准确地获取和利用相关信息,错失最佳管理时机或造成决策失误。

3 对策建议

3.1 引进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

1)推动品种创新与引进。信阳市应积极与国家级及国际小麦育种研究机构合作,引入先进的生物技术,如基因组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快速精准地培育出适应当地环境且具有高产、优质、多抗性特点的小麦新品种[4]。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成功培育的“洛旱系列”小麦品种,该系列品种针对干旱地区,表现出良好的节水高产特性,信阳市可借鉴学习相关研究方法等,开发适合当地特色的高抗旱或高抗病品种。2)建立完善的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借鉴“郑麦9023”等国家审定品种的成功经验,通过建立高标准的种子生产基地,采用现代化的种子加工设备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保证种子的纯度和品质。同时,构建由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户响应的三级推广网络,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平台,开展新品种展示田、示范户建设,使农户切身感受新品种的优势,从而加速新品种的普及。3)实施品种多样化策略。鉴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信阳市需要培育或引进既适应当地条件,又能满足特定市场需求的品种,如为面食行业提供专用的强筋小麦,为烘焙业提供弱筋小麦。例如,“济麦44”以其优质的面条加工性能受到市场青睐,信阳市可以探索开发具有类似特色的地方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

3.2 构建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

针对信阳市小麦种植区病虫害频发的问题,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是当务之急。1)依托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提升病虫害监测预警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具体而言,可以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测站,利用传感器和远程监控技术实时采集田间温湿度、病虫害发生情况等数据,结合历史数据与气象预报,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病虫害的早期预测与预警[5]。同时,开发并推广适用于农户的简易病虫害识别APP,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帮助农户快速识别病虫害种类,为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2)推进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策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信阳市应积极探索天敌昆虫的本土化繁殖与释放技术,如利用瓢虫、蜘蛛等天敌控制蚜虫数量,以及通过种植吸引天敌的蜜源植物,构建作物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平衡,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同时,实施轮作和间作制度,如小麦与豆科作物轮作,既可改善土壤结构,又能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此外,优化农药使用策略,实行精准施药。借助无人机和全球定位系统进行精准喷洒,根据病虫害分布图谱制订差异化施药方案,减少农药的浪费和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并推广使用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农药,如生物农药和新型低残留化学农药,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3.3 加强种植技术创新与应用

面对信阳市小麦种植区现代技术应用滞后的挑战,需要通过实施一系列综合性策略推动技术创新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精准农业领域,推动精准农业技术的深度融合,意味着要打破传统作业方式,通过整合导航自动驾驶、无人机植保和智能灌溉等技术,实现作物管理的精准化与智能化。这不仅要求技术设备到位,更需要构建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支持系统,依据作物生长周期和土壤水分、养分状况,动态调整管理措施,确保资源高效利用。同时,政府与社会力量应携手提供财政补贴、技术培训等支持,以降低技术采纳门槛,提升农户的科技应用能力。在土壤健康管理领域,应着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及保护性耕作等科学方法,依托现代检测技术建立详尽的土壤数据库,实现施肥、灌溉的个性化定制,恢复和维护地力。通过构建长期土壤健康管理计划,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控与评估,确保土壤健康与作物生长互促共进。

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入,旨在打破信息孤岛,通过构建综合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集成病虫害预警、气象服务、市场分析等功能模块,为农户提供即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平台能为农户提供个性化的种植建议,辅助决策,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生产风险,提升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而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将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田间可用的技术。可以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开展技术集成示范,以增强农户对新技术的信任与接受度,同时,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提升其科技素质,确保技术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4 结语

信阳市小麦种植业在品种、病虫害防治和现代技术应用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同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信阳市有望通过引进和培育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建立高效的良种繁育与推广体系,突破品种制约,提升小麦产量与品质。针对病虫害问题,应当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集成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生物防治与生态调控策略,构建起精准、高效、环保的病虫害防控体系。在现代种植技术领域,应加速推进精准农业、智能管理技术的应用普及,完善土壤健康管理,深化信息技术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小麦生产的科技含量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展望未来,在政府、市场、科技、农户等各方共同努力下,信阳市小麦种植业必将迎来转型升级的崭新局面,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国勤,申冠宇,冉忠萍,等.豫南弱筋小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9):24-26.

[2] 周枫,李飞,蔡文强,等.信阳地区小麦理化品质及蒸煮品质分析与评价[J].粮食与饲料工业,2021(4):10-14.

[3] 周涛.豫南弱筋小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17):11.

[4] 周国勤,谢旭东,陈真真,等.信阳弱筋小麦产业化发展优势及经验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20(12):4-6.

[5] 周国勤,李彩丽,尹志刚,等.信阳小麦生产特点及应变栽培的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9):121-124.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孟宁(1983—),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小麦、水稻、油菜选种育种。E-mail:4142988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