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控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江苏省沿海重要农业县,如东县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探索水稻绿色防控策略。为给水稻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提供参考,论述如东县水稻种植概况,系统分析农业防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控和化学防治等技术,提出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与推广、完善病虫害绿色防控政策、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绿色防控策略。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江苏省如东县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16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绿色水稻种植技术,其中病虫害绿色防控是关键。传统的农药防治手段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虫害,但长期使用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如土壤和水源的污染,还会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对人们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我国农业部门和相关科研机构开始积极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减少农产品损失,而且对环境友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笔者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深入探讨水稻绿色防控技术,对于推动水稻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水稻种植概况
如东县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黄海之滨,背靠太平洋,毗邻黄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如东县陆域面积2 000 km2,海域面积4 555 km2。截至2022年底,如东县户籍人口98.26万人,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0.67万hm2。
如东县土地平坦,土壤肥沃,适耕性强,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誉。如东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春夏多东南风,秋冬以西北风为主,年平均气温 15.1 ℃,年均降水量超过 1 000 mm,无霜期长达222 d,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东县为江苏省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之一。如东县农用地面积14.33万hm2,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5.83万hm2以上,总产量超过55万t。近年来,如东县高度重视绿色农业发展,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广绿色种植模式,2019年以来,如东县先后建成23个江苏省绿色优质水稻生产基地,2023年成功获批创建国家级绿色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如东县先后建成3个省级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区内全面实施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生物农药和物理防治手段,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农药使用量减少约40%。目前,如东县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江苏省农业龙头企业13家,获证绿色食品稻米生产企业36家,产品达52个,为推广绿色水稻种植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水稻绿色防控技术
2.1 农业防控
农业防控不仅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病虫害,还能增强水稻品种的抗性,促进生态平衡,具有环保高效的特点。1)选择抗性强的优良品种。因地制宜选用抗稻瘟病、稻曲病、褐飞虱等病虫害的水稻品种,适时淘汰抗性差、易感病品种,及时更换种植年限长的品种,并合理布局水稻品种。2)选用适当的耕作栽培措施。①深层翻耕。在冬季或其他空闲期,彻底翻耕稻田,将虫卵和幼虫翻至土表,经寒冷天气冻杀,减少次年虫口数量[1]。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推迟翻耕后的育秧移栽期,通常为7 d左右,使害虫高发期与作物生长期错开。②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的积累和传播,为水稻的健康生长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③合理施肥,及时灌溉排水。促进水稻苗壮秆粗、返青早,增强植株的抗逆性。④及时清除杂草,减少病虫害隐匿场所,同时避免杂草与作物竞争养分和水分。
2.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如东县水稻绿色防治实践中,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广泛。1)利用天敌昆虫,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防治的成本。①充分保护利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天敌,如蜘蛛、草蛉、瓢虫、青蛙等。②人工释放天敌,可根据稻田环境,人工繁育释放赤眼蜂、寄生蝇等天敌。例如,在稻田中释放赤眼蜂,人为增加赤眼蜂田间密度,让赤眼蜂寄生在螟虫卵上,将螟虫卵营养吸收从而杀死螟虫,减少螟虫后代数量,持续控制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水稻螟虫的危害。③农户可以因地制宜地在稻田内外营造一些微小生境,为天敌提供栖息繁衍条件。2)种植诱集植物,如香根草、艾草等,其能释放出特殊气味引诱蛾类害虫产卵,从而使害虫集中,便于进行专门防治,还能为天敌昆虫提供庇护场所,有利于维持天敌种群数量。生物防治成本低、对环境影响小、持续性强,是绿色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一些暴发性病虫害,仅采用生物防治难以完全控制病虫害传播蔓延,需要与其他防治手段相结合,实现309eed6373631f416a0ef0fd83bab820综合防治。总的来说,发挥生物防治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对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农产品安全意义重大[2]。
2.3 物理防控
1)覆盖防虫网。在秧苗期,采用0.425 mm防虫网覆盖,阻隔稻飞虱,预防虫传病。选择具有耐腐蚀、耐热及耐水等特性的不锈钢丝或高分子合成材料制成的防虫网,在实际操作时,将网罩底端固定牢固,增强抗风能力,避免大风导致网罩被掀开,影响防虫效果。2)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物理诱杀。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二化螟、稻飞虱等常见害虫,一般每3~4 hm2稻田布设1盏杀虫灯,安装高度控制在120~150 cm。3)设置性诱剂诱捕器诱杀害虫。一般在害虫羽化高峰期提前5 d左右开始防治,每公顷田间布设15个诱捕器,周边也可适当添加,使用后需要及时回收以循环利用。
2.4 化学防治
在选择化学农药时,应优先考虑低毒、低残留、高选择性和环境友好型农药产品。同时,结合田间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病虫害类型选择相应的高效低毒农药,并严格控制使用量,避免过量使用造成污染。在如东县,水稻常见病害有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等,可采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40%稻瘟灵乳油1 0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 5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防治时间上,要在病害防控关键时期用药,如稻瘟病的最佳防治期是水稻破口期,水稻纹枯病防治适期是发病初期,稻曲病防治适期是破口前5~7 d。对于常见虫害,如稻飞虱和水稻鳞翅目害虫,可选择使用25%吡蚜酮悬浮剂1 500倍液、20%呋虫胺悬浮剂2 000倍液、10%烯啶虫胺水剂2 000倍液、15%茚虫威乳油3 000倍液及1%甲维盐乳油2 000倍液等药剂。防治时应综合考虑虫口密度和危害程度,避免盲目大量施药。同时,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种类和作用机理的农药,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此外,在实际施药过程中,根据实际气象条件和使用说明,科学有序配制药液,保证药效发挥。定期更换药品种类,避免滥用单一品种导致病虫害抗性加强。采取多种技术措施相结合,实现药剂使用最小化、高效率和环境友好,是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关键[3]。
3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
3.1 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
为全面提升如东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效能,应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1)织密监测网点,在全县范围内合理布设监测点,实现对各主要种植区域的全覆盖,确保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2)整合各相关单位力量,加强农业、林业、植物保护等部门的紧密协作,实现监测信息的高效流转和共享。3)着力提高病虫害监测预警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利用物联网、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建设覆盖全县的病虫害远程监控系统,实时采集田间环境数据和害虫种群动态,为决策者提供直观、实时的数字化预警信息。4)借助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模型,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智能化预测,提高预警的精准度和前瞻性。5)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和响应机制。建立多元化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如热线电话、短信、微信公众号等,确保预警信息及时精准传递到田间地头。
3.2 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与推广
传统的单一防治方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问题,必须将农业防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控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1)在集成技术方面,应充分考虑不同防治措施的协同效应,避免防治手段互相矛盾、抵触。例如,在使用农药时,选择对天敌昆虫影响较小的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生物防治措施的效果不受化学防治的影响。同时,注重统防统治,将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一般防治技术相结合,实现病虫害综合治理。在实际操作中,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块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防治方案组合。2)在推广应用方面,建立健全的农艺技术培训和服务体系,定期组织农民现场观摩会和讲座,向农户讲解各项绿色防控技术的操作要点,普及相关理论知识。积极宣传示范基地的绿色防控成果,让农户切身感受到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主动接受并应用[4]。
3.3 完善病虫害绿色防控政策
优化完善绿色防控政策,是实施绿色防控的坚实保障。可以出台专门的绿色防控地方性法规,将绿色防控的理念、措施和操作规程纳入法制化轨道,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约束力。1)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绿色防控的具体实施做出细化规定,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2)完善绿色防控补贴政策。针对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农户和企业给予适当补贴,减轻其经济负担,提高其积极性。补贴方式包括直接资金支持,以及税费减免等间接支持。3)加大绿色防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绿色防控的重要意义,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4)建立健全绿色防控产品认证和溯源制度,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放心食用。5)加大农药执法监管力度,对生产者违规使用农药,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行为要依法处置。6)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绿色防控事业,吸引更多的力量和资源投入其中,形成合力。
3.4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如东县应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人才在推进水稻绿色防控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绿色防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1)加大对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及科研单位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2)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提供实践和锻炼的平台,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3)注重在职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5]。4)建立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基地,定期组织农技人员、种植大户等开展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5)大力开展农民田间学校,推广绿色防控新技术、新理念。6)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7)建立科技人员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对在绿色防控领域做出贡献的专家予以重点支持。8)落实科技人员薪酬待遇,缩小与其他行业的差距。同时,注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为绿色防控事业可持续发展打好人才基础。通过岗位锻炼、专家指导等途径培养青年科技骨干。
4 结语
如东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深厚的农业生产基础,在水稻绿色防控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然而,实现全面绿色防控,还需要持续推进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综合防治技术集成和推广,不断完善绿色防控政策,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的实施,如东县可以提高水稻产业绿色防控水平,推动当地农业的绿色转型和升级,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灿霞,崔伏华,曾宇,等.益阳市南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现状及应对策略[J].农村实用技术,2023(1):113-114.
[2] 李开溢.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技术结合策略分析:以肇庆市怀集县为例[J].种子科技,2022,40(20):97-99.
[3] 王巍.江西双季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药剂筛选与应用[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21.
[4] 李素华,李生招.强化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2):184.
[5] 曾晓勇.减少稻田用药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与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8(20):42.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黄冬亚(1992—),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E-mail:hjsdhfui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