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广西是我国蓝莓产区之一,但近年来当地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农药使用量大幅增加,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不容忽视。为促进广西蓝莓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地蓝莓种植实际,剖析蓝莓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存在的种植户农药使用方法不当、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农药残留检测与溯源机制不健全及各地主要病虫害存在差异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加强科学用药指导、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合理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建立健全农残检测与溯源体系及因地制宜配置防控措施等建议。
关键词 蓝莓;病虫害防治;农药污染;绿色防控;广西
中图分类号:S43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13
广西阔叶林地区土壤酸性强(pH值在4.0~5.2)、通透性好、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土壤特性符合蓝莓生长需求。近年来,广西大力发展蓝莓产业。其中,融水县白云乡高兰村的蓝莓种植基地是广西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截至2023年,基地蓝莓种植面积超过86 hm2,销售额达100万元,有效了促进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然而,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蓝莓病虫害问题日益凸显。广西独特的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导致病虫害极易滋生蔓延。在蓝莓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化学农药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手段。2016年,
广西部署实施“十三五”时期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明确提出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力争实现负增长。这为蓝莓种植中科学用药、减量用药指明了方向。2020年,广西农业农村厅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2020年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蓝莓绿色生产措施,强调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2022年,广西农业农村厅出台了《关于推进广西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这无不显示出发展高质量水果产业,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
1 各地农药污染差异分析
广西蓝莓主产区主要为桂林市、贺州市、河池市、百色市等地,各地在蓝莓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1.1 桂林市
桂林市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区首位。由于种植历史悠久,部分种植户农药使用习惯难以改变,过量用药现象较为普遍。同时,桂林市旅游资源丰富,大量农家乐、采摘园分布在蓝莓种植区周边,农药使用不当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更加凸显,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1.2 贺州市
近年来贺州市蓝莓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快速增加。贺州市部分蓝莓园区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农药污染对石漠化加剧、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问题的影响更为显著。
1.3 河池市
河池市特色水果资源丰富,蓝莓、柑橘等多种水果并存,园区管理复杂,病虫害防治难度较大。部分种植户为追求经济效益,在多种水果种植区交叉使用农药,药效成分复杂,加剧了农药残留超标风险。此外,河池市部分蓝莓园区分布在水库、河流上游,农药污染对下游水质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1.4 百色市
百色市是广西后发展的蓝莓种植区域,种植户规模普遍较小,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小规模种植户环保意识不足,随意丢弃农药包装废弃物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百色市部分蓝莓园区分布在偏远山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不健全,回收成本较高,农药污染隐患不容忽视。
2 农药使用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户农药使用方法不当
广西蓝莓种植户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当之处。部分种植户缺乏专业知识,未能准确识别病虫害类型,导致药剂选用不当。施药时机把握不准,未能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及时用药,错过最佳防治时机。配药比例不科学,常出现过量或不足现象,既浪费农药,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此外,施药方式不规范,如未采用定向喷雾等精准施药技术,造成药液大量流失。
2.2 过度依赖化学农药
部分蓝莓种植户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忽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化学农药的单一使用导致病菌、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防治难度加大,迫使种植户不断增加化学农药使用量,农药残留超标风险居高不下。
2.3 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
蓝莓种植过程中,农药包装废弃物的污染不容忽视。随意丢弃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导致农田、水源污染问题突出。农药包装废弃物含有残留农药,随意丢弃会使残留的农药进入土壤和水源,威胁农田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此外,大量农药包装废弃物随意丢弃,不仅影响了农田景观,而且废弃物不易被自然降解,危害长期存在。
2.4 农药残留检测与溯源机制不健全
1)部分地区蓝莓农药残留检测仍存在检测覆盖面小、频次低等问题。个别地区仅抽检少量样品,难以全面反映区域内蓝莓农药残留情况。同时,检测数据的及时性和代表性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消除农残超标风险隐患。2)蓝莓溯源体系建设整体滞后,可追溯蓝莓占比不高。广西有机、绿色蓝莓种植基地已基本建立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记录等信息化管理制度,但基地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多采用手工台账记录,信息收集滞后,难以实现产品全程可追溯。中小型种植户生产记录不完整,个别种植户不按规定进行生产记录,导致蓝莓“从农田到餐桌”追溯链条不完整。
2.5 各地主要病虫害存在差异
受海拔与气候条件影响,广西各地土壤等自然条件存在差异,导致蓝莓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存在差异。广西蓝莓主要病虫害有叶斑病、炭疽病、灰霉病、蓟马、蚜虫等,但其在不同地区的发生程度不尽相同[2]。其中,桂林市4—6月易发生炭疽病,5—7月是蓟马危害高发期;贺州市3—5月是灰霉病多发期,4—6月是蚜虫危害高峰期;钦州市5—7月极易发生叶斑病,7—9月是蓟马危害高发期;百色市5—7月是炭疽病的高发期,8—10月易发生蚜虫危害。
3 对策
为保障蓝莓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广西急需加强蓝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探索农药减量使用路径。
3.1 加强科学用药指导
1)加强技术支撑。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发放宣传册等形式,提高种植户对农药污染危害的认识,使其自觉遵守农药使用规程。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充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力量,选派懂技术的农业技术人员深入蓝莓种植基地指导种植户科学使用农药[3]。相关部门应联合制定蓝莓种植用药指南,明确规定蓝莓种植允许和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施药剂量和安全间隔期等关键要素,并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种植户开展广泛宣传。
2)提供个性化防控指导。农业农村部门可根据种植户实际情况为其提供个性化防控指导。例如,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种植户,可通过现场指导教授其科学的化学防控技术;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种植户,可优先推广成本较低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
3.2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1)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大蓝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因地制宜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的绿色防控模式,提升蓝莓种植系统抗逆性,从源头上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在蓝莓主产区建立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加快推广应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农药。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优化蓝莓病虫害防治用药结构。加大对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农药的补贴力度,降低种植户农药使用成本。在蓝莓基地设立绿色防控技术服务点,免费为种植户提供生物农药及其技术指导。
3.3 合理处置农药包装废弃物
为解决农药包装废弃物随意丢弃污染环境的问题,提出3点建议。
1)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络。合理布局回收网点,根据蓝莓种植区分布和种植规模,科学规划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网点布局,方便种植户投放。创新回收模式,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农药包装废弃物“定时定点”“货币激励”“以旧换新”等多元回收模式,调动种植户的参与积极性。
2)规范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理。集中无害化处理,建设一批区域性农药包装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配备焚烧、填埋等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农药包装废弃物的集中处置和污染控制。促进资源化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开展清洗、粉碎等预处理,探索塑料等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利用路径,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排放和处置成本。加强处置过程管控,严格落实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等环节的管理规范和操作规程。
3)强化农药包装废弃物监管。明确监管责任,各有关部门形成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监管合力。加大执法力度,将农药包装废弃物纳入农业面源污染监管范畴,制定完善相关法规标准,依法查处违规丢弃、填埋农药包装废弃物等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农药经营管理,在农药经营许可、备案等环节严把关,督促指导农资经营者切实履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义务,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纳入经营者信用评价体系[4]。
3.4 建立健全农残检测与溯源体系
为解决蓝莓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强化蓝莓农残检测和溯源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广西应做好以下3项工作。
1)健全蓝莓农残检测体系。根据蓝莓主产区分布和产销情况,合理规划农残检测机构布局。制定完善蓝莓农残检测标准规程,强化检测人员培训和比对试验。在做好定期监督抽检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园区自检+政府监测+第三方检测”等多元化检测模式。鼓励蓝莓种植园区建立自有检测室,开展日常自检自控。
2)推行蓝莓质量安全追溯。建立蓝莓种植电子档案,依托农业大数据平台,建立蓝莓种植电子档案,记录品种、农用物资投入、病虫害防控等关键信息。在蓝莓包装环节印制追溯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获取蓝莓生产、检测等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
3)强化蓝莓农残超标查处。严格田间检查抽样,加大蓝莓生产环节的定期和不定期农残抽检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用药行为。从严市场准入把关,将蓝莓农残检测作为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从源头切断不合格蓝莓流通渠道。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加大对农药残留超标蓝莓的查处惩戒力度。
3.5 因地制宜配置防控措施
广西可根据不同区域蓝莓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特点,因地制宜配置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构建蓝莓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减少化学农药依赖。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1)根据区域气候条件和园区生态环境优化防控体系。根据不同区域的温度、湿度、降水等气候特点,合理配置防控措施。例如,在湿度较大、易发生病害的区域,可加强农业防治措施,合理控水保墒,降低园区湿度;在温度适宜、虫害多发的区域,可强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及时捕杀害虫,阻断虫源;在光照不足的地区,可合理布局园区,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2)根据种植品种特性制订防控方案。不同蓝莓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差异较大,根据品种特性定制防控方案。例如,对于易感枝枯病的品种,可加强冬季清园,彻底清除病枝;对于易发生蓝莓潜叶蛾的品种,可适当加大频振式杀虫灯的布设密度[5]。
3)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制订防控时间。广西不同区域蓝莓病虫害发生存在时间差异,可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制订防控时间,开展精准防控。例如,在北部地区,蓝莓炭疽病多在5—6月发生,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药剂,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4 结语
为实现蓝莓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广西必须正视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污染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科学防控,着力破解化学农药过度难题。这需要政府、企业、种植户等多方协同发力,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升农药污染防治水平,推动广西蓝莓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加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在保障蓝莓优质高产的同时,实现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实现病虫害防治和农药减量使用的双赢,为广西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程恒怡,梁川,陈晖,等.广西市售173份东盟国家进口水果及其制品中农药残留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18):3313-3315.
[2] 杨宸,周宇.蓝莓种植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果业信息,2024,41(8):75-76.
[3] 于强波,苏丹,张力飞,等.蓝莓日光温室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3(9):49-50.
[4] 佚名.广西农药登记管理培训班在桂林举办[J].广西植保,2019,32(4):35.
[5] 尹丰平.广西农药行业生产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议[J].广西植保,2023,36(2):23-29.
(责任编辑:刘宁宁)
基金项目:百色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百科20222031)。
作者简介:韦再行(1992—),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E-mail:12464185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