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浙江省台州市“水稻+”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迅速,对于“水稻+”综合种养模式的研究和开发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促进台州市“水稻+”综合种养模式发展、推进水稻绿色无公害生产、实现“一田双业”及农民持续增收的发展目标,根据台州市“水稻+”综合种养模式下病虫害发生实际,在简要分析水稻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等常见病虫害发生特点的基础上,着重论述“水稻+”综合种养模式下常见病虫害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措施。
关键词 水稻;综合种养模式;病虫害防治;浙江省台州市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08
台州市地处浙江省中部沿海,依山面海,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特点,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冬无严寒,夏少酷暑。台州市年平均日照时间2 000 h,年平均降水量1 630 mm。截至2023年底,台州市水稻播种面积63 966.67 hm2、产量47.18万t,其中早稻播种面积21 106.67 hm2、产量13.35万t,实现面积“十二连增”、产量“十三连增”。近年来,台州市水稻生产不仅在品种选育、配套种植技术及机械化生产等方面加大了科技创新和投入力度,而且对于“水稻+”综合种养模式的研究和开发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台州市稻田养鸭、稻田养鳖、稻田养虾(淡水小龙虾)、稻田养鱼等综合种养模式得到了迅猛发展,促进了水稻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协调绿色发展。台州市通过“一水双用、一田双收”,开辟出“水稻+”综合种养的致富“密码”。然而,随着“水稻+”综合种养模式的多样化,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为保障“水稻+”综合种养产业良好发展,急需深入分析“水稻+”综合种养模式下常见病虫害发生特点,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1 常见病虫害发生特点
1.1 水稻纹枯病
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在台州市呈中度偏重发生,台州市平均丛病率为2.00%,平均株病率为0.49%。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引起。气温在23 ℃以上、空气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易发生水稻纹枯病;气温在25~31 ℃,空气相对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时,是水稻纹枯病危害最严重的时期。在台州市早稻种植中,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每年6月上旬开始发生和流行,此时也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最佳时期。如果未进行有效防治,7月上旬为水稻纹枯病发生高峰期。在台州市晚稻种植中,每年8月中下旬是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期,在此之前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便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流行。水稻纹枯病从水稻苗期到抽穗期均可以发生,发病初期水稻近水面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椭圆形病斑,随着病斑的增多,形成更大的不规则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边缘为褐色,中间为绿色或淡褐色,同时叶片上会产生相同的病斑,严重时会为害水稻穗部并深入水稻茎秆内部,造成水稻减产甚至绝收。因为水稻纹枯病的菌丝和菌核能够随水和风传播,所以长期深灌水田和下风向、田面不平、低洼的地块水稻纹枯病发生较重。同时,氮肥施用过多的地块水稻纹枯病发生情况相对较严重。
1.2 稻曲病
近年来,稻曲病在台州市单季晚稻种植中发生和危害较重,发生程度中度偏重。气温和降雨是影响稻曲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当气温为25~30 ℃,若此时遇到连续降雨且降水量较大时,稻曲病发生概率较高。稻曲病是一种主要为害水稻穗部的病害。在发病初期,受害籽粒颜色略带黄色,有充实感、不透光,在内外颖处先裂开并可见白色絮状物;随着病情的加重,受害籽粒颖壳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物,并逐步凸起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健康籽粒大3~4倍的菌块。稻曲病的发生和流行除了与种植区域的气温、湿度、降雨量有关以外,还与氮肥施用量过大、淹水、漫灌等因素有关。
1.3 二化螟
二化螟是台州市早稻主要虫害之一,近年来呈中度偏重发生,螟源主要来自植株残茬、春花作物以及在田间杂草中越冬的幼虫。随着4月气温回升,老熟幼虫逐渐开始活动发育,一般在4月中下旬进入化蛹期,蛹滞一段时间后羽化成蛾,盛蛾期可持续60 d左右。通常,二化螟成虫选择在水稻叶色浓绿的叶片背基部或者叶片正面近叶尖处产卵,卵孵化后聚集于叶鞘内取食;幼虫2龄后开始蛀食水稻茎秆,造成枯梢;幼虫3龄后会蛀入稻株内为害,造成枯心苗、白穗、虫伤株。二化螟一般情况下会导致水稻减产5%~10%,严重时可导致水稻减产50%左右。
1.4 稻纵卷叶螟
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在台州市总体发生程度呈中等水平。通常,每年7—9月稻纵卷叶螟迁入台州市;每年8月中下旬出现蛾峰,此时每667 m2蛾量在194头左右;每年9月初,为田间低龄幼虫发生高峰期。稻纵卷叶螟属于迁飞性害虫,偏南风、西南风有利于其迁飞,导致虫害偏重发生。同时,田间隐蔽、连续阴雨天气、空气湿度较大,易加重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和为害。在台州市,稻纵卷叶螟幼虫的为害期一般为每年的6月中上旬至10月中旬,稻纵卷叶螟1龄幼虫不结苞;2龄幼虫会爬至水稻叶尖,吐丝缀卷叶尖或叶缘;3龄幼虫纵卷水稻叶片,形成束腰状虫苞。稻纵卷叶螟自3龄幼虫开始,食量明显增大,虫苞增大,为害加重,进入4龄、5龄后频繁转苞为害,啃食水稻叶片仅剩叶脉,秕谷增多,影响单位面积水稻产量。
1.5 稻飞虱
近年来,稻飞虱在台州市呈中度偏重发生。根据往年田间调查,每年8月中下旬正值单季晚稻孕穗期和连作晚稻分蘖期,水稻长势旺盛,平均每百丛有稻飞虱21头左右,是稻飞虱发生和防治的关键时期[1-2]。稻飞虱是台州市水稻常见虫害,一般每年发生5~6代,世代重叠,世代间界限十分不明显,主要为害中晚稻,个别年份单季早稻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危害。稻飞虱成群聚集在水稻植株的下部,成虫或若虫均用刺吸式口器刺进植株组织内吸食汁液。稻飞虱为害较轻时,水稻下部叶片枯黄,茎基部变黑,瘪谷率增加;为害较重时,稻田成片死秆倒伏,造成水稻减产甚至绝收。稻飞虱在台州市的危害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底至7月中旬,此时也是防治稻飞虱的关键时期。
2 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近年来,台州市大力发展“水稻+”综合种养模式,推进了水稻病虫害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减少了高毒、高残留化学药剂的使用,促进了绿色稻米产业发展和优质品牌化建设,为推进农民持续增收和绿色优质水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 农业防治
2.1.1 加强有机肥的施用
每667 m2施入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3 500~4 000 kg,然后对稻田进行深翻,有助于达到杀蛹灭虫的目的,而且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增强水稻植株长势,从而提升水稻植株自身抗性。
2.1.2 加强种子科学处理
水稻播种前,用25%使百克乳油2 500~3 000倍液或者25%施保克乳油3 000倍液浸种48 h,随后将种子冲洗干净,进行催芽处理。催芽后用咪鲜胺或戊唑醇同噻虫嗪的复方种衣剂进行拌种和包衣,有助于减少稻曲病、稻飞虱等病虫害的发生[3]。
2.1.3 合理密植
通过合理地控制水稻栽植密度,提升田间的通风透光性,降低田间湿度,有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台州市“水稻+”综合种养中,可每667 m2机插1.5万~1.9万株秧苗,较常规种植密度减少约1/3。通过合理密植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保证水稻植株获得良好的光照和养分条件,促进水稻植株生长发育,从而提升水稻植株的抗性。
2.1.4 加强肥水管理
在台州市“水稻+”综合种养中,以施用腐熟农家肥为主,适当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并且禁用硝态氮肥。在水稻生长发育周期内,在保证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需要进行3次追肥处理。第1次是分蘖肥,在插秧后15 d左右施用,可每667 m2施入酵素菌肥40 kg;第2次是穗肥,在插秧后40~50 d施用,可每667 m2施高效复合肥10~15 kg;第3次是粒肥,在水稻抽穗期追施少量尿素,切记不可多施,以免造成水稻贪青晚熟。
在台州市“水稻+”综合种养中,灌溉要注意使用洁净的水源,采取“浅-晒-浅-干”的间歇性节水灌溉方法,水稻插秧至分蘖期保持1.5~2.0 cm的浅水层,水稻分蘖末期适时排水晒田4~6 d,能有效减少水稻纹枯病的发生[4]。
2.2 物理和生物防治
1)在台州市,可凭借稻田养鸭、稻田养鳖等综合种养模式,利用鸭子、鳖等捕食稻纵卷叶螟等害虫,获得良好的治虫效果,减少农药的施用,助推当地绿色优质水稻产业的发展。2)在台州市“水稻+”综合种养中,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稻田内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或者黑光灯,每2~3 hm2安置1盏,高度控制在1.8 m左右,对害虫进行有效诱杀。3)在稻田设置性诱捕器,对害虫成虫进行诱杀。4)在稻田垄(坝)
上种植大豆、芝麻等显花植物或者香根草等诱虫植物,培育蜘蛛、线虫、寄生蜂等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的天敌,发挥天敌的控制效应,减少虫源基数,抑制虫害的发生。5)灵活运用苏云金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药剂,防治病虫害。
2.3 化学防治
2.3.1 水稻纹枯病
在台州市实际生产中,第一次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时间是水稻分蘖末期封行时,可每667 m2喷施30%苯甲·环丙唑悬浮剂20~30 mL、24%噻呋酰胺悬浮剂16~20 g、12%井冈霉素A可溶性粉剂60~80 g或者10%已唑醇悬浮剂50~80 mL。当田间病株率在20%以上时,再喷施1次药剂,注意交替用药,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5]。
2.3.2 稻曲病
在台州市实际生产中,可在水稻破口抽穗前3~7 d,每667 m2喷施1次30%苯甲·丙环唑悬浮剂20~30 mL或者10%已唑醇悬浮剂50~80 mL防治稻曲病,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气,还需要在7 d后补喷1次,注意交替用药。
2.3.3 二化螟
在台州市“水稻+”综合种养中,防治二化螟需要按照“压前峰控后峰”策略,前峰达标防治(防治指标为每667 m2枯鞘团100个,或枯鞘丛率8%及以上),防治适期为5月中旬,后峰防治适期为5月底6月初。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甲氧虫酰肼、四氯虫酰胺、阿维菌素等药剂进行喷施。对虫源基数大的田块,在药剂喷施后7~10 d进行田间防效检查,对防效差的田块必须及时进行补喷,减轻后期防控压力。
2.3.4 稻纵卷叶螟
在台州市,对稻纵卷叶螟进行药剂防治,需要着重抓住稻纵卷叶螟孵卵盛期至低龄幼虫期。利用低龄幼虫抗药性弱的特点,每667 m2喷施20%氯虫苯甲酰胺10 mL或者10%四氯虫酰胺10~20 g,为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需交替用药,连续喷施2次,每次间隔5~7 d。
2.3.5 稻飞虱
对于稻飞虱这种迁飞性害虫,药剂防治的时机是关键。在台州市实际生产中,当拔节期水稻100蔸虫量达1 000头,孕穗膨大至抽穗期水稻100蔸虫量达1 500头时,及时采用化学药剂喷雾防治,可每667 m2喷施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 g、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0 g或者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 g,连续喷施2次,每次用药间隔5~7 d,注意交替用药。
3 结语
台州市通过种养模式的结合,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推动水稻绿色生产,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研究水稻种养模式下的病虫害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对实现“一田双收”、促进水稻产业绿色优质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和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J].湖南农业,2017(6):16.
[2] 吕进,王妮,沈良,等.不同种养模式下3种水稻病害的发生比较[J].浙江农业科学,2023,64(2):431-434.
[3] 郑建余.单季稻病虫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措施[J].广东农业科学,2008(3):43-44.
[4] 张杰,张伟.北方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管理技术[J].垦殖与稻作,2006(6):37-38.
[5] 刘德辉,吴杰锋,刘佳婧.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要点与病虫害防治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6):105-106.
(责任编辑:刘宁宁)
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农村厅2023年浙江省粮油产业技术项目(2023—130,131)。
作者简介:明珂(1979—),硕士,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植保检疫技术研究和推广。E-mail:158970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