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

2024-12-28 00:00:00高大鹏
经济师 2024年12期

摘 要:文章探讨了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及其背后的机制。传导机制表明,创业活跃度是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制。据此,文章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创业活跃度,不断提升自主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 创业活跃度 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290-02

一、引言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被认为是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实现我国经济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更好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依托。

国内外学者关于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Solow[1]提出“索洛模型”,强调技术创新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后来学者Romer[2]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了经济的长期增长是由创新和研发内生决定的。国内也有学者分析了创新发展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白俊红和王林东[3]),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受技术差距和消化吸收能力等因素影响,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唐未兵等[4])。随着对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当前学者们从自主创新能力的模式角度出发,将自主创新能力分为引进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两种模式,梁丽娜和于渤[5]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得出,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模式的创新都显著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自主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更明显,是推动我国跨越“结构性减速阶段”和“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举措。尽管这些文献为探讨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的基础,但仍不能提供一个理解新常态下中国自主创新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视角。对于此问题,本文选取从自主创新能力对创业活跃度影响的视角展开研究。通过该角度,本文尝试基于一个完整的框架、利用理论分析的方式,全面、细致、准确地对自主创新能力、创业活跃度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

二、理论分析

(一)自主创新能力与创业活跃度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自主创新是创业活跃度提升的关键要素。

熊彼特的创业理论认为创业就是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的过程,创业者通过利用一种新发明或未经试验的新技术来生产新产品,通过开辟原材料的新来源、产品的新销路和改组工业结构对生产模式进行改良或变革。创业过程是创业者、商业机会和资源三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区域创新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创业活跃度提高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在创业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激发创业者创业精神。创业者是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个体,是开创创业活动的关键主体,因此,区域内创新创业人才的多寡直接影响区域的创业活跃程度。一方面,对于个人而言,个体选择创业还是受雇佣是一个职业选择问题,也是一个理性决策过程,即在成为被雇佣的工人获取竞争性工资和成为创业者通过雇佣他人获取利润之间进行取舍。通常,对于理性人来说,当创业项目的收益大于成本这一门槛值时,个体才会选择创业,释放企业家才能,激发创业精神。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改变了区域内人口的创业风险偏好、创业平均成本和创业平均收益,通过自主创新活力带动知识、技术、人才的活力,削减创业过程中的信息搜寻成本、时间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创业主体的范畴变得更广、更多样化(唐家龙等[6])。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创新驱动下的公司创业促进了大公司摆脱自身灵活性不足和角色定位僵化庞杂的缺陷,利用其在新经济时代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开始与其他创业主体共同开发创业机会。

其次,在资源支持上,自主创新为创业提供时间、知识、技术、资金、人才等支持f60ce6e2da73d61d0f9769689a9397f8。资源驱动是创业行为的重要前提,创业活动一般以“族群”为环境背景,新项目、新业务、新企业在创建和开展过程中,都需要创业者及其组织不断与企业外部进行人员、资金、资源和信息交流,并由此形成一系列社会互动。第一,知识、技术、人才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由于知识、人才、技术的集聚效应,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地区知识存量更广,创业人才队伍更充足,先进技术更为密集,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方式降低生产成本;由于知识、技术、人才的扩散效应,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地区知识信息转移的成本更低,人与人的交流会载荷更丰富的内涵,有利于新知识新技术通过社会网络进行高频率、深层次的交流、溢出和学习,有利于新想法、新创意的衍生。第二,降低时间成本。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地区通常聚集着更多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充足的社会资源降低了创业机会的搜寻成本,缩短创业准备时间。第三,缓解新创企业融资约束。一方面,风险投资的集聚效应。长期以来,信息不对称以及较高的市场风险使创业难以扩宽融资渠道,因而风险投资在创业中扮演着重要融资方式的角色。根据斯宾塞的信号理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地区通常有较多的研发支出和发明专利,释放着利好信号,增进了风险投资者对区域内创业者创业成功的信心和预期,进而增加风险投资,为创业提供融资支持。另一方面,近几年,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辅相成。数字金融的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科创板、创业板的完善为创新创业注入资金活力,促进我国整个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呈现螺旋上升的发展趋势(王丹等[7])。

最后,在创业机会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创业机会的创造与发现。机会学派创业理论认为,创业过程可看作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与利用的过程(Shane,S.,and S.Venkataraman[8]),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的外部环境因素改善增加了发现创业机会的可能性,内部因素的改善增加了创造创业机会的可能性。一是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家庭结构变化使人们从过去的“打工经济”投入到“创业经济”中。二是创新创业形成的文化氛围容易形成良好的社会信任环境,积极的创业文化环境有助于提升创业意向、推进创业行为、提高创业概率。三是创新主体利用技术创新成果的产出形成“新组合”的方式,为自身创造了可开发的创业机会,并将其中隐含的创业机会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

(二)创业活跃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业活跃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创业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助力,对促进就业、经济增长、加速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等高质量发展内容有推动作用。

第一,创业活动催生新的就业机会。关于就业、失业和创业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假说,即“难民效应”和“企业家效应”(李长安[9])。难民效应解释了在经济衰退时期弱势群体通过“生存型创业”进行自我谋生、养家糊口;企业家效应解释了在经济繁荣时期有才干的企业家通过“机会型创业”进行主动投资、创新创业。二者都阐释了创业对于促进就业、降低失业的作用,对比来说,企业家效应驱动要为新开办的企业雇用员工,并且通常会选择比难民创业更具商业前景和市场回报的项目,因此,更能发挥促进就业的显著性作用,更能为经济带来活力。由此,创业活动催生新的就业机会,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让广大群众共享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一方面,创业通过“一人带动多人就业”的就业倍增功效推动“干中学”模式的推广,就业者在工作的同时也在拓展新领域、学习新技能,推动社会人力资源质量整体提升,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持(湛泳,李珊[10]);另一方面,为市场创造更充分更稳定的就业岗位,加速社会各阶层的纵向流动,促进社会稳定,以高质量的就业为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和谐的氛围。

第二,创业活动刺激经济增长。从理论上分析,创业活跃度的提升能够促进收入消费双提升,扩大较高层次产品的消费和生产规模,促进消费升级,在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框架下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创业活动产生集聚效应,释放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一方面,同质型创业企业能够实现基础设施的集约利用,并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和资源共享降低运行成本(聂长飞等[11]);另一方面,互补型创业企业的集聚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和协作共赢,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效率。

第三,创业活动与创新行为的良性互动。创业活跃度的提升能够加速新技术成果的研发和商业化推广应用,在降低创新者的绝对收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进一步创新的压力,加剧企业间的竞争,在使得创新落后的企业由于技术落后而遭淘汰的同时,也迫使技术领先的企业在“不进则退”的竞争环境中持续创新以保持竞争优势(方世建,桂玲[12])。此外,创业活跃度会通个体、企业、政府之间的互动,提高区域城市创新型建设水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在“简政放权”等促进创业的政策背景下,较高的创业活跃度有利于创造“破坏性创造”的创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即在打破原有体制机制束缚的同时,提供充足、优质的就业岗位,改善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

第四,创业活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首先,创业活跃度较高的经济体,能自发地形成产业素质的动态平衡机制,即在技术进步、产品升级的过程中使新兴产业获得市场,传统落后产业丧失市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依托于新技术的创业活动往往会使得市场上的既有企业对新技术进行模仿、再创造,以图稳固自身的地位、挤出新企业,这会间接推动整个市场上的产业升级。再次,我国当下面临高端产能不足、传统落后产能过剩的问题,创业者往往能敏锐把握市场机会,促进产业部门之间的供需平衡,还能有效减轻区域治污压力。最后,创业型企业能够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源动力,同时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链条上的地位,通过渗透“知识过滤”为知识溢出提供便利,实现从资源依赖到知识依赖,提高经济抗击风险的能力。

三、政策建议

首先,本文理论分析了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效应。因此,我国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程中,应该坚持自主创新的核心地位,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以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对我国而言,坚定不移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有利于缓解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约束,避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跨越“结构性减速”阶段,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

其次,本文认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利于提高创业活跃度。因此,要因势利导,通过技术创新助力创业活跃度的提高。提高本地创新技术能力的同时,要顾及当地经济发展特征,鼓励企业引入与当地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技术和资本,提升要素投入与产出结构的协调匹配程度,此外,要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创业活跃度。

最后,本文认为应该充分重视创新和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性效应,加强技术、知识和信息等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打破劳动力、资本在跨区域流动中的制度性障碍,发挥高级要素的空间关联效应。加强跨区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在引进技术后不断消化、吸收,增强模仿创新的能力,提升自主创新水平,逐步摆脱技术依赖,形成优势产业,促进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溢出效应,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协同发展,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域性空间传导,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Solow R.M., 1957,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39(03):312-320.

[2] Romer P M .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05):S71-S102.

[3] 白俊红,王林东.自主创新能力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J].科学学研究,2016,34(11):1725-1735.

[4] 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49(07):31-43.

[5] 梁丽娜,于渤.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效应[J/OL].科学学研究:1-12[2021-04-06]

[6] 唐家龙,周子琳,张兴国,等.创新能否促进大众创业——基于微观调查与地级市匹配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1(02):169-178.

[7] 王丹,李诗林,陈泽,等.循环经济理论下的中国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发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9,37(10):1874-1880.

[8] Shane , S., and S. Venkataraman.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25(01) : 217-226.

[9] 李长安.我国四次创业浪潮的演进:从“难民效应”到“企业家效应”[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02):1-9.

[10] 湛泳,李珊.智慧城市建设、创业活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分析[J].财经研究,2022,48(01):4-18.

[11] 聂长飞,卢建新,冯苑,等.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03):117-127.

[12] 方世建,桂玲.创业、创业政策和经济增长——影响途径和政策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08):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