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审计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提升外包服务审计质量也不例外,如何做好医院基建工程外包审计管理,是医院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北京市属医院基建工程外包审计情况调研,分析内部审计对外包审计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提高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对基建工程外包审计质量管理的方法,达到提升公立医院基建工程外包审计工作质量的目的,为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公立医院 内部审计 审计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247-03
近年来,国家对全民医疗健康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大公立医院为了提高患者的就医获得感,不断改善医疗环境,造成医院基建工程投资不断增加。由此合理控制建设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约建设成本,对医院来说非常重要。基建工程造价审计是公立医院内审部门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北京市属公立医院审计部门,对于基建工程造价审计普遍采取外包委托社会专业造价咨询机构审计的方式。外包审计的工作质量关乎医院的投资效果和经济利益,如何确保基建工程外包审计的服务质量,如何做好对委托的专业造价咨询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是摆在公立医院审计部门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市属公立医院基建审计管理现状分析
(一)审计资源有限专业能力缺乏
根据对北京市属22家大型公立医院内审部门的调查情况,各医院均设有独立的内审部门。内审人员数量1至6名专职人员不等,有50%的医院配备了4名及以上的审计人员,有30%医院内审部门仅配备2名及以下专职审计人员。职责分工方面有12家医院配备专职基建工程审计人员,占比为54.5%,其他医院均为兼职。从专职或兼职负责基建工程审计专业背景来看,有50%以上为财务专业,其次为经济、法律等专业,而具有基建工程专业背景的审计人员不足20%,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刚入职的毕业生。由此可以看出市属22家大型公立医院内审部门在基建工程审计人员数量和专业方面还十分欠缺。
(二)内审部门对自身职责定位存在偏差
在认识方面,一些医院内审人员认为基建工程审计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审计程序繁琐,自身不想管,也没有能力管,所以医院内审部门将这方面业务全部外包给社会专业造价机构负责,并认为基建工程审计业务外包就等同于责任外包,一切审计责任均由负责外包审计业务的专业机构承担。在职责定位方面,一些医院内审部门认为医院的基建工程审计整体工作以外包审计为主,内审部门负责配合、协调、上传下达。
(三)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
通过对市属公立医院内审部门的人员构成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北京市属医院内审对于外包的基建工程造价审计基本上是“外行管理内行,外行指导内行”。“隔行如隔山”,外行与内行的差距是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就像医生与患者的差距。由此造成管不到位、说不到点,内审部门对于外部专业造价审计机构没有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对外包审计结果只能听之任之。对于委托的外包审计机构的行为以及审计结果的质量,只能靠外包审计的诚信、自律和自我约。
(四)医院受限的成长空间难以吸引优秀的基建审计人才
公立医院是以医疗健康服务为主体的机构,医院的管理者们更加注重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建设,而对行政管理方面重视不足。一个以医疗为主体的公立医院,能给予基建工程审计人才提供的发展平台十分有限,而且医院审计部门也是以财务和经济为主体业务为主,无论从单位业务层面,还是科室业务层面对于基建工程专业的人才来说,所面临的职业成长空间都非常有限。公立医院的薪酬分配制度更倾向于临床科室,这种只重视“开源”不重视“节流”的薪酬分配制度也难以吸引优秀的基建工程审计专业人才加入。
(五)缺乏专业培训体系和交流机制
公立医院内审部门所属的行业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常规性的培训项目是CIA职业资格考试辅导、审计师考试辅导以及行业最新政策法规解读辅导,而很少组织基建工程内部审计相关辅导培训。从公立医院所属行政主管部门来看,也没有组织形成基建工程内部审计管理的交流机制。所以从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所处的大环境,是缺乏基建工程内部审计专业培训体系和交流机制,造成医院内审人员业务知识缺乏,业务能力增长缓慢。
二、提高公立医院基建工程外包审计质量方法的建议
(一)提升基建工程内部审计专业能力
一是培养基建工程内部审计专业人才。通过外部引进或内部培养的方式提升医院基建工程内部审计专业能力,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基建工程审计专业性强,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高。基建工程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工程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具备工程造价知识,还需要对医院自身特殊性以及特殊场所具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如手术室、医疗气体、空气洁净、屏蔽防护等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廉洁自律意识。某市属医院内审部门在2013年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引进一名专业基建造价审计人员,加强了对基建外包审计管理,使外包审计结果从2013年以前10年(2004—2013年)平均审减率的10.32%,提高至2013年以后10年(2014—2023年)平均审减率的20.38%,审减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累计多为医院节约3000余万元建设资金。
二是建立基建工程审计信息库。对于医院内已经审计完成的工程,建立工程审计信息库,对造价信息整理加工,包括:建筑面积、开竣工日期、审计时间、结构类型、改造范围、装修标准等重要信息详细记录,列出单价分析,分析工程经济指标,对大宗材料、重要设备,尤其是对于医疗方面专业的器材、设备的价格进行统计,建立材料设备价格信息库,逐步形成各类工程审计档案库。这些通过加工整理的资源库,对于后续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二)内审部门正确认识自身职责定位
根据《北京市医疗卫生单位委托社会审计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市属医疗机构,凡需委托社会审计的工作,都应由单位内部审计机构(或具有审计监督职能的部门)统一委托。各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被委托的社会审计机构实施全过程管理。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应负责社会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对象之间的协调,监督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业务质量。《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指出“卫生健康行业在内部审计资源不足时,可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员协助开展审计工作,并对采用的审计结果负责。”因此,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对外包审计机构负有委托、全过程管理、协调、监督审计业务质量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方法
一是建立科学的审计管理流程。基建工程造价审计流程:由施工单位编制工程结算书报送至医院工程管理部门,医院工程管理部门组织监理单位初审。初审完成后,医院工程管理部门报送至医院内审部门,医院内审部门初审后提交外包审计机构审核,结算审计期间医院内审部门组织外包审计机构和各参建单位共同核查工程实体,外包审计机构根据工程结算资料及工程实体情况出具结算初审意见,并提交医院内审部门,内审部门复核初审结果,如存在质量问题,向外审单位提出修改意见。内审部门对结算初审复核完成后将结果发给医院基建部门,由医院基建部门将结算初审转发施工单位。如果施工单位对结算初审结果提出异议,由内审部门组织外包审计机构、工程参加各方召开结算谈判会议,通过谈判会议协商确定工程结算价格。上述较为科学的工程审计流程,从流程上避免了施工单位与外包审计单位直接接触,从制度上规避了相互串通、共谋的可能性。审计活动的全过程在医院内审部门的组织、管理、监督下进行。医院内审部门在基建工程审计活动中的作用是组织、管理、监督、控制。整个审计活动由基建管理部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内审部门、外审单位等工程参加各方共同参与,参加各方充分沟通、密切配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共同促进、最终保证工程审计报告的质量。
二是控制审计重点环节。基建工程结算审计重点环节包括量、价、取费三部分,这三项内容是基建工程造价组成的核心和关键。
“量”即工程量的准确性。一方面确保工程量的真实性,医院内审人员要组织外包审计单位及工程参建各方,根据工程结算书、竣工图纸、洽商变更等资料与工程实体认真核查,尤其对于竣工图纸的平面尺寸、标高、装修做法、材料设备规格、型号、品牌要一一核对,确保工程结算资料的真实有效。另一方面要保证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根据现行《清单工程量计算规范》和现行《工程预算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按照工程竣工图纸和核查的工程实体复核工程量,避免虚报工程量。
“价”即工程材料设备的价格。据有关测算工程主要材料和设备的价格占工程造价的比重达60%以上,因此材料和设备的价格对整体工程造价的影响非常大。材料设备的价格确定依据主要有三个,一是执行《北京工程造价信息》中每月发布的价格,但《造价信息》具有局限性,很多材料设备的价格在《造价信息》中无法查询,而且《造价信息》中载明的材料设备并没有注明品牌,在实际参考执行时并没有针对性。二是根据市场价确定。市场上的材料设备品类繁多、纷繁复杂,需要施工单位提供材料设备供品牌、规格、型号,并由工程监理单位和医院基建管理部门审核确认,由外包审计单位根据确认的材料设备有针对性的询价,内审部门要求外包审计单位提供询价依据,最终材料设备价格由医院内审部门组织参加各方共同谈判确定。或者由医院内审部门组织外包审计机构组织参加各方到建材市场询价,各方共同确认询价结果,根据询价结果最终确定材料设备价格。三是根据已经审定结算报告中相同或相类似的材料设备价格确定,充分利用已完基建工程审计结果。
“取费”即各项费用的计取,主要包括:措施费、规费、利润、税金等,其中措施费包括:安全文明施工方、夜间施工费、二次搬运费、冬雨季施工费、临时设施费、施工困难增加费、原有建筑物设备及文物保护费、施工排水降水费等十几项。内审部门主要复核取费项目是否合理、取费依据是否充分,取费费率是否准确。如有的项目为室内装饰改造工程,项目根本不涉及冬雨季施工,而施工单位在申报的时候也计取了冬雨季施工费,此项费用计取显然是不合理的,应予以审减。
(四)医院采取激励措施吸引优秀的基建专业人才
公立医院在重视临床、科研等方面建设的同时,应加强医院管理方面的建设,引进相关专业人才,医院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包罗万象,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不仅把专业的人引进来,还能让专业的人留下来。尤其对于基建工程审计专业人才要求专业性强、知识面广、职业素养高,对医院管理作用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医院应从职业晋升通道和薪金待遇方面设立激励措施,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打破医院传统的唯“创收论”的单一收入分配机制,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人才真正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五)建立完善的专业培训体系和交流机制
建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和其他相关机构,多组织基建工程内部审计相关培训课程。从政策法规、清单规范、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相关定额、制图识图等基础专业方面设置相关课程,以及设置公立医院基建工程典型审计案例方面设置课程。授课方式可以采取定期集中面授培训和网络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从而使医院基建工程专业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全面地、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基建工程审计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管理经验。同时建议公立医院所属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基建工程内部审计管理的交流平台。定期组织业务交流,对于基建工程内部审计管理能力强的医院可以分享成功经验,对于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医院,可以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出来,通过交流平台,群策群力,提出有效的管理办法。通过搭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和交流机制,为医院基建工程内部审计人员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平台。
基建工程审计是公立医院内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建工程外包审计质量管理是市属各大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只有加强内审部门人员专业队伍建设,正确认识自身职责定位,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从医院内部为基建审计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有效提升基建工程外包审计服务质量,从而确保医院经济利益,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管理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北京市医疗卫生单位委托社会审计的指导意见,2020(12)
[2] 国家卫生健康委.进一步加强卫生健康行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意见,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