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智慧结合《创新思维》课程教学研究

2024-12-28 00:00:00张翀
经济师 2024年12期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科学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对发展的引领与推动作用日益凸显,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应运而生。《创新思维》属于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充实课程内容并提升教学效果是任课教师探索和追求的目标。而传统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从经典著作的内容还是经典著作的方法论而言,都可以为《创新思维》课程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养分。文章从破除学生思维枷锁、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培养学生“行动力”三方面探讨了传统经典丰富《创新思维》教学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传统经典 创新思维 课程教学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F064.3;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235-02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给高等教育提出的新挑战。自2007年以来,全国已有1000多所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但目前此类课程中的一个共性问题是,无论在教材、参考书籍或推荐文献中,都很少提及传统经典著作。优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经典著作,可以让学生能够了解人类“观察、记录、发明以及想象的进程”[1],这些经典是人类社会创新的基础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曾讲到,“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其实,经典与经典智慧积淀了人类每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并一直为生生不息的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提供着丰厚滋养。本文藉此为出发点,尝试思考传统经典智慧与目前中国高校课程设置中较为普遍亦最为前沿的《创新思维》课程教学的关系,论证创新创业类课程同样可以,也同样需要从传统经典著作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传统经典智慧

(一)传统经典是众多创新思维的智慧来源

当今世界谈及创新思维,必会提到全球创新创业领袖埃隆·马斯克极力推崇的“第一性原理”,它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要避免从直觉和经验出发,应着眼于事物的基本本质,从事物的本质开始推理。例如在特斯拉决定做电动汽车之前,人们普遍认为600美金/千瓦时是电动汽车电池成本无法突破的极限,而马斯克则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将电池所用的原材料进行拆解,发现这些原料的成本加起来只有80美金/千瓦时,只要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和组装原材料,逻辑上可以极大降低电池成本,后来的故事众人皆知,马斯克做到了。如今的马斯克是Space X的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和Tesla的产品设计师,是Space X太空探索技术、Tesla环保电动汽车、Solar City光伏发电服务、Hyper Loop超级高铁项目、Open AI开放人工智能和Neuro link脑神经接口6家尖端科技公司的CEO或董事长[2]。其实,这样的思维方式并非马斯克原创,“第一性原理”是他从西方传统经典中汲取的智慧。“第一性原理”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每个系统探索中都存在第一性原理,即那些最基本的命题和假设,不能被修改和删除,也不能被违反[3]”。这样的思维方式,亦是大量中国传统经典所推崇的,将其称之为“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是创新从零到一、从一到N的过程,而“大道至简”,掌握了创新思维的核心要义和工具技法,普通人也可以开启自己的创新人生。其实,只要认真挖掘,传统经典中的智慧光芒在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学中随处闪耀。

(二)传统经典的方法论符合《创新思维》教学的转型方向

传统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缘其内容都是人类思维过程的结晶和典范,而大量经典的方法论都是批判的、思辨的、求异的。这种方法论与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所遵循的方法论非常契合。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记录的自己老师的“苏格拉底教学法”[4]:“认识到自己的无知,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唤醒别人的有知”,苏格拉底将自己比喻为“助产士”,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提问应对另一个提问,引出学生未经考验的假设,通过不断探究,指出学生认识上的漏洞,质疑学生原有的偏见。这一方法不会提供对问题确切的答案,但可以帮助厘清问题并消除矛盾和循环逻辑,帮助学生达成对问题更深刻的理解。

新世纪,我国高校持续强调要转变教学方法,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型教学方法转向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态度、情感、价值观”三重目标相结合的“思维发展型”教学方法[5]。《创新思维》课因其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应成为教学方法转型的先行先试课程,引领学生全面素养尤其是创新思维素质的提升。在创新思维类课程中引导学生对中西方传统经典学习和理解的过程,能够让传统经典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得以复现,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主动探究、比较、思辨,从而有效地构建创新思维的动态形成过程,最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思维品质和创新人格。

三、传统经典丰富《创新思维》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现路径

(一)用传统经典帮助学生破除思维枷锁

心理学研究发现,多数人一生中最具创新力的时期是孩提时期。为什么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创新能力反而会逐渐衰退?创新是每一个拥有正常头脑的人都能够完成的事情,但为什么能够获得创新成就的人却为数不多?原因之一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着障碍创新的思维枷锁,让人们对创新望而却步、视而不见。例如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出现的惯性思维、点状思维、从众思维等都是较为常见的思维枷锁[6]。

中西方大量传统经典都含有破除思维枷锁的智慧。例如中国古代经典《道德经》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首先要求破除惯性思维的思维枷锁,运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简洁的表述,深刻的蕴意,帮助学生破除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让人惊叹经典的力量;在《庄子》中有关“大瓠之种”的寓言,庄子给出的解决办法是“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寥寥数语,立刻帮助“惠子”和学生突破了点状思维的思维困境;德国哲学家尼采在哲学经典著作中“疯狂于个体来说是例外,但对于社会、国家和群体来说,却是一种常态,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的论述也能够一针见血地帮助学生意识到从众思维的危害。

(二)用传统经典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类高级的认知活动,它是人脑对新输入的信息与脑内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的过程。人们往往在特定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中基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模式,可一旦环境发生变化,用原有的模式去观察和思考,就会出现问题和偏差。故需要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开拓科技、文化、艺术、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以应对千变万化的现实环境和未知世界。创新思维不是横向思维或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或收敛思维、逻辑思维或形象思维形态中某一种具体的思维类型,而是一种思维品质,强调求异性、批判性、联想性和综合性。

对中西方传统经典的解读,有时即使是只言片语,也能够激励和帮助学生扩充思维的角度,提升思维的品质。例如《庄子(内篇)》的第一章《逍遥游》以其无与伦比的瑰丽想象开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短短两句的描述,从北极到南极,从海洋到天空,立刻能够将学生的思维空间、时间无限扩大、延展,之后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有关“小年”与“大年”的描述,更是能够让学生生动地理解世间万物的区别与联系,并尊重认知与行为的差异;17世纪出版的西方政治哲学经典著作《利维坦》具有同样类似的非凡的逻辑性和想象力,学习理解这些传统经典著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三)用传统经典再创作培养学生的“行动力”

《创新思维》的教学大纲主要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向学生介绍创新思维的基本形态、运行机制、和开发策略;其次,向学生介绍创新思维的工具和技法(包括头脑风暴、六顶思考帽、设计思维等工具,和列举法、组合法、检核法等技法)。学生即使能够破除思维枷锁,提升思维品质,而要想得到最终的创新成果,落脚点还是“行动”。必须通过实地调查、信息的整理加工,通过商业模型的设计、产品雏形的改造、市场的检验与迭代,才能让创新思维的成果最终落地。我国传统经典中的大量著作都强调了对“行”的重视。《古文尚书·说命中》记载了傅说对商王武丁说过“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话,反映了先秦已有“知易行难”之说。孔子认为人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三种,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主张以行为本。南宋朱熹提出“知行常相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王阳明“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合一”论述广为流传。

如果在《创新思维》的教学中,以经典原文文本为依托,采用相关的创新思维工具和技法,请学生通过拍摄短视频、诗歌绘画、多媒体展示等多种现代创新方式具象化反馈文本内容,进行经典文本内容的二次创作,以团队方式展开讨论并分析比较创新成果,既能够让所谓“知行合一”的理念深植于学生心中,又能够为学生找到一个使用创新思维工具和技法的“载体”,让学生去不断讨论、修改、实践,获得最终的实际创新成果,以实现《创新思维》课程教学的双重目标,既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传统经典乃“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应该是那些能提供“伟大智慧”和“永恒价值”的著作。能否更好地利用传统经典,以丰富《创新思维》教学,对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壁垒,拥有更广阔的心胸和更开阔的眼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郭英剑.哈佛的经典书目[J].博览群书,2014(02):85-100.

[2] 王馨,李平.东西融合之悟性思维:伊隆·马斯克的隐喻谜团[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8(01):124-140.

[3] 孟繁羽.设计中的第一性原理[J].文化月刊,2019(07):154.

[4] 刘莉,刘铁芳.重审苏格拉底的“产婆术”[J].全球教育展望,2021(09):46-62.

[5] 张志文.课堂教学面向知识社会的现实审视[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05):85-100.

[6] 吴晓义.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