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课程体系思维建课的教学设计分析

2024-12-28 00:00:00李静关海玲段志鹏李涛杜晓英李娜
经济师 2024年12期

摘 要: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教学理念与课程体系思维的有机融合,能够做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内容更加易于理解,便于识记。文章通过学科结构课程理念的内涵,结合《经济史》课程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特点,建设《经济史》课程的动态“T”型结构的组织结构,以及3T模式的实质结构和句法结构,做到教学理论在教学设计上的科学应用,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关键词: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动态“T”型结构 3T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220-04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那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就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能依托科学的教学理念,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置身其中切身体验课程体系思维的内涵,实现教学理念与课程体系思维的有机融合。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做好课堂改革计划能够有助于课堂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把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落到实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力发展数字教育,着力构建落实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一、《经济史》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以及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史》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经济史》作为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在知识体系和/CC5Eq7EA2Vfo0qbx0gUf/427xljC8vWATnWkexAf4s=学科建设中起关键作用。经济史学研究的是历史上经济发展的进程、机制、特点和规律,其重点是探索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财产和财产利益关系。世界经济史的主题就是研究各个国家不同时代的生产和交换关系。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历时性问题,指的是按时序描述和阐述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制度演进;另一方面是共时性问题,既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经济增长的实绩、经济交往以及各民族经济在历史上的冲突与融合。所以,前一方面问题决定世界经济史的时间范围,后一方面问题决定世界经济史的空间范围。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经济史》课程是探索世界经济的演化逻辑,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变迁的认识。《经济史》课程在讲授过程中要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展开对世界经济发展正确规律的学习,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提高学生的经济史学素养,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认知的角度影响教学效果。《经济史》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学校开设在第一学期,对于大学生来说,一门课程从陌生到熟悉,一门学问从了解到理解,需要正确的认知。《经济史》作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部分,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来系统学习。但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经常会问,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哪些知识点是需要背下来的?从这些问题中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依然停留在高考应试的模式中,他们不懂《经济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他们仅仅知道一些碎片化的知识点,而在授课过程中,提问学生回答一些历史上的著名事件,他们却也知之甚少,使课堂无法互动。

2.学生理解的高度影响素质水平。经济史学研究的是历史,但以史明鉴,需要通过学习历史事件,深刻剖析当时的经济问题,并上升到对当前经济实际的分析。比如,在讲授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时,针对封建地主小农经济,可以具体剖析一下宋朝尤其是南宋土地面积和人口以及宋朝在历朝历代的对比中的经济发展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客观结论,学生只分析到环境因素的利好影响,但无法了解到灌溉技术的应用。若能通过多种渠道铺垫一下知识结构,通过深层次剖析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并引申到当前的农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情况,科学技术的投入,以及科学种植包括杂交水稻等相关知识的探索,更能体现出经济史学对当今社会经济的深刻影响。

3.学生掌握的宽度影响专业分析能力。经济史学是历史学的内容,社会背景以及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作为一个知识点,但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学生能高度概括出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源于高中历史课和政治课的知识内容,知其表而不知其里,若不进行知识的拓展分析,就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的意义。需要给学生拓展知识面,不仅分析当时的经济现象,也能引导学生分析各种经济问题。

二、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的含义及意义

在课程发展的历史中,堪称最古老、影响范围最广的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也被称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由早期斯宾塞的实质主义课程理论、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课程理论,到20世纪上中叶的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以及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不断推动,使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而以布鲁纳为代表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则更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并以学科知识结构为课程中心。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原理、基础的公理和普遍性的主题,它由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和句法结构三个部分组成。

布鲁纳主张,无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样便于学生更容易理解学科,利于学生知识系统化进而改善他们的记忆,缩小初级知识与高级知识间的距离,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布鲁纳侧重以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知识中最具有学术性的理论知识为标准,强调学科专家在课程设计中的主导地位。

布鲁纳为代表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作为影响效果较大的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可以明确学科知识与课程的关系,强调学科知识在课程发展中的优先性,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

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更好地组织教学与评价,使教学过程和课程体系融为一个整体,使学生在授课方法的助推下更加关注课程内容,便于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认识,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三、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在《经济史》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成为学科。把众多学科,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使学生能先后或同时学习各门科学就构成了课程。考虑到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依据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在学习通上建设《经济史》课程的学习平台,直观展示课程知识和逻辑结构,实现线上线下授课的教学目的。

(一)组织结构:动态“T”型结构

组织结构,是指一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基本方式。《经济史》课程是在时间主线上拓展空间范畴,讲述两个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运用布鲁纳为代表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教学设计上采用“T”型结构,水平轴为空间拓展,垂直轴为时间进展,搭建《经济史》的课程框架,直观表述经济史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由于时间的动态迁移,可以搭建一系列“T”型知识图谱,构成一个动态的“T”型结构,偏于学生理解和思考不同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的历史背景和经济事件,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使点滴的知识点平铺为一个整体的知识面。按照“T”型结构的二维体系,又分别以空间维度建立实质结构,以时间维度建立句法结构,体现出“T”型的组织结构。

(二)实质结构:3T(Think+Theory+

Thought)

实质结构,指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空间维度,在教学设计上,分为台前Think、屏上Theory和幕后Thought三个板块,分别适用于学生宿舍、教室或学习通等在线教学,以及课后学习通或企业微信等平台答疑三个部分,不仅对应于《经济史》课程包含的共时性问题,也构成了历时性问题。

在台前Think板块中,主要布置一些需要学生提前理解和查阅的经济社会背景,涉及到的经济事件以及相关的经济名词和经济学家,引入一些经济案例带入思考。比如,在讲中国封建地主经济这一节,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起止的时间,历朝历代的经济思想家的举措对当时经济的影响,对当前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如张骞出使西域、茶马古道等。

在屏上Theory板块中,提供主要的教授手段和教学资料,包括PPT,各种音视频材料,结合上课的PPT展示,给学生多角度提供授课资源,增加更多学习渠道。尤其是在学习通上建课后,会有以往的教学资料,同样按照“T”型结构设立在历史数据板块,在这里体现出即时性中的历时性。

在幕后Thought板块中,多方面提供除了课堂讲授内容之外的补充资料,以及课外阅读资料,还有章节作业、课外讨论等,供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学习。同时会提供一些和下一次课相关的资料链接,供学生阅读。在这部分可设置答疑专区,增加师生知识互动。

一门课程的讲授,从第一堂课开始到结束,就像《经济史》课程的体系在教学环节中的再现,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经济史》课程的特点以及《经济史》教学设计的特点。

(三)句法结构:3T(Talk+Tell+Truth)

句法结构,指各门学科中收集数据、检验命题和对研究结构做出概括的方式。《经济史》课程是经济学专业和历史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涵盖经济学和历史学的众多知识,部分知识点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各个教学环节,多手段多角度处理教学过程,还要对知识展开循序渐进地导入、传授、总结。基于实质结构的3T结构,构建句法结构的3T结构,即谈论Talk、阐述Tell+结论Truth。

台前Think板块的句法结构中,分为三个环节。在谈论Talk环节,提出谈论的话题,包括让学生了解需要预习的知识范畴。在阐述Tell环节,安排一些专业名词的链接或者相关阅读材料,包括音视频材料。在结论Truth环节,给出官方的科学数据或者观点主张,明确谈论主题的大局方向,并进行相关知识领域的拓展。

屏上Theory板块的句法结构中,也设置三个环节。在谈论Talk环节,主要是与课程知识结构紧密的课程导入案例或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做铺垫。在阐述Tell环节,以教学资料为主,主要是PPT以及各种音视频材料的展示,是课堂的主要讲解内容。在结论Truth环节,给出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学习情况做进一步的要求,明确学习本节课需要注意和强调的内容。

幕后Thought板块的句法结构中,同样设置三个环节。在谈论Talk环节,告诉学生课外需要了解的知识内容,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提供阅读材料。在阐述Tell环节,设置章节作业,在学习通上设置任务点,需要学生完成。在结论Truth环节,高度概括本节在整个学习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多以音视频材料展示。

综上所述,在《经济史》授课过程中,采用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应用与教学实践,结合《经济史》课程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点,采用动态“T”型结构设计课程的组织结构,3T模式的实质结构和句法结构,使教学理念与课程体系融为一体,让学生身历其境感受课程的逻辑思维和内容分布。

四、结论

采用科学的教学理论和符合课程体系思维的教学方法,不仅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任课教师,要深刻理解所授课程的内涵,把该课程体系思维融入到授课的各个环节,创设与课程理念相一致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每一门课程都是一门学问,作为教师,不仅要讲授知识,也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世界经济史》编写组.世界经济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 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