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才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第一资源,是“双高计划”的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校整体实力提升的核心和关键。但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才流动频繁,尤其是地方高校教师流失严重,不仅浪费了高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也影响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文章以“双高计划”建设为背景,分析了“双高”背景下高校人才无序流动的原因,探讨了基于“双高”背景的高校人才流动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双高计划” 高校 人才流动 无序流动
中图分类号:F240;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187-02
引言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校人才的流动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持续扩张和国家经济快速增长,高校人才的大规模流动现象日益凸显。然而,在“双高”背景下,高校人才的流动似乎呈现出无序性,其动因复杂多样。这一现象可能对高校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人才流失和管理不稳定等问题。深入研究“双高”背景下高校人才无序流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具有紧迫性。这项研究旨在通过对“双高”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的分析,揭示其中的潜在问题和挑战。这项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高校人才流动的复杂机制,从而为政府和高校提供关于人才流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通过深入挖掘流动原因,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规划人才流动,帮助高校更加有效地管理和留住优秀人才,进一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和高等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这项研究有望为高校人才流动问题提供深刻洞见,为高校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双高”背景下高校人才无序流动的原因分析
(一)人才资源的刚性配置导致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
在“双高”背景下,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的一个显著挑战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不足,主要归因于人才资源的刚性配置。这种配置模式通常受到行政命令或固定配额的影响,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反应,导致了高校间的人才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尤其是在关键科学和技术领域。这种不均衡分布对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限制了学术界探索新知和推动科学前沿的能力,由于缺乏顶尖人才,许多重要领域的研究无法取得预期的进展。这种人才配置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使得潜在的科研人才无法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发展空间。还导致了人才在高校间的流动受限,进一步加剧了人才资源的错配问题。这些问题的累积效应对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社会就业导向偏轻技能导致高素质技能人才短缺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和就业环境中,另一个严重问题是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短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就业导向偏向轻技能所导致。这种导向反映了市场和教育体系对技能的低估和忽视。在高等教育层面,这种偏向导致了对技能型教育的相对忽视,学术型教育受到更多的重视和资源投入。不仅影响了技能型教育的发展,也造成了市场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供应不足。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变化,对于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由于教育体系和就业市场的这种偏向,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无法满足这些新兴需求,对行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产生了严重影响。一方面,限制了行业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质量,阻碍了经济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人才短缺还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使得某些关键行业和领域面临严重的人才供给不足。
(三)缺少企业与区域间的人才合作和交流机制
在“双高”背景下,高校人才无序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企业与区域间的人才合作和交流机制。这种缺失导致高校与企业、不同区域之间的人才流动受阻,限制了人才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使得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导致企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脱节,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影响了人才的就业质量和企业的人才吸纳效率。由于缺乏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平台,人才资源在不同区域间分布不均,一些区域可能出现人才过剩而另一些区域则面临人才短缺。这种不均衡阻碍了人才的最优配置,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缺乏交流机制也影响了人才的创新能力和视野开阔,因为跨区域和跨行业的经验交流对于创新思维和技能提升至关重要。因此,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区域间的人才合作和交流机制,对于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双高”背景的高校人才流动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项目载体,完善人才引进和管理模式
对人才引进来说,项目载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吸引人才,高校应创新项目载体,如引进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将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建立与之匹配的人才管理模式,以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建立项目需求与人才匹配机制。高校应明确各项科研或教学项目的具体需求,包括所需技能、专业知识和预期成果。基于这些需求,高校可以开发一个精准的人才引进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和专业评估,将适合的人才与相应的项目有效匹配。例如,高校可以利用先进的人才数据库系统,分析候选人的专业背景、技能特长和过往成果,以确保人才的专业能力与项目需求高度吻合。这样的匹配不仅提升了项目的成功率,也为人才提供了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平台。优化以项目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高校需明确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包括预算控制、进度监控、质量保证和人员配置。为此,可引入项目管理的最佳实践和方法论,如敏捷管理或精益管理,以提高项目执行的效率和适应性。项目团队的构建和管理也至关重要,需确保团队成员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以及对项目进展的持续监控和评估。这种管理方式有助于确保项目目标的达成,同时也促进了人才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注重项目参与人员的职业发展和激励。高校应为参与项目的人才提供职业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和发展机会,以及与项目成果直接挂钩的激励机制。这些激励措施可以是绩效奖励、职称晋升机会或学术成果的发表等,目的是增强人才的积极性和创新动力。通过这种方式,项目不仅成为实现具体目标的工具,也成为培养和激励人才的平台,从而实现人才和项目双赢的局面。
(二)改变观念,提升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
在“双高”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的另一有效措施是改变观念,提升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这一策略的关键在于重塑社会和教育体系对技能型人才的价值认识,通过一系列具体做法,提升技能人才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应加强与行业界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技能型教育的升级。包括将行业需求与教育课程紧密结合,确保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同步,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建立行业与学术界合作平台,如企业实习基地、行业导师计划、校企共建实验室等,能够使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获得宝贵经验,增强其职业技能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加大对技能型教育的认可和支持。这意味着在教育评估和资源分配上,应更多考虑技能型课程和专业的质量和成效,鼓励高校开展更多实践性强、与行业紧密结合的课程和项目。高校应通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强化技能教育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使其更加符合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倡导社会和政策层面上对技能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合理激励。这包括在政策制定上给予技能型人才更多的就业优惠、税收减免和职业发展支持,以及在公共舆论上提升技能型工作的社会认可度。例如,通过媒体宣传、行业表彰和技能竞赛等方式,提高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认知和尊重,从而提升其职业吸引力。
(三)融入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共享人才开发战略
“双高计划”的实施不仅为高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还为其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支持。“双高计划”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共享人才开发战略。高校需要与行业紧密融合,共同构建科研项目。这一过程中,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应超越传统的界限,共同开展面向未来技术趋势的研究项目。例如,通过成立联合研发中心或实验室,高校可以将其科研资源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共同推动技术创新。这样的合作不仅能增强高校科研的应用价值,还能为学生提供接触企业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加强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高校应与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开发符合行业标准和技术发展趋势的培训课程。这包括最新技术的应用、前沿科技的介绍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在校园内接触到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为将来步入职场做好充分准备。这也为在职人员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机会,促进了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升。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高校应发挥其在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共同参与行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这不仅包括共同承担国家或地区的科研项目,还包括共同申请专利、开展技术交流和成果展示。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技术的创新,同时为高校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践平台。
(四)完善人事关系管理制度,促进人才在企事业单位间自由流动
为了确保高校人才能够在企事业单位间自由流动,高校需要完善人事关系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实行以绩效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传统的人事管理体系常常侧重于学术资历和行政级别,而非个人绩效和贡献。高校需转变评价体系,建立一种更加公正和透明的评估模式,强调科研成果、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的实际影响。例如,采用量化指标和同行评审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绩效,确保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反映个人的工作贡献。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和教学创新,增强人才的流动性和活跃度。高校需要设立更加开放和灵活的人才流动政策,支持教师和科研人员在不同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例如,通过建立教师交流计划、合作研究项目等方式,促进高校与企业、其他教育机构之间的人才共享和资源互补。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设立行业实践岗位,允许教师在企业中进行短期工作或项目合作,增强其实践经验和行业洞察力。改善人才流动的配套政策。包括解决人才流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社会保险、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以消除人才流动的障碍。例如,建立跨单位人才流动的社会保险衔接机制,确保人才在流动过程中的权益不受影响。同时,高校还应提供职业发展指导和心理支持,帮助教师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促进其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三、结语
在“双高”背景下,针对高校人才无序流动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优化人才流动。这包括创新人才引进与管理模式,提升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融入行业创新体系,以及完善人事关系管理。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提高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国家教育和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虹.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实然之困与纾解之道[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12):1-4.
[2] 李佳玲,龙梦晴.困局破解:生态位理论视域下高校人才失序流动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23,26(06):15-21.
[3] 王炜,吴泽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流动的特点、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事科学,2023(110:45-52.
[4] 陈以狄.地方高校人才发展协同机制探析[J].四川劳动保障,2023(10):38-39.
[5] 兰竹,徐希.浅析“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23(04):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