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数字贸易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我国数字贸易人才培养面临着课程体系割裂、实践教学滞后、评价机制单一等突出问题,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针对这些困境,文章从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校企协同的“真实沉浸式”实训生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育人平台搭建三个维度,提出了数字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数字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育适应数字时代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支撑我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数字贸易 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185-03
引言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经济版图。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催生出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作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数字贸易在新发展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数字贸易总额达7.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8.8%,远超传统贸易。在数字贸易快速崛起的背景下,培育一大批具备国际视野、跨学科知识、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塑造国际经贸新规则的当务之急。
一、新质生产力与数字贸易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时代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它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推动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创新。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贸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从全球视角审视,数字贸易正呈现出跨境电商繁荣发展、服务贸易数字化提速、数字产品和服务贸易比重攀升等一系列显著特征。以我国为例,2023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2.11万亿元,同比增长9.8%,释放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展望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贸易领域的深度应用,数字贸易有望成为重塑全球贸易格局的新引擎。面对数字贸易的蓬勃发展态势,不可忽视的是,其高速发展对从业人才提出了全新而立体的要求。一方面,数字贸易从业者需要系统掌握国际经济贸易、信息技术、管理科学、法律规则等多领域知识,跨界整合创新成为硬性要求;另一方面,行业发展要求从业者具备敏锐的创新意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过硬的实践技能[1]。可以说,数字贸易的未来属于既精通数字技术,又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同时具备创新创业基因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从业者具备扎实的跨境电商运营能力、娴熟的数字化管理技能、敏锐的数据分析洞察力和开阔的全球战略眼光。我国要在数字贸易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加快培养一支适应数字经济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二、数字贸易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模式重构
(一)课程体系割裂:工程技术与商科教育“两张皮”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数字贸易正日益成为引领经济增长和产业变革的新引擎。然而,纵观我国数字贸易人才培养的现状,不难发现其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明显短板,集中体现为工程技术与商科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以信息技术、软件工程等为代表的理工科专业虽然在课程设置上侧重技术训练,但在培养学生经管素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技术性较强,即偏重技术课程的教学,而对国际贸易、跨文化管理等商科知识的渗透力度不够。这导致学生在系统掌握数字贸易所需的经管知识方面存在短板。另一方面,以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为代表的商科专业虽然开设了电子商务概论等技术类课程,但整体上对信息技术的融合深度不够,课程内容难以紧跟数字贸易发展的前沿动态。这种技术与商业两张皮的现象,使得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跨界整合的综合素质。从本质上看,上述问题归根结底在于不同学科专业间缺乏有机的融合与贯通,呈现出一种“学科孤岛”的状态。各专业依据自身特点设置课程,而缺乏从数字贸易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视角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优化[2]。这种割裂的课程体系设置模式,难以适应数字贸易发展对人才的多元需求。数字贸易作为数字技术与国际贸易的交叉融合领域,对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单一的学科视角和知识储备已然不能满足数字贸易的发展需要。
(二)实践教学滞后: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匮乏
数字贸易是数字技术与国际贸易深度融合的产物,其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然而,审视当前我国数字贸易人才培养的现状,不难发现实践教学环节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突出短板。其一,高校受制于资金、场地、师资等因素的掣肘,在开展跨境电商、国际物流等实训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高校与企业在实践教学领域的合作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难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锻炼机会。其二,在数字技术飞速迭代的背景下,数字贸易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特点。高校实训平台建设难以对新技术、新场景做出及时响应,与产业发展的节奏脱节明显。客观而言,实践教学是数字贸易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参与真实的业务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情境相结合,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然而,目前高校实践教学资源普遍匮乏,大多聚焦于校内实验、模拟训练等形式,而缺乏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实战平台。即便是已有的校企合作项目,也因高校内部资源配置不平衡、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因素,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数字贸易技术更新迭代速度之快、应用场景变化之广,远非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所能驾驭。许多高校的实验实训设备陈旧,软硬件更新速度慢,缺乏前沿技术的应用与融合,难以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实战体验[3]。
(三)评价机制单一: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数字贸易正成为重塑全球贸易格局的新引擎,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提出了全新要求。然而,我国现行的人才评价机制在评估数字贸易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当前我国数字贸易人才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三大问题:第一,评价主体相对单一,缺乏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高校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评价主体,而产业界、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的声音较少被纳入评价过程,导致评价结果难以全面反映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第二,评价标准趋于单一化,过度强调考试成绩和学历层次,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考察。这种偏重结果评价的做法,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动手实践等方面的潜力,与数字贸易创新驱动的特质不相匹配。第三,评价反馈机制不够健全,评价结果难以有效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动力。高校虽定期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但评估结果的运用大多流于形式,未能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重构等环节。从本质上看,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现行数字贸易人才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和封闭性,尚未建立起多元主体参与、多维标准并重、闭环反馈的质量保障机制。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评价机制的单一化难以洞察产业需求动向,也无法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及时反馈和动态优化。
三、数字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多维路径探索
(一)需求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面对日新月异的产业格局和复合多变的人才需求,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已难以为继。培养适应数字贸易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迫切需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培养。第一,高校要加强课程体系设置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以就业为导向,围绕数字贸易各领域岗位的能力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的总体方案和课程规划。在课程类型设置上,要合理配置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主干、创新实践等模块,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和能力的多维培养。课程内容要紧扣行业发展的脉搏,既要夯实学生的数理基础和经管素养,又要强调新兴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应用。第二,要大力促进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积极开设跨学科课程。比如,可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传统商科专业中深度嵌入计算机、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理工类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思维和技能[4]。同时,也要注重在跨境电商、国际物流等新兴专业中融入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提升学生通盘谋划和驾驭全局的能力。通过学科交叉,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多维分析问题的视角和能力。第三,课程内容设置要紧跟数字贸易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展,保持动态更新和持续优化。要密切关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全球贸易中的应用动态,积极引入数字货币、智慧物流、元宇宙商业等新业态、新模式,让学生及时掌握数字贸易的最新发展动向。同时,要定期评估和调整课程内容,广泛吸收行业专家、业界精英的真知灼见,增强课程设置的前瞻性、引领性。
(二)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学:构建“真实沉浸式”实训生态
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真实沉浸式”实训生态,成为顺应数字贸易发展趋势、提升人才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对此,高校应立足校企协同,多维度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第一,要依托校企合作,着力打造数字贸易实训基地。通过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和数据,在校内构建高度仿真的实训环境。实训基地要全面覆盖跨境电商、国际物流、在线支付等数字贸易的核心业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业务实操。比如,可以与速卖通、亚马逊等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合作,为学生提供商品管理、订单处理、客户服务等实训岗位。第二,实践教学要积极探索项目化运作模式。由专业导师指导学生组建跨专业实践团队,共同承接企业委托的真实项目。以跨境电商数据分析项目为例,团队可由国贸、统计、计算机等专业学生组成,通过数据采集、建模分析、可视化呈现等步骤,最终为企业输出完整的分析报告。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团队协同能力。第三,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内外创新创业大赛。高校可以搭建校企、校校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参赛的机会和资源。在参与高水平赛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检验自己的实践能力,还能开拓全球化视野,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业文化差异。通过与其他高校的选手同台竞技,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拼搏精神。比如,学校可以选拔优秀学生代表,参加“创青春”“互联网+”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力争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数字贸易人才的风采。
(三)科学评估,完善制度保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育人平台
数字贸易的蓬勃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多方协同发力,共同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育人生态。培养数字贸易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科学的评估机制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对此,高校应着眼全局,统筹各方资源,着力搭建产学研一体化育人平台。第一,要建立多元参与的人才评价机制。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牵头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要广泛吸纳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评价全过程,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实践、毕业设计、创新创业等关键育人环节的考核评价办法。第二,要强化“学习产出导向”的过程评价理念。传统的人才评价往往侧重结果评估,而在数字贸易人才培养中,更应突出能力本位,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要将数字贸易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细化为可观测、可评价的学习产出指标体系。第三,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高校应探索搭建数字贸易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分析学生在校学习、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数据,为优化培养方案提供决策依据[5]。第四,要着力健全组织保障和制度规范。成立多方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系统梳理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薄弱点,制定配套的教学管理、实践实习、就业创业指导等制度规范,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结束语
站在新质生产力变革的历史节点,数字贸易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破解当前人才培养困境,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数字贸易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对此,高校应立足服务国家数字贸易发展战略,以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以赋能为抓手创新实践教学,以科学评价为杠杆完善制度保障,多措并举破解人才培养难题。同时,政府、企业、社会各界也应形成合力,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共同为数字贸易人才的培养成长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成长生态,为我国构建数字贸易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莹莹,刘钰,杨晓庆.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24(09):118-121.
[2] 刘礼稳,谭卓瑛.“2+6+N”背景下数字贸易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4,27(09):232-235.
[3] 谢丽芬,姚盛辉.数字贸易双创人才融合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4,27(06):212-214.
[4] 沈和斌.数字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23(11):154-156.
[5] 王丽.新文科背景下数字贸易人才培养现状、困境及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1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