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内地高校港澳学生是培养爱国爱港,拥护“一国两制”,投身国家统一战线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后备军和中坚力量,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对于塑造他们正确的就业观念极为关键。文章从人际关系层面对140名港澳台侨大学生群体的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人际关系在港澳台侨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一群体的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其影响机制主要通过社会卷入度这一中介变量实现。提升内地高校港澳台侨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高校可以通过持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人际关系的建设、增强同伴互动;增强社会卷入度;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两地教育模式的衔接和内外招生融合培养;搭建学生自主实践平台等多种路径进行培育,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就业观。
关键词:内地高校港澳台侨学生 文化认同感 人际关系 就业观
中图分类号:F061.3;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180-03
一、引言
文化认同是塑造国家认同的关键禀赋。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文化认同是公民对于文化背后的价值底蕴和规范的认可,是对于民族身份的认同和对当下社会的归属感。《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中提出要“加强港澳台中华文化普及和交流”“增强国家、民族和文化认同”。推进港澳生源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对于“支持港澳巩固提升竞争优势,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进入构建创新发展格局的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在纷繁就业形势和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在就业观念呈现新的变化和问题,如何引导大学生尤其是我国内地高校港澳台侨学生树立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就业观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就业观念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确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是实现优质就业的关键。文化认同是最内化、最根本的认同,是加强民族凝聚、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纽带和心理支撑,高校港澳台侨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对于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旨在从人际关系视角探讨内地高校港澳台侨学生文化认同现状及引导路径,帮助学生建立新形势下正确的就业观。
国内外对文化认同的内涵本质及形成过程、建构及作用、内源外源关系的理论研究开始较早,也形成了较为成熟和系统的研究成果,例如:郑珮和许晓雯(2011)对在港内地学生的语言、学业、社会环境、人际互动等适应性问题进行描述性研究;吕大坤(2014)就香港特区研究发现维系港人文化认同问题应侧重巩固民族认同、强化国家认同、构建身份认同,民族、国家和身份认同是在分析维系香港文化认同与国民教育问题时的三种主要文化认同类型;黄斐昱(2015)从校园文化认同和地域文化认同两个维度考察港澳台学生对于当地文化的认同适应性。但在针对香港青年文化认同的应用性研究方面,大部分学者还是主要从历史知识、制度政策、教育模式、成长背景等多个层面广泛探究香港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且研究的主体多集中于在香港居住青年或全体香港青年。
近期,文化认同变成了社会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核心议题,相应地,有关社会认同和社会嵌入的理论,也开始被广泛用作探究文化认同问题的关键理论基础。根据社会嵌入的观点,个体既不是纯粹的“社会性生物”,也非单纯的“经济性生物”,而是被嵌入在社会联系网中的理性行动者。这些社会联系在塑造经济行为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Tajfel(1986)对社会认同进行了界定,将其描述为个体意识到自己归属于某个特定的社会集团,并且认识到作为该集团一员所获得的情感与价值感受。
个人所处的人际关系对于其自我认知、价值观培养、生命意义的建构、社会化进程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目前现有的文献中,在探讨人际互动和交往对文化认同产生的影响方面缺少相关实证研究。
本研究旨在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从人际关系层面研究我国内地高校港澳台侨大学生群体的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本研究对探索提升内地高校港澳台侨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具体路径、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具有现实意义,可以为后续探讨港澳台侨学生文化认同感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支持。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项研究运用了整体抽样的策略,选取了内地高校就读的港澳台侨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旨在探究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在问卷发放过程中,共发出140份问卷,并成功回收了117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了84%。通过对受访者的生源地、出生地等多维度分析,确认样本具有较好的均衡性和代表性,具体数据详见表1。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黄薇和毕重增(2021)设计的包含9个条目的文化认同感量表,该量表涵盖了情感和行为承诺两个主要的维度。其中,情感承诺维度涉及对文化的深厚依恋及积极评价,例如条目“我为中华文化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和“我感到自己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而行为维度则衡量个体对文化的学习、参与和实践的积极态度,如条目“我乐于投入时间了解中华文化,包括它的历史、传统和习俗”和“我期望传承并推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研究使用了《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来评估人际关系,该量表涵盖了与同伴、教师、家庭成员以及网络环境中建立的关系等四个不同的维度。卷入度量表特拉华学生卷入度量表(2013版学生卷)经检验具有良好信效度。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计划采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主要依据Baron和Kenny(1986)提出的逐步因果回归分析技术来执行相关检验。中介效应的存在的确认,需满足三个条件:首先,自变量必须对因变量有显著的影响;其次,自变量对中介变量也应有显著的影响;最后,在模型中同时包含自变量和中介变量时,中介变量应对因变量保持显著影响,并且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在纳入中介变量后应有所降低,这表明中介效应确实存在。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人际关系正向影响文化认同感
H2:人际关系正向影响社会卷入度
H3:社会卷入度正向影响文化认同感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进行主要变量的Pera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见表2。人际关系变量与卷入度相关显著,人际关系变量与文化认同相关显著,卷入度与文化认同相关显著。
(二)中介效应检验
按照温忠麟(2014)新的中介效应检验流程进行中介效应检验,自变量到因变量的主效应c=0.2,p=0.04*显著,人际关系对文化认同有直接正向影响,结果如表3:
卷入度在人际关系与文化认同三者变量间路径系数如图1所示。
研究发现直接效应不显著,间接效应显著,说明人际关系对文化认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中介变量实现的,属于完全中介。人际关系在港澳台侨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影响机制主要通过社会卷入度这一中介变量实现。
首先,港澳台侨学生群体的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尽管他们身处内地高校,但由于文化背景、成长环境的差异,他们在文化认同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多样性。这种多元性不仅反映在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接纳水平上,同样也显现在他们与内地同学的沟通与互动之中。
其次,人际关系是影响港澳台侨学生文化认同的核心禀赋之一。根据研究假设H1和H2,人际关系不仅正向影响文化认同感,也正向影响社会卷入度。可见,积极的人际互动有助于港澳台侨学生与内地学生之间的沟通,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感,进而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最后,社会卷入度作为中介变量,其正向影响文化认同的作用得到了验证。依据假设H3,社会参与水平对社会文化认同感产生正面效应。这表明,港澳台侨学生在内地大学参与社会活动的程度越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越倾向于增强。这一发现强调了社会融入对于文化认同感形成的重要性。
完全中介这一结果表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优化,能够通过增强社会卷入度,进而促进港澳台侨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一作用机制的发现,为内地高校在培育港澳台侨学生文化认同感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内地高校港澳台侨学生文化认同培育路径构建
一是强化人际关系的建设、增强同伴互动:研究发现,人际关系对港澳台侨学生的文化认同产生了直接的正面效应。高校可以通过建立更多的交流活动,促进内地学生与港澳台侨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社会卷入度。同伴关系与文化认同的相关性较为显著,建议高校通过组织团队活动、社团活动和文化交流项目,增强港澳台侨学生同伴和朋辈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港澳台侨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增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归属感。
二是提升社会卷入度:社会卷入度作为中介变量,正向影响文化认同感。高校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的社会实践机会,如构建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开设相关课程,打造文化育人的资源库;提供志愿服务、社区参与项目和文化节庆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实践中华文化,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机会,提高港澳台侨学生的校园卷入度,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中华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认同。
三是利用数字技术和智能媒介:数字技术和智能媒介可以作为文化感知的工具,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高校可以利用这些工具来创造互动和体验式的学习环境,例如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体验中国历史和文化,亦可利用社交网络平台交流和探讨文化议题。
四是融合中华文化元素:在商品消费和日常生活中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可以作为文化认同的一种实践。高校可以与校园内的商店合作,推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或者在校园活动中使用这些元素,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接触和认同中华文化。
五是重视个体的自我价值实现:认同感与参与度之间的相互促进构成了持续参与的核心特质。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例如通过组织文化创新竞赛或者提供展示学生文化项目的平台。
六是将文化认同的历史教育和推广中华文化的实践体验相结合:历史形成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的逻辑至关重要,高校可以加强关于中华文化历史和传统的教育,让港澳台侨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贡献,从而增强文化自信。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才艺训练课程和文化体验项目,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
七是建立支持性社交网络并提供个性化指导:提倡学生发展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社交联系,通过和具有多元背景的同学沟通,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针对不同背景的港澳台侨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文化适应指导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内地高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文化认同的形成。
八是利用多维数据分析进行量化评估与跟踪并建立反馈机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量化分析学生的人际关系网络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为培育路径提供数据支持和优化建议。建立量化评估体系,定期对港澳台侨学生的文化认同水平进行评估,跟踪培育路径的实施效果,确保培育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在文化认同与就业观教育相结合方面,内地高校应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文化认同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就业观;针对港澳台侨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内地的就业市场;激励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和认识中华文化,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责任;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使他们能够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保持文化自觉;加强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效沟通和工作,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内地高校还应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港澳台侨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文化教育以及就业政策的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文化认同和就业引导培育策略。
文化是民族存续与发展的智识成果,也是民族持续发展和持久延续的关键精神支柱和灵魂所在。文化认同感对港澳台侨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身份认同产生影响,同样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作用。通过上述路径的建立和执行,能够显著增强内地高校港澳台侨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为他们在内地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支持,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帮助他们建立适应新时代的正确就业观。
参考文献:
[1] 郑晓云.文化认同论.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 张小彦.“一国两制”下香港青年文化认同引导途径研究[J].新西部,2018(17):116-118.
[3] 郑珮,许晓雯.在港内地学生身份认同调查——以香港大学的内地学生为例[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06):27.
[4] 吕大坤.文化认同视域下的香港国民教育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
[5] 黄斐昱.大陆高校港澳台学生的文化认同与适应性[D].华中科技大学,2015.
[6] Taifel H, Turner jc.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In: Worchel s.Austin W(eds).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Chicago: Nelson Hall, 1986.7-24
[7] Hongetal.Temporal Causal Links be tween out group Attitude sand Social Categorization:The Case of HongKong 1997 Transition[J].Group Process & Intergroup Relations,2006(02):265-288.
[8] Chui Ping Iris Kam.Personal Identity Versus National Identityamong HongKong Youths-personaland Social Education Reformafter Reunification[J].Social Identities,2012(06):1-13.
[9] 王衡.国家认同、民主观念与政治信任——基于香港的实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03):152-158.
[10] 王潇斌,骆文伟.文化认同:内地高校港澳台学生民族认同的建构路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04):60-63.
[11] 洪莹.内地港澳籍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暨南大学“中国文化之旅”活动为例[J].青年探索,2011(03):44-47.
[12] 王艳伟,陆模兴.以文化人视域下的香港青年学生国家认同培育路径探析[J].公关世界,2020(12):65-67.
[13] 丁雪.内地高校香港学生国家认同现状与培育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8.
[14] 秦向荣,高晓波,佐斌.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J].社会心理科学,2009(02)
[1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06)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9-02-19(01)
[17] 耿金慧.新时代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引导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