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阐述了现代数字信息产业学院在学校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学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现代数字信息产业学院助力学校专业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建设数字信息现代产业学院有利于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
关键词:数字信息 现代产业学院 专业建设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061.3;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178-03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需要大力培养数字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必须主动服务国家数字产业发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试点,支持职业院校联合企业共建产业学院。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对标产业发展前沿,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宁夏结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立足省域产教现状,以现代产业学院为抓手,在建成首批10个现代产业学院的基础上,2023年第二批认定建设8个、培育建设13个现代产业学院,实现了省域“六新六特六优”产业领域现代产业学院全覆盖,促进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对接。
一、现代数字信息产业学院在学校专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产业学院是推进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纽带
数字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建立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参与的合作办学机制,成为学校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重要纽带[1]。产业学院通过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开发、实习实训等环节,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数字信息现代产业学院通过与移动、电信、华为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大数据技术应用、云计算技术应用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大数据平台运维》《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等课程,让学生掌握数字经济时代前沿技术。学校主动对接宁夏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发展需求,增设大数据技术应用专业及云计算相关专业课程,为当地数字产业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产业学院成为学校专业建设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步伐、对接产业需求的“风向标”。
(二)产业学院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平台
产业学院集聚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广阔平台。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到企业进行实操培训,在“双导师”指导下完成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开展“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用人要求“量身定制”,实现“来源于企业、培养在企业、成长于企业、就业于企业”的人才输送目标。数字信息产业学院集中了学校与知名IT企业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引入华为云课程体系,让学生参与真实的云服务开发项目。学生在“双导师”指导下,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工学交替,掌握前沿数字技术,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三)产业学院是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摇篮
教师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而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产业学院为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学校教师通过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接受新技术、新工艺培训,了解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引进企业能工巧匠、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将先进生产实践经验引入课堂。数字信息产业学院为学校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华为、移动、电信挂职,接受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培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引进华为云计算资深讲师、宁夏移动大数据专家等担任兼职教师,将数字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引入课堂。校企教师携手开发物联网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大数据应用实训项目,构建起由企业能工巧匠、行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形成了产教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局面。
(四)产业学院是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而产业学院是学校服务地方的重要抓手[3]。学校立足宁夏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部署,发挥专业优势,整合行业企业资源成立数字信息产业学院,大力培养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急需应用人才。学校还与华为开展物联网应用联合技术攻关,研发出智慧农业、智能制造相关系统,为区域数字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借助产业学院平台,学校与当地政府、企业形成合力,争取到大数据实训室、华为云课程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有力保障了专业内涵建设。
二、学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现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了专业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不高
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脱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缺乏行业企业参与,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以中卫市为例,中卫是全国首个“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双节点城市,在用数据中心标准机架规模6.7万架,算力质效指数全国第八、西北第一。然而,本地职业院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建设却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中卫市数字产业飞速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2023年中卫市数字信息产业营收近100亿元,但本地职业院校数字经济类专业在校生和相关教师人数明显不足。
(二)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
目前,不少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沿袭传统的“学校主导、车间辅助”的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衔接不够。以中卫市为例,本地职业院校虽与电信、誉诚云创等数据中心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合作内容主要局限于学生实习,在专业共建、师资互派、系统科研、课题推进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较少。2023年,中卫市数字信息产业新增从业人员几千人,但本地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足30%。
(三)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的关键,然而目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明显短板。以中卫市为例,本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63%,高于自治区不得低于50%的要求,但具体到数字信息专业,“双师型”教师数量与数字产业发展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统计,中卫市数据中心企业急需人工智能、大数据开发、云计算架构等专业讲师,目前学校教师具备的专业储备,难以紧跟产业发展前沿。
(四)校企合作深度广度不够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但当前不少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以中卫市为例,本地职业院校虽与多家互联网及云计算大数据企业建立合作,但合作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实习和订单培养,在专业共建、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方面合作十分有限。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脱节问题仍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学校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贡献。
三、现代数字信息产业学院助力学校专业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明确建设思路,找准专业发展定位
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联合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企业成立了现代数字信息产业学院建设领导小组,科学制定了建设方案。学校对标宁夏和中卫市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改革基础,重点布局建设大数据技术应用、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网络信息安全3个特色专业,打造数字信息大类专业集群,形成了“建设一集群、打造双中心、强化三基地”的发展思路。学校对西部云基地、中国电信、誉成云创等行业企业广泛开展调研,深入分析数字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科学确定了专业建设规划。引入美利云、天翼云等知名企业参与数字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构建起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发展格局。依托中卫丰富的数据资源和产业基础,重点打造数字信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形成有中卫特色的专业品牌,推动中卫市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校企合作,搭建产教融合平台
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成立了数字信息产业学院理事会,由学校和中国电信、誉成云创、乐宁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参与,制定章程,明确职责。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共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了校企共同体。学校与中国电信携手共建“云—管—端”一体化实训基地,开设网络信息安全、数据运维等专业实训课程,与誉成云创合作开发大数据存储、云计算架构等核心课程,引入真实项目案例,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联合中卫市大数据局共同举办数字信息产业职业技能大赛,搭建技能竞赛平台。依托产业学院,与企业共建“双导师”团队,实行“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校内导师负责理论教学和专业指导,企业导师负责实践教学和项目训练,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建立起常态人才供需对接机制,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下基础[4]。
(三)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数字信息产业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5]。一是实施现代学徒制。推行“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的育人模式,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到企业进行轮岗实习,接受企业师傅指导,实现在岗培养、按需输出。二是推行项目化教学。将生产实际项目引入课堂,组织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开发,在“做中学、学中做”中掌握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开设1+X证书制课程,组织学生参加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网络信息安全等职业技能等级认证,获得行业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创业奠定基础。四是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就业质量和企业满意度为重点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学生、家长、企业三方满意。
(四)强化师资建设,打造高水平师资团队
数字信息产业学院把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作为重中之重,过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采取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方式,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实施教师培养计划。每年选派10名专业教师到西部云基地、中国电信等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掌握前沿技术,提升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认证,2年内专任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80%以上。二是柔性引进企业师资。聘请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将最新行业标准、生产工艺融入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兼职教师承担教学工作量比例达30%左右。三是打造教学创新团队。组建由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团队,校企合作开发《Linux服务器架设与配置》《数据中心运维》等一批优质核心课程,建成在线开放课程5门,立项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四是完善师资管理制度。将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建立多元化教师评价机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和激励政策,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IQWgYgKN+1SGUuZJ1kOn1Q==重要作用。
(五)深化校地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数字信息现代产业学院主动服务国家大数据战略和宁夏数字经济发展大局,以服务中卫市大数据产业发展为己任,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一是助力数字产业园建设。围绕中卫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开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累计为多家企业输送各类技术技能人才800多名。联合中卫市大数据发展服务中心共建中卫市大数据人才培养基地,承担企业新员工入职和在职员工培训1000余人次。二是开展企业员工培训。面向中卫市各行业企业开展云计算平台服务器检测、运维,供配电等IT通用技术技能培训,年培训规模达800人次,有力提升了企业员工素质,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三是服务中小学生研学实践。依托数字信息人才培养和实训资源优势,面向中卫市中小学生开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机器人等主题研学活动,接待学生2000余人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字技术的兴趣,助力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四是开展技术研发服务。鼓励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聚焦数字经济产业链关键技术,近3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6项,发表论文20篇,有力推动了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创新。五是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学校积极参与企业数字经济领域行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标准、企业生产运维规范的制定,提升了学校的行业影响力。
结束语
数字信息现代产业学院是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衔接的有效抓手。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高度重视数字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立足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思路,聚焦数字信息专业大类,广泛吸纳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搭建等,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输送了一批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数字产业升级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人才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飞.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四位一体”育人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2024(18):144-147.
[2] 尹菡,姜建华,王羿夫.基于数字产业学院的信息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4,36(13):225-227.
[3] 王丹,王文华,韩风毅,等.面向新兴产业数字建造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02):105-108.
[4] 苏新留.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23(04):75-81.
[5] 梁妍,葛雷,文雪巍.“政产学研创服”联动机制下“乡村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建设实践研究——以黑龙江财经学院财经信息工程学院为例[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2023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二届“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论坛”论文集(三).黑龙江财经学院,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