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湖南农林职业院校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研究

2024-12-28 00:00:00谭卓婧周纳宇
经济师 2024年12期

摘 要: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的培养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湖南农林职业院校作为该领域的先行者,其在农民教育和技能培训方面的经验及实践,为研究和探讨农业职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际案例和理论基础。文章重点分析湖南农林职业院校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中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创新和资源整合,培养出既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又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新型农民。

关键词:乡村振兴 职业院校 高素质 农民 培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174-02

在当前的教育和农业发展背景下,湖南农林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不仅注重农业技术的传授,更强调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农林职业院校通过与本地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紧密合作,建立了实用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到最前沿的农业技术,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处理现代农业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这种教育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为湖南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培养了大量技术熟练、理论扎实的农业人才,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乡村振兴下湖南农林职业院校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优势

湖南的农林职业院校,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以其独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优势,成为培养高素质农民的重要基地。这些院校围绕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设定了清晰的办学方向,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教育内容与农业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湖南农林职业院校通过与当地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确保教学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实习基地和就业渠道,也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获得与时俱进的技术训练,直接对接农业的智慧化和现代化需求。湖南农林职业院校的课程设计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通过设置与农业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相关的课程,学校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还利用职业技能大赛等平台,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技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习经验是湖南农林职业院校教育体系的一个亮点。每位学生在毕业前都需完成至少6个月的顶岗实习,这不仅使学生的技能训练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还为他们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时了解行业动态和需求变化,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育的高质量和实用性。通过这些综合教育策略,湖南农林职业院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也为农村地区培养了一批具备现代农业技术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些人才的涌现,无疑为推动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持。

二、乡村振兴下湖南农林职业院校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

(一)提高“三农”意识,注重立足当前与着眼未来相统一

在当前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农职院校承载着非凡的使命,即通过教育和培训,为农业和农村地区培养出能够满足当代需求与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这一办学宗旨不仅要求院校紧贴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还要展望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战略。“立足当前”的教育方针要求农职院校深入理解当前农业社会经济的实际需求,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农业劳动力短缺、生产技术落后等[2]。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院校应增强实用性和针对性,开展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技能培训。这包括但不限于现代种植技术、畜牧业管理、农业机械操作与维护等领域。通过与地方政府和农业企业的合作,农职院校可以开展田间实习课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必要技能,同时解决农民对新技术的适应性问题。“着眼未来”的培养策略要求农职院校超前布局,预见农业科技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长期趋势。院校应当在农业科技、生态保护、农业供应链管理等前沿领域设立专业,培养能够引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人才。不仅包括教授高端的技术知识,更应涵盖创业教育、国际视野拓展及领导力培训,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例如,通过引入智能农业技术的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优化农作物生产,提高农业效率和可持续性。为了实现这些教育目标,湖南农林职院校必须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育质量与时俱进。这包括(但不限于)引进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更新实验设备,加强与国内外农业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3]。此外,院校还应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比如翻转课堂、在线教育平台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生活节奏。通过这样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策略,农职院校不仅能够为当下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还能为长远的农业发展培养具有前瞻性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这种教育模式的成功实施,将极大地推动中国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重要力量。

(二)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技能培训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培养新型农民带头人显得尤为关键。培训课程的开发应深入考虑农民的学习特性和习惯,确保教育内容既实用又易于接受。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生产型、服务型和经营型的分类,可以更精确地满足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此外,课程应侧重于提升农民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比如通过田间管理、农业机械操作及市场营销等实践活动,强化其生产与经营能力。农林职业院校还应聘请经验丰富的“田秀才”和“土专家”等行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通过现场示范和个性化指导,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效果[4]。这种互动式和面对面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员的实操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当代农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培养具备“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职业农民,不仅是其办学宗旨,更是根本任务。这一教育目标反映了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追求,特别是在思想道德和专业技能上的双重塑造。思想素质的培养是农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林职业院校利用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着重培育学生对农村、农业的深厚感情。通过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党课、团课和各类社团活动,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到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的实践中。这些活动不仅包括科技支农和生态文明的宣讲,也涵盖对农业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的培养。通过这些实践,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农业的发展现状,加深对农业的情感与认识,从而培养起“学农、爱农、务农”的热忱和责任感。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农林职业院校拥有完备的教学资源,这为学生提供了扎实的技术和理论基础。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农业技术知识,更应注重德育功能的融入,确保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将乡村振兴、数字农业和绿色发展等现代农业理念整合进课程体系,不仅让学生掌握先进的农业知识,也让他们理解这些知识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和应用前景。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农林职业院校才能有效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推动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加深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理解和热爱。这样的教育不仅为农业界输送了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农民,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了一支坚实的人才后备军。

在当前的农业教育背景下,实施弹性学制成为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有效策略。农业产业的周期性和多变性要求从事农业的人员能够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为了解决部分农民因经济、生产、时间和地点等多种因素受限而无法充分满足学习需求的问题,多个省份已经开始鼓励职业院校采用弹性学制,招收社会人员。弹性学制的核心在于实行宽松的入学政策和严格的毕业标准,旨在为广大有志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青年、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等提供更为便捷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对于那些从事农业劳作的农民而言,这种“半农半读”的教育模式能够使他们在不离开生产实际的情况下,便捷地接受专业的职业教育,这种模式已经在实践中展现出积极的效果。为了充分发挥弹性学制的优势,农职院校需对学员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具体情况定制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这一过程中,院校不仅要注重教育质量,还需要构建一个从中职到高职乃至更高教育层次的无缝学习通道,以满足农民的多层次、多方面以及终身学习的需求。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助力学员提升专业技能,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创新教育模式,为农业界输送更多具备高技能和广视野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力量,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三)整合教育资源,推动小农经济与规模实体相融通

农林职业院校在培养农业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及农业企业等具有自然而紧密的联系。为了更好地推动小农经济与规模经营实体之间的融通,这些院校应当将自身的教学资源与当地的农业产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与省级以上示范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创新创业基地,可以为小农户与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衔接提供坚实的支持。具体而言,农林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挂牌认定这些合作农场和企业为校外实践基地,共同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职业农民。这种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农业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还能帮助传统的小农户学习现代农业管理知识和技术,逐步过渡到规模化生产。此外,农林职业院校还应与包括农广校和科研院所在内的其他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探索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的融合发展机制。这种融合不仅能够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能构建一个从短期培训到中长期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体系。例如,将短期培训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在岗实践经验纳入学时学分管理系统,使之成为学生学位课程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教育培训体系,可以确保农民接受的教育更加贴近实际需要,更具实用性。同时,这种教育模式还能够促进农业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升,进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和升级。最终,通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农林职业院校及其合作机构将能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教育,真正让广大农民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

三、结束语

湖南农林职业院校在高素质农民的培育过程中所展现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效果,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模范。通过对其教育模式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院校不仅在技术教育和实践操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未来,湖南农林职业院校及其他类似机构需要继续探索和优化农业教育的多元化和实用性,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农业科技和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 田崇峰,梁凯,李国晓,等.智慧农业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索与实践[J].河北职业教育,2023,7(03):54-59.

[2] 海飞,郭晓辉,胡莹莹,等.乡村振兴战略中高职院校高素质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河南农业,2023(18):49-50.

[3] 李宣,桂敏,陆海峰.内生性发展视域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研究——以Z省J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2):84-89.

[4] 赵璐迪.农业现代化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理论逻辑与实践理路[J].成人教育,2022,42(12):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