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山西水文化研学科普传播研究初探

2024-12-28 00:00:00白芸蔓
经济师 2024年12期

摘 要:文章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山西水文化的科普传播进行研究初探,通过分析全省水文化的发展概况,合理审视全省在迈向生态文明过程中水资源承担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入研学视角,依托“引黄系列”水利工程为线索,提出以水利工程为载体的水文化建设对全民科普传播及市场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 水文化 研学科普 山西引黄研学 传播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156-03

自古以来,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水的支撑。在人类文明之初,早期人类在河谷地带逐水草而居,方便饮水和取食。如今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人水关系发生了质的改变,人类开始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全社会建立节水意识,关注水生态的建设,水文化的科普传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前言

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这就对全社会的文明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山西作为转型发展的典型示范省份,水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山西的水资源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的全省境内的汾河流域,那么我们做好山西汾河流域水文化的研学科普传播就成为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引黄系列”为核心圆点,辐射全省水网体系,引入研学视角,依托全省水利工程,将山西水文化通过研学教育的途径进行全方位的科普与传播。实践证明这是最有效的途径也是立足长远的最佳途径。

二、山西开展水文化研学科普的优势和价值

(一)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腹地,自古以来就是水足土沃之地,是三晋文明的发源地,丁村文化遗址亦称“汾河文化”,汾河流域水文化是三晋文明中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考古发现,山西的文化遗址分布密集,据最新数据统计山西古建筑多达到28640处。纵览山西省研学资源,从传统文化型、革命传统型,到工业型、农业型、科技型,再到自然生态型以及水利建筑型,形成了完整的山西省研学科普教育资源体系。在中华5000年历史长河中,中原地区长期占据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地位。山西有临汾(平阳)、太原(晋阳)等著名古都,中华文明在这里呈现出灿烂辉煌的图景。佛教、儒家、道家思想也在这里逐渐发展。

(二)山西第一大河“汾河”先天的地理优势

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山西境内第一大河流,全省的“母亲河”。流域面积39471平方公里,占山西省国土面积的1/4。汾河全长716公里,流经忻州、太原、吕梁、晋中、临汾、运城6市27个县(市、区),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汾河流域以全省27%的水资源和25%的土地承载着全省39%的人口和42%的GDP,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以上,现阶段水资源供需矛盾仍然非常突出,虽然通过跨流域调水等生态修复措施实现了汾河干流全年不断流、地下水位止降回升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初步改善,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依然严峻。汾河流域生态治理势在必行,按照流域综合管理模式,以汾河流域为整体单元,充分利用汾河生态系统的特性,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因汾河流域都在山西省境内,免去跨行政区域协调管理的现实困难,可以从省级层面完全自主协调管理,统筹6市27县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利益,充分调动沿线市县各类资源,最终实现汾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三)山西研学资源优势

从物质层面看,山西水文化包含山西汾河流域的考古遗址、自然人文景观、水利工程建设等,如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区、炎帝陵生态文化旅游区、汾河二库国家水利风景区等。

从精神层面看,山西水文化包含山西地域独特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文化、革命精神、民风民俗文化、治水精神等。例如,五台山佛教文化、山西四大梆子、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刘胡兰纪念馆、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山西晋商精神(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等)、刘家堡非遗文化、山西的万家寨引黄入晋精神等。

(四)山西水文化研学科普的价值

山西位于(地理坐标)黄河中游,汾河对于在沿线的忻州、吕梁、太原、晋中、临汾、运城6个地市,以及所辖的27个县市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地位,山西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通过研学科普,对进一步走近山西、感悟黄河,把握汾河水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促进山西水文化的传播、传承与保护。鉴于此,文章认为在山西水文化研学科普中要做好顶层设计,不断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打造研学特色,推动山西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以引黄系列工程为线索,研学科普传播山西水文化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推动下,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得到了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面对山西现阶段转型发展的契机,水文化的推广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对山西水文化的科普传播,我们可以依托引黄系列工程来贯穿山西水网体系。山西引黄在本文中主要指的是“山西引黄入晋”的系列工程,笔者认为只要是引用的是黄河水,都应纳入山西引黄体系。先期山西引黄包括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和引水工程两大部分,后期山西大水网(东山供水、中部引黄、小浪底引黄、辛安全供水)也应纳入山西引黄体系。至此真正意义上的“山西大水网”已呈雏形。其中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九五”重点工程,也是全省“引黄入晋”的水源龙头工程。工程主要任务是供水,结合发电调峰,同时兼有防洪、防凌等作用。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对缓解山西省和周边地区水资源短缺,优化华北电网能源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山西大水网是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用水需求和应对特大干旱而提出的一项战略规划,其总体构架为两纵十横,以山西纵贯南北的黄河北干流和汾河两条天然河道为主线,以覆盖全省六大盆地和11个中心城市的十大供水体系为主骨架。《山西大水网规划报告》指出,大水网基本建成后,全省总供水能力达到91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37亿m3,提引黄河水24亿m3,地下水供水量将压减到30亿m3,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应对特大干旱能力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山西大水网集聚了全省多领域的科普内涵,对于了解山西省情方面具有极强的科普意义。在山西水文化的科普传播过程中,引入研学视角,依托水利工程,将教育与科普传播有机结合,带动整个社会提高对水资源的认识,引导大众科学用水、节约用水,从而建立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

四、组织实施山西引黄研学项目,推动山西水文化科普传播

组织实施山西引黄研学项目是推动山西水文化科普传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途径。山西引黄研学项目是指依托山西引黄系列工程,以水利的视角,旅游的方式,经实地考察,对工程沿线的水利建筑物经过优化升级后,同时具备研学的基本条件(建设研学基地或营地),对特定线路专项设计研发的研学项目。

(一)山西引黄研学项目实施思路

全面推动山西水文化的科普传播需要自上而下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山西省委省政府应联合相关主管部门进行统筹推进。水利主管部门可以成立专家组,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科学选址,以“点”连“线”带“面”,研发适合中小学生,乃至全社会群体共同参与的,适于对外开放,符合市场运作的研学产品(含基地建设)。同步对水利工程及相关附属建筑物进行优化升级,就是要把水文化的元素渗透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等一系列环节中,渗透到水利工程建设的每一个流程中,再把历史的、景观的文化元素赋予到建筑物当中,把每一处的水利工程都升级成为具备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水利建筑。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应将山西引黄研学内容纳入教学内容,建议归为国情、省情类,倡议全省各级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推广水利研学项目,真正将山西水文化进行有效的科普传播。

(二)山西引黄研学项目组织实施形式

实施山西水文化研学科普是普及全省水利工程知识、传播新时期生态文明思想、弘扬全省引黄入晋精神、倡导集约利用水资源的一种群众性、集体性活动,也是当前实现全省水利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新时期山西水文化研学科普应担当新使命、挖掘新资源。

1.实施山西引黄研学项目符合当前国情省情。积极探索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沿黄各省区主要任务之一。对于山西来说,引黄入晋的水利精神一直根深蒂固,在全省已积淀了深厚的黄河情怀,组织实施山西引黄研学科普项目,是当前全省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有效途径之一。

2.实施山西引黄研学项目的主要形式。首先,以水利工程载体,建设水主题研学科普基地。立足山西引黄研学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现有的具有水利科普功能的引调水工程、水库、入晋黄河段以及汾河的重要断面、汾河源头、入黄口、汾河湿地等,以及其他特色水主题的水利工程单位,推进山西水文化研学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同步积极联系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各级学校和社区,不断提升建设质量。现阶段,水利研学科普基地主要类型有水情教育科普、水利工程科普以及水法科普等。目前,全省主要代表单位有汾河二库节水教育基地、黄河文化公司引黄展览馆以及汾河流域示范段水法教育基地等。其次,积极谋划各类水主题科普活动。依托全省国家水利风景区以及具备景区功能水管单位,开展水利工程科普。一是依托国家水利风景区,展示各类水利工程的工作原理。以汾河二库为例,可以围绕水库类水利工程,进行防汛抗旱、发电、供水等职能的工作原理的科普。二是依托展览馆,结合工程实体,生动体现山西引黄精神。例如“黄河文化公司的展览馆+万家寨引黄工程水利建筑物”,可作为万家寨引黄的展示传播工程典范,通过引入数智化模拟演示,将引黄入晋工程全面深度展示。三是依托汾河景区,利用“汾河水韵”展点(汾河地图),实地认知山西表里山河。同时,依托山西水行政执法基地,组织法治宣传科普活动等。第三,搭建山西引黄研学科普传播平台。围绕“守护水源地”“水生态”“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水行政执法”等各类主题,搭建互联网平台,通过公众号、自媒体、微博等渠道,建设公众广泛参与的平台。同时注重开发水利科普读书工程,推动水利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倡导水利科普文艺创作工程。

3.实施山西引黄研学项目的保障体系构建。为确保山西引黄研学科普项目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水利科普事业的法律保障、政府推动、体制支撑,积极构建集约高效、全面科学的保障体系。一是组织机构及制度保障。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或下设到具体的水管单位,专门负责山西引黄研学科普项目的管理与服务,开展具有“顶层设计”特点的山西水文化科普教育工作。根据辐射范围,具体设立部门。同时,持续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如《山西引黄研学科普工作制度》《志愿者服务队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注重搭建纵向多部门参与、横向各部门联动机制体系,为山西引黄研学项目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二是经费保障。积极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门等相关单位申请经费。在顶层设计层面,对实施山西引黄研学项目给予人、财、物的政策倾斜,将此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建立省财政经费保障、研学教学质量保障、水管单位服务保障三重保障机制,确保山西引黄研学项目的顺利开展。三是人才队伍保障。首先培养具备水利专业以及研学教育背景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其次成立专家库,逐步形成专家咨询运行管理机制;同时,向行业及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不断加强水科普教育师资储备和人才支撑保障。

五、结语

水文化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文化形态,一直以来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水文化的科普传播对于实现山西省生态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是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软实力的支撑。水文化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育宣传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通过引黄研学项目的推动,带领水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带动全社会形成水资源保护意识,带挈全省采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建立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管理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支持水利规划的实施中,形成全社会节水共识,从而高质量地推动了水文化建设,最终达到生态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魏翔燕.城市风貌视角下的水文化景观建设——以漳州市为例.福建建筑,2019,225(09):46.

[2] 李宗新.当前水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09):12.

[3] 邓建明,周萍.浅谈人类文明史各阶段的人水关系.水域文化,2013(09):87.

[4] 庄晓敏.水利风景区水文化挖掘及载体建设研究.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白芸蔓.设立山西引黄研学项目现实意义分析.山西水利,20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