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服务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积极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破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一招。近年来,阳谷县认真贯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不断健全全县养老机制,致力于打造分布科学均衡、覆盖城镇乡村、功能设施完备的县、乡镇街道、村及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体系。推动社会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全面协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关键词:构建 养老服务 体系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150-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服务业已经成为关系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养老服务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老年人能“老有所养”,安度晚年,是政府和社会的职责所在。2021年11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构建居家与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与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1]。
一、研究背景
据《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亿人,占总人口的19.8%。而山东省是人口大省,也是老年人口大省,据统计,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00多万,高出全国平均2.2个百分点,是全国唯一一个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000万的省份[2]。
这种快速的老龄化进程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是经济压力。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他们的养老、医疗等各种需求也在增加。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满足这些需求将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二是社会压力。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年轻人的赡养负担也在加重。在传统的观念中,孩子应该照顾年老的父母,但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这一观念也在受到挑战。三是公共服务压力。从城市规划、公共交通到社区服务,所有这些都需要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来进行调整:公共交通工具需要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便利,城市建筑在设计上需要考虑老年人的行动不便,公园、广场等需要设置更多的休息区等。因此积极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破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一招,而且有利于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养老消费市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意义十分重大。
近年来,阳谷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和养老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加快构建居家与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与康养相结合的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结合县域实际,不断健全全县养老服务机制,致力于打造分布科学均衡、覆盖城镇乡村、功能设施完备的县、乡镇街道、村及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擦亮“孝善齐鲁·康养山东”服务品牌,有力提高了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22年被省民政厅评为聊城市唯一一个“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为全县老年人康养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3]。
二、典型做法
(一)统筹谋划、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能力
1.科学开展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为保障养老服务业持续规范发展,委托专业机构自2023年3月起,在实测现有养老服务设施数量的基础上,对全县城区、各乡镇中、长期养老服务设施的总体布局、用地规模、建设土地进行专项规划。现已形成规划文本和图集,履行相关手续后实施。
2.养老服务“互联网+”全覆盖。为适应现代养老服务需求,2023年引进社会力量,创建全县养老服务智慧平台。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全县养老服务设施信息、从业人员信息、入住老年人信息实时采集统计分析,并对县域内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幸福食堂等服务开展过程进行全方位记录监督。
3.持续推进养老机构设施建设。为不断满足全县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阳谷县采取“政府投资+社会力量参与”的模式,持续推进养老机构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养老服务机构14家,其中,引进国有大型养老机构1家,公办9家、民办4家;总床位数4913张,已入住老年人1500人,床位供应量能满足近五年县域内群众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设置护理型床位3694张,护理型床位占比75.19%,比省民政厅要求的65%提高了10个百分点,有力满足了全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市民政局每年委托专业机构对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等五大类40小项进行星级评定,阳谷县14家养老机构全部达到2星以上,最高一家达到5星(全市仅有2家五星级养老机构),属全市养老机构星级最高县、市(区)[4]。
(二)多措并举,打造乡镇养老服务中心
1.完善敬老院服务功能。以中心敬老院为依托,建设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在服务特困户的基础上,具备为镇域内社会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上门服务、配餐送餐、对下指导、技能培训、辅具租赁等功能,可为辖区内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全面服务,致力于提高全民幸福指数。
2.打造乡镇医养融合项目。2022年起,针对乡镇卫生院空闲房间,充分发挥卫生院医疗资源优势,探索“乡镇卫生院+养老机构”融合模式,在大布乡卫生院和李台卫生院建设两处乡镇医养服务中心,突出“医+养”特色,充分提供疾病治疗、大病康复、健康教育、疾病防控、心理疏导包括临终关怀等服务,将“医、养、康、防”进行融合,以收住失能、半失能、残疾老年人为主。2023年4月26日,省民政厅领导来聊城调研养老服务工作时,聊城市以全市养老服务工作亮点予以现场推介。
(三)攻坚克难,健全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1.提升幸福院服务水平,完善服务功能。截至目前,全县建设农村幸福院38处。为改善幸福院服务水平,先后投资70余万元,为幸福院统一采购空调、电视机、饮水机、营造“家园”氛围等,大大提高了对老年人的服务水平。在幸福院服务功能定位上,一方面丰富村上老年人日间娱乐生活,一方面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幸福院开展村民短、中、长期托养服务内容,提供住、医、护、洁等系列服务,有力解决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
2.优化社区、村日间照料中心功能。为提高城区老年人养老服务水平,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阳谷县以打造居民“15分钟生活圈”为主线,建设运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6家。近年来,在指导各日间照料中心强化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间照料等服务的基础上,极力延伸服务链条,拓展康复、幸福食堂、居家照护、短期、长期托养等服务内容,服务延伸至全社会的神经末梢。
3.加快推进农村幸福食堂建设。伴随着农民工进城、进企业,农村空巢、独居老年人逐年递增。为解决他们“一顿热饭”问题,2023年,统筹考虑老年人口数量、分布区域等因素,筛选出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好,村党支部书记群众威信高、有思路、积极性比较高的8个村建幸福食堂,作为全县农村幸福食堂建设样板点,在全县先行先试。截至目前,阳谷县8处幸福食堂均已建设完成开业运营。为充分体现幸福食堂公益性,采取县政府补贴一点儿、村集体拿一点儿、个人自费和鼓励社会捐赠四部分资金融合,最终实现每餐1元即可为老年人提供多样、优质的餐品和服务,真正将幸福食堂打造成公益性服务项目,在提高老年人居家生活质量的同时,让子女外出务工放心。
(四)满足需要,多维度提供居家服务
1.大力开展失能老年人、经济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升级。经过摸底排查,部分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习惯于居家生活,不愿选择入住养老机构。这部分老年人年龄越来越大,行动越来越不便,但经济条件比较弱。为改善他们生活质量,根据每户老年人身体状况、居住环境,实行一户一策、一户一方案,尤其对失能老年人居家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每户给予补贴2000元。2022年至2023年,全县投入100余万元完成改造540余户,大大提高了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幸福感。
2.积极推进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服务。聚焦关爱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省、市、县慈善总会每年投入100余万元,积极推进“情暖夕阳”对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关爱的项目。制定《阳谷县关于开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对低保老年人中行为能力评定为2~3等级的重度残疾人、老年人开展关爱服务。尊重个人意愿,资助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或者入住养老机构。通过服务的开展,切实使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家庭环境卫生、精神面貌发生质的改变。目前,已为1076名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购买以“助洁”“助医”“助急”“安全巡访”为主要内容,以个人服务需求为辅的居家照护服务,切实提高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生活品质。
3.提升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居家照料服务水平。阳谷县现有特困人员3467人,其中637人选择入住敬老院,进行集中供养,还有2830人选择居家生活。为满足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护需求,构建公平、公开、高效的救助服务供给机制,2023年起政府每年投入800余万元,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助洁、助急、助医等专业规范、量化质优的照料护理服务,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养老理念
一是加强敬老养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形成敬老爱W1qaC7CyFUOMP7WuygI78xaXjXGXn79B/npA64/s3VU=老的社会风尚。大力表彰宣传孝敬老人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树立一批先进典型给予精神和物质的激励,形成关爱老年人的氛围。二是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新的养老理念。全社会要树立新的养老理念,让更多的老年人走进养老机构。
(二)加强监督引导,提升服务水平
民政和老龄委等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和评估评价机制,定期开展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工作;要监督养老机构严格落实国家相关产业标准,贯彻落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养老机构安全基本规范》等强制性标准;督促养老服务机构在卫生健康、食品药品、消防安全等方面按照规定落实到位;引导养老服务机构不断加强设施设备升级,改善室内外环境,从而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切实保障养老服务高质量供给。
(三)不断开拓创新,搭建智慧平台
要快速推进养老产业与新基建的融合发展,加大智能化养老产品的供给。鼓励企业在深入了解各年龄层次老年人生理、心理、认知和习惯等特征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的符合老年人个性需求、使用习惯和消费能力的适老化智能产品,既满足老年人基本的安全和健康需求,又满足老年人对生活服务、社会交往和精神娱乐等高层次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直接、更周全、更贴心的便利化服务。充分运用“智能+思维+养老”新概念,以“手机(固话)APP(一键通)+呼叫中心+智慧养老院”网络平台为载体,搭建智慧虚拟养老院服务平台,吸纳康养、医疗、家政等志愿者服务机构,实行线上点单、线下上门服务模式。当老人有服务需求时,在手机APP或拨打“一键通”服务热线下单,服务平台会根据实际情况派遣志愿者、加盟商、村(社区)干部、网格员上门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理疗、应急医疗、法律服务、精神慰藉等个性化服务。
(四)部门齐抓共管,强化队伍建设
有关部门在全社会普及对养老行业的认知,不断树立养老服务人员正面形象,提高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优质人才加入养老服务队伍。针对文化水平不同的人群,构筑多层次人才梯队,系统培养养老服务型、高级管理型、理论研究型等复合型人才,充分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定期培训提高居家和上门养老服务人员专业服务水平,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既满足老人在家养老的心愿,享受较高水平的养老服务,又能实现服务人员的技能提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促进医疗、养老、护理等人员的相互转换,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
结语
统筹做好养老工作,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中国,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要不断探寻中国特色的老龄化应对之路,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郭汉桥.全面增强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能力[N].中国社会工作,2022(06)
[2] 杨菊华.智慧康养:概念、挑战与对策[J].社会科学辑刊,2019(05):102-111.
[3] 韩秉志.发展养老服务关键是提高职业吸力[N].经济日报,2019.10.22.
[4] 林瑜胜.我国“虚拟养老产业”发展“瓶颈”问题探析[J].东岳论丛,2017,38(1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