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绿色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12-28 00:00:00赵春雨宫凡棋
经济师 2024年12期

摘 要:在“双碳”目标的导向下,各行各业都在向“绿”而行。文章聚焦于黑龙江省的农业企业,探究该省农业企业绿色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规划绿色创新资金投入、加强绿色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绿色创新管理体系、拓展绿色创新合作机制等建议,为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绿色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双碳” 农业企业 绿色创新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137-02

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导向下,农业企业作为农业污染的主要制造者、农业环境治理的重要主体,如何通过绿色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绿色创新以保护生态为目标,以节约能耗为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求,因此,绿色创新既具备创新特征,又强调环境收益。黑龙江省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汇聚着各类农业企业,推动该省农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对实现农业强国目标和“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绿色创新发展现状

(一)创新人力投入现状

研发人员是开展绿色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创新人力投入是保证农业企业绿色创新顺利进行的关键,更是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截至2022年底,黑龙江省农业科技人员超10万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3万多人,但大多数农业技术人员集中在科研院校,而企业高素质科技人员相当匮乏。例如,黑龙江两大农业上市公司:北大荒研发人员数量为285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仅有19人;万向德农研发人员数量为34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仅有8人。农业企业对技术与创新型人才引进力度不够,缺乏支撑企业绿色创新发展的高学历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创新资金投入现状

创新资金可以支持企业在绿色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的研发与创新,推动企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黑龙江省农业企业创新资金投入情况因企业规模、经营状况等因素而异。对于一些大型农业企业,能够投入充足的资金与资源用于开展高水平的研发活动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例如,北大荒在种子研发、生物育种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并形成商业化育种创新链,为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提质增速。对于一些小型的农业企业,由于资金和资源的限制,研发投入相对较少。此外,黑龙江省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省科技厅投入1.5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并积极引导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对研发投入100万元以上且履行统计填报义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按照企业上年度研发投入存量和增量的不同比例给予补助。

(三)创新产出现状

绿色创新专利的获得不仅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品牌形象,而且可以变革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自2010年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会同省财政厅实施了对全省企业专利申请、授权的普惠制奖励政策,在该政策的引导和拉动下,全省企业专利申请量连续大幅度增长,从2009年不到500家企业申请专利到2022年超过2000家,累计实现专利申请“零突破”的企业达到1000余家[1]。截至2022年7月,我国农业相关专利申请量约为158万件,黑龙江省申请现代农业相关专利约3.7万件,但这些成果大多来源于科研院校,农业企业专利申请量还处于小幅度上升态势,低于全省的水平[2]。例如,省农业龙头企业北大荒截至2022年底,专利申请数为671件,其中,2022年专利申请数为98件,其余农业中小企业受资金、高素质研发员工等因素的限制,缺少绿色创新的动力,专利申请数相对较低。

二、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绿色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绿色创新是个高成本、长周期的过程,从初期的绿色创新构想、绿色创新技术、绿色创新人才到后期创新成果的宣传推广等,都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为坚实后盾。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绿色创新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黑龙江省地理纬度高,气候寒冷,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使得农业企业在绿色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面临更大的挑战。同时,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为滞后,农业企业的收入和利润相比其他地区的企业偏低,从而限制了他们在绿色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其次,黑龙江省虽然是农业大省,但除了北大荒、万向德农等少数知名大型企业,其余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企业资本较薄弱,能够用于绿色创新的资金更是有限。此外,黑龙江省大部分农业企业的规模较小,使其很难直接向银行申请贷款。同时,社会融资渠道也不畅通,使其难以满足绿色创新过程中大量的资金需求。目前,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农业中小企业绿色创新发展,但由于其自身综合实力的限制,加上农业绿色创新的难度大,导致创新失败的概率极高,由此带来的风险甚至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使得他们在进行绿色创新时都十分谨慎。

(二)绿色创新人才短缺

首先,农业绿色创新离不开农业技术人才,目前,农业企业普遍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据相关调查数据,高达66.4%的农业企业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黑龙江省的农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人才的价值,并增加了对人才的资金投入,但因为黑龙江省农业企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为主,加上他们通常位于农村或偏远地区,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相对较差,而且农业绿色创新工作繁杂且周期长,通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出成果,使得农业企业难以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其次,虽然黑龙江省是中国主要的农业大省,但农业带来的附加值远低于其他产业,整体薪资福利相较于南方偏低,再加之学校教学与实践不匹配,课堂专业知识无法直接应用于农业实践,从而严重挫伤了青年人才从事农业工作的热情,导致许多青年人才选择跳槽或者转行,进而使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绿色创新的有效实施存在困难[3]。此外,黑龙江省农业企业大多由农民企业家创办,素质普遍不高,相比其他经过专业学习的企业家而言,缺少驾驭市场经济和科学规划企业长远发展的能力,企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人才选用育留机制,严重制约了企业绿色创新的进程。

(三)绿色创新管理机制不完善

企业绿色创新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期间所有涉及的环节都需要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黑龙江省农业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弱,再加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导致农业企业的创新管理机制不完善,不能紧跟市场最新发展步伐进行动态调整。其次,由于企业绿色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人力,存在一定的风险。但黑龙江省农业企业普遍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使企业无法有效地规避和应对绿色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此外,超前的创新意识和健全的创新管理机制是推动企业创新的最核心因素,然而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普遍缺少绿色创新动力与意识,对于如何进行绿色创新、为什么要进行绿色创新等问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尚未认识到绿色创新在企业长期发展和进步中所扮演的关键作用。同时,绿色创新管理机制一般由动力、保证、激励、压力机制组成,但目前黑龙江省有相当一部分农业企业内部缺少知识产权维护意识等,导致企业员工绿色创新动力不足且绿色创新的热情不高。

(四)绿色创新合作机制不健全

农业企业的绿色创新往往需要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但由于黑龙江省农业企业众多且繁杂,导致这种合作机制并不健全,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首先,缺乏农业科技合作机制,黑龙江省农业企业往往各自为战,只有极少数大型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开展绿色创新合作,但也没有形成恰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使得很多创新成果不能运用于企业,创新转化率不高。同时,农业企业自身进行绿色创新活动时,经常会出现创新研发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情况,导致创新成果难以推广和应用到企业实践活动中,无法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次,缺乏农业产业链合作机制,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更重要的是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的绿色创新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指导和管理,导致绿色创新成果很难在全产业链推广和应用。此外,缺乏绿色金融合作机制,绿色金融是推动农业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手段,但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由于自身规模与实力的制约,导致绿色创新研发活动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三、推进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绿色创新的策略

(一)合理规划绿色创新资金投入

资金是企业创新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先决条件,为提升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绿色创新绩效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首先,农业企业应培养长远的市场意识,从战略层面规划自身绿色创新的重点,并根据自身的规模和实力加大对原始创新的投入力度。同时,加强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将绿色技术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其次,农业企业应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研发环境友好型产品等措施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支持绿色创新活动。此外,农业企业可以通过诚信经营提高其社会声誉与品牌价值,吸引社会资本或获得银行贷款以缓解开展绿色创新活动的资金压力。

(二)加强绿色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绿色创新人才是开展并实施绿色创新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绿色创新活动中最具活力的关键要素,对提升黑龙江省农业企业绿色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首先,农业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需求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引进机制,明确人才引进目标,确定需要引进的人才类型和数量。针对创新型复合人才,农业企业可以采取兼职、顾问等柔性方式引进人才,充分发挥其专业价值。其次,农业企业可以通过设立内部绿色创新培训中心,鼓励员工参加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等领域的培训课程,将绿色生产技术、绿色管理方法等最新的绿色创新技能和知识传播给员工。同时,企业可以设立绿色创新实验室或研发中心,为其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让员工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此外,农业企业应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根据绿色创新人才的工作特点和成果,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并对在绿色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金、荣誉等特别奖励,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三)健全绿色创新管理体系

绿色创新管理是连接绿色创新投入与绿色创新产出的中间环节,是对绿色创新过程中的诸多因j2ddzhlZq+HHz2g0hX3M3kh8vQ0BgYf2nA8w8UdDa64=素进行协调和控制,以保证绿色创新的有效进行。首先,农业企业应将绿色创新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鼓励员工主动提出创新想法和解决方案。其次,农业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实时跟踪绿色创新活动的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点,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优化。再次,农业企业应通过绿色认证、品牌宣传等方式打造具有绿色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农业企业应对绿色创新过程中创造的一系列有价值的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申请专利保护,防止被他人抄袭和模仿。此外,农业企业有必要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帮助其规避和应对绿色创新过程中来自技术、市场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以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拓展绿色创新合作机制

绿色创新合作是指不同主体之间在绿色创新领域进行协作与信息共享,不仅有助于提升创新效率和质量,还能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应用,从而推动企业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首先,农业企业应积极融入区域农业绿色发展体系,通过园区共建、经营主体集聚等方式,整合要素资源,创建产业联合体,克服力量分散等短板。例如,农业企业可以与其他农业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主体建立产业联盟,共享技术、数据、设备等资源,共同开展绿色创新和产品开发工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加速新技术的产生和迭代。其次,农业企业应加强与上下游产业的合作,形成绿色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此外,农业企业应关注国际农业绿色创新发展动态和趋势,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绿色创新经验和技术,并积极参与国际绿色农业合作项目以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农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束语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黑龙江省绿色创新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农业企业绿色创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推动其绿色创新的对策建议,为农业企业的绿色转型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 韩嘉,邓璐,姜举娟,等.黑龙江省企业专利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3,14(09):135-139+142.

[2] 徐晶,梁与时,张春红.黑龙江省农业领域专利申请概况及快速预审流程优化建议[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3(02):92-95.

[3] 孙毓希,张月武,韩梦双.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2023(07):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