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信息化建设探究

2024-12-28 00:00:00陈琳康晓璇李丹娅
经济师 2024年12期

摘 要:国家“十四五”规划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明发展方向,同时会计数字化的转型,不断推动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随着内部控制工作的不断深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信息化建设在机遇和挑战中探索前行。文章以会计数字化转型为背景,从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效果、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资产安全和高效使用方面阐述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分析持续推进内部控制建设面临的动力不足、地域经济和内部管理等差异影响、内控信息化标准指引缺失等方面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机制、主动融入、建立统一规范信息化建设指引、人才培养等方面建议,希望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及信息化建设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词: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083-03

一、引言

2021年,财政部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财会〔2021〕27号)中明确,会计工作要高质量发展和会计数字化转型的具体方向和目标,要拓展会计职能,进一步推动会计信息化发展。党的十八大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将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升至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为保障组织权力的规范有序和科学高效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为政府部门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财政全额保障经费,由政府部门实施监管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尤为重要。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契机。近年来,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都在不同程度地推进内部控制建设,但结合近几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发生的违规违纪案例,不难看出,内部控制还未全面有效融入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工作的各方面,需要通过加快推动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业务流程管控和实施控制措施,减少或消除人为控制,并做到保护信息安全。

二、文献回顾和述评

西方国家在内部控制研究较早,并且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果,国外学者Hermanson(2000)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是为了更加高效地发挥组织管理效率、防范舞弊与贪污行为,同时也保证了财务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唐建纲等(2023)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际上是针对政府层面的风险防控机制,尽管它与风险管理在定义上有所区别,风险管理也并不完全涵盖内部控制的全部范畴,但内部控制的实施若以风险管理的视角进行,则能高效实现其既定的控制目标。

依托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技术逐步融入到大众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提升工作质量等方面,王颖怡(2020)和汪刚(2019)认为行政事业单位通过推进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工作质量,实现单位各项数据信息的智能化整合与归集,节约人力成本,还可以促进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实现控制环节的自动化,提高业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内控风险防控方面,贺勇(2023)认为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用,可以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显露或潜在的风险开展评价,对风险做到早发现早控制。

与此同时,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毕瑞祥(2019)提出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一方面,由于单位内部对内控信息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相关工作进展相对缓慢;另一方面,在推进内控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规划,主要体现在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财务系统、OA系统等不同信息系统之间数据管理方式各异,这种多样性对内部控制信息化的整合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毛华扬和佟彤(2013)认为对于内部控制的未来发展,建立内部控制信息化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在当前阶段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例如,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信息化建设的初始投资成本以及后续的维护费用也相当高昂。

在回顾现有学术文献的过程中,一个普遍的观点浮现出来:信息技术对内部控制的多个关键要素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完善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二者相互影响、互为支撑,共同推动着内部控制体系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基于目前内部控制信息化发展现状,还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推进程度缓慢、风险意识薄弱、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紧缺等问题。因此,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未来依旧任重而道远。

三、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内控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效果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和为政府部门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为公众提供必要的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可通过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将经济业务活动的关键控制点嵌入信息系统,使得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规范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

(二)内控信息化建设,是强化监督的重要手段

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通过将单位在管理结构、决策机制、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的流程固化到信息系统中,使得不同部门、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有效减少个人凌驾于单位内部控制之上的可能性,达到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的目标。

(三)内控信息化建设,是确保公共资产安全和高效使用的关键

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理论框架,政府所投入的社会公共资源,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有责任向社会公众清晰解释和说明这些资源的使用效果,从而履行其所承担的公共受托责任,达到公共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例如,在资产管理方面,借助信息系统来全流程管理国有资产的购置、使用及调配等环节,实时掌握单位资产的具体状况,科学地统筹和配置内部资产的使用,从而有效避免资产闲置或重复购置带来的浪费,更加精准地安排资产购置预算,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并高效使用。

四、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现状

(一)缺乏持续推动内部控制建设所需的积极动力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持续推进面临动力瓶颈,缺乏强有力的内外驱动力。主要表现:一是从单位层面的风险意识来看,目前尚未构建完善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来确保内控风险评估工作的有效执行与落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中主动每年开展内控风险评估工作的不多;二是资源投入的限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由全额财政保障,内部控制及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区域经济的影响,地方财政保障能力是有限的。

(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的差异影响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因地域、经济环境、政府投入、内部管理等因素影响,内部管理能力和水平不同。信息化建设的四个阶段分别为:未建立数据处理信息系统(即人工管理)、简单数据处理信息系统、单个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共享的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由于业务内容的不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的业务系统、办公系统,以及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等,采用简单办公系统或单个业务模块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存在信息孤岛情况,没有形成数据集成共享的智能化管理,系统间的数据无法实现有效互联互通,影响沟通效率和内控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亟待国家对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出台规范化标准指引

内控信息系统通过固化业务流程,减少人为因素影响,防范经济活动风险,这个过程需要依据单位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工作流程来设计内部控制流程,目前存在两种主要情况:一是考虑内部控制风险防范措施为主,导致流程管控过度,经济业务活动效率低下;二是考虑提高经济业务活动效率为主,忽略必要经济活动风险管控措施,导致单位内部控制风险增加。亟待国家层面出台规范的内控信息化建设标准,指导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

(四)数字时代的来临与挑战日趋严峻

随着我国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加快,以及新技术创新的迭代更新,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例如,预算管理实现了从预算编制、预算分解、预算执行和预算绩效自评等信息化管理;会计核算实现了根据经济业务系统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决算报告和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系统自动取数生成等等,信息化系统的运用正在逐步深入会计行业的各个工作场景。

五、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实现途径的思考

(一)建立持续完善内部控制的有效机制

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是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以及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通过构建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机制,不断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本文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推进落实:一是构建严密的风险预防与应对机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应制定详尽的风险评估制度和程序,确保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风险评估与内控审查,及时察觉并应对内部控制运行中的隐患或风险。二是通过对内控报告结果的深入分析和考核,做到精准识别单位的薄弱环节,政府部门应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各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的整改,实施相应的积极措施。三是通过财政和审计监督,促使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社会公众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运营透明度要求在不断提高,媒体曝光、公众投诉等都可能引发社会关注,社会监督和舆论压力促使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升内部控制能力和水平。

(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要主动融入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中

一是随着国家在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方面的步伐日益加快,财政部门推行实施的一体化信息平台,涵盖了预算、资产、支付、会计核算等功能的全面运用,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内部的信息化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二是随着各行业和领域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通过信息技术对工作环境的影响,促使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拓展信息技术在财务和业务工作方面联通,提升内部控制水平;三是主动构建信息安全风险的防御策略,特别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作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重要数据支撑,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更是不容忽视。

(三)制定统一和规范的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指引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要实现经济活动和控制活动的有机整合,将传统的线下业务工作通过流程设计,实现数据的联通和运用。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要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需要政府层面根据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合同业务和资产管理等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要求,按照各业务环节的必要风险管控措施,从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信息化建设方面制定统一的操作指引,将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的主要风险点管控到位,兼顾效率提升,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

(四)内部控制信息化实现深度业财融合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要从传统的会计思维模式转变为数据思维模式,实现业财深度一体化,不再区分会计数据与业务数据。会计数据不应该简单只是通过会计工作如财务报销、支付、记账、会计报表生成形成的数据信息,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打破界限,例如,通过费用报销信息平台,业务人员参与财务工作;使用预算管理系统,财务人员参与到业务人员工作经费预算。通过信息技术的深入运用,财务工作要逐步从基础财务、业务财务,向战略财务转变,以财务视角更多参与前端业务工作。从财务共享的视角,财务部门正逐渐转型为大数据处理的中心枢纽,其核心任务聚焦于数据处理,在这个角色中,财务部门不仅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还要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挖掘,实现数据的多维度比较与评估,从而为业务领域以及单位战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参考。

(五)建立复合型的会计人才队伍提升内部控制能力

为了实现会计行业的与时俱进,积极拓展会计的职能范畴,要逐步建立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复合型专业的会计人才或团队:一是具备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基础、财务管理、税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拥有跨学科的综合素质,能够娴熟地将财务、单位职能及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相互融合;三是具备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独立思考并高效解决各类问题;四是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能够和不同领域的人员顺畅沟通,共同协作达成目标;五是具备强烈的学习意愿和自我提升能力,能够积极学习新知识,不断适应变化,以满足工作环境的需要。

六、结语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层面加大投入,把落实制度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完善信息化设施、优化业务流程、建立信息化平台、加强协调配合等措施,不断提高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水平,防范风险,保障公共服务的提供。对于已经在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道路上不断探索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未来还需要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应用,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唐建纲,陆美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何以落地生根构建基于风险数据库管理的实施机制[J].会计之友,2023(06):106-112.

[2] 王颖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路径探讨[J].财会学习,2020(05):231-232.

[3] 汪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探索与实现路径——基于云平台[J].财会通讯,2019(26):110-114.

[4] 贺勇.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必要性与优化措施研究[J].财经界,2023(07):99-101.

[5] 毕瑞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07):65-67.

[6] 毛华扬,佟彤.物联网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构建探析[J].财会通讯,2013(10):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