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创新与变革。文章立足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新要求,深入分析了劳模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探索构建了基于新质生产力需求和劳模精神传承的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研究表明,将劳模精神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协同育人、师德师风塑造和校园文化营造等关键环节,有效促进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这种融合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满足了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又实现了劳模精神的传承弘扬,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劳模精神 人才培养 课程改革校企协同
中图分类号:F240;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030-02
引言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特征。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变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特别是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迫切需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劳模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蕴含的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和奉献品格,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引领和实践指南,将有力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完善。
一、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一)知识结构:跨学科、复合型知识储备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的产业变革背景下,单一学科知识已无法满足复杂系统的创新需求,这就要求新时代人才必须具备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和复合型知识结构。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传统学科边界日益模糊,不仅需要人才在专业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求其掌握信息技术、管理科学、人文社科等多领域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跨学科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1]。通过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的知识体系,促进不同学科间的知识互补与创新整合,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对知识融合的迫切需求。
(二)能力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
新质生产力时代对人才能力素质提出了全方位要求,其中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构成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面对快速迭代的技术革新,持续学习与自我更新成为人才发展的必备素质,而突破性创新往往产生于跨界思维与团队协作的有机结合。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人才需要具备敏锐的创新意识和系统性思维,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同时,要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适应新技术、新方法带来的变革。此外,在复杂项目中的跨部门协同和团队管理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
(三)思想品德:爱岗敬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等
新质生产力发展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素养,更需要崇高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担当,这就要求新时代人才必须具备深厚的思想品德修养。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始终是立业之本,它体现在对专业精神的不懈追求和对工作质量的精益求精;而面对重大任务和关键时刻,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则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人才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敢于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同时,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它体现在将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劳模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一)劳模精神的内涵
劳模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几代劳动者的智慧结晶和价值追求,其核心内涵体现在对工作的执着追求、对责任的勇于担当以及对创新的不懈探索等多个维度。在创造性劳动过程中,劳模们以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探索技术创新,用默默奉献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职业的无限热爱,展现出了立足本职、追求卓越的崇高品格[2]。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时代劳模在坚守传统美德的同时,更加注重知识更新和创新突破,他们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新技术、新方法,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提升,使劳模精神与时俱进、焕发新的活力。
(二)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
1.激励人才成长。劳模精神作为一面精神旗帜,在新时代人才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引领和激励作用。通过深入学习劳模们在专业领域精益求精、持续创新的奋斗历程,青年人才能够深刻理解专注、坚持和突破的重要性,从而在自身成长道路上建立起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发展目标。特别是在当前技术更迭加快的背景下,劳模们勇于创新、终身学习的精神品质,为年轻一代树立了鲜活的榜样,激发着他们在专业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同时,劳模们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业绩的事迹,也启示着年轻人才要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最终实现从普通人才向杰出人才的跨越式发展。
2.凝聚发展力量。劳模精神蕴含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力量,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通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可以有效整合各类人才资源,形成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尤其是在重大项目攻关和关键技术突破过程中,劳模精神所体现的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优良传统,能够有效激发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劳模精神激励着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主动拥抱变革、积极探索创新,进而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3]。
3.推动社会进步。劳模精神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其时代价值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得到了更加深刻的体现。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劳模精神所倡导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担当,有力地推动了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特别是在面对重大挑战和突发事件时,劳模精神激励着全社会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展现出了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社会影响力。通过将劳模精神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不断丰富其时代内涵,使之成为引领社会文明进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引导。
三、基于新质生产力需求和劳模精神传承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课程体系改革:强化实践,能力为先,融入劳模精神
新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应重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重结构,将原有的“重理论、轻实践”模式调整为“理实一体化”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植入项目实训环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直接参与真实项目开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例如,在软件工程专业中,将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组建开发团队,经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等完整开发流程,既锻炼了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劳模精神的课程融入则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开发“大国工匠”系列选修课,邀请各行业劳模走进课堂,分享技术创新经验和敬业奉献故事,激发学生专业追求;其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设置劳模创新工作室,让学生在劳模指导下开展技术攻关,亲身体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比如,在机械制造类课程中,将劳模创新的工艺改进案例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技术难点,提出创新方案,在实践中领悟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模式创新:案例引领,项目驱动,现场感悟实践
创新教学模式首先强调案例驱动与项目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精选行业领军企业的技术创新案例,将其分解为若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沿着问题发现、方案设计、技术攻关的路径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在案例探讨中掌握专业知识要点,同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更为关键的是,项目化教学环节强调将企业真实项目作为载体,学生以团队协作方式完成项目任务,期间既锻炼了专业技能,又体验了项目管理全过程[4]。例如,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在研发机器人视觉系统时,从市场需求调研、算法设计到系统优化,每个环节都亲身参与,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现场感悟实践则突出教学场景的真实性与互动性。将企业生产一线作为“第二课堂”,学生定期进入工业现场开展技术观摩与操作实训,在与一线技术人员的交流中感受工匠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现场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针对现场技术难点进行深入剖析与示范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三)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实训夯基,强化工程能力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重构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起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育人平台。高校主动对接行业龙头企业,共同组建产教融合创新联盟,双方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将产业最新发展需求及时融入教学内容。同时,学校设立企业冠名实验室,配备先进实训设备,企业工程师定期到校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掌握专业技能。
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按照“项目制”运作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承担企业实际研发任务,经历从方案论证到成果转化的完整工程实践过程。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分为基础技能训练、专项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拓展三个层次,学生从简单操作训练逐步过渡到复杂系统开发。值得关注的是,企业为优秀学生提供定向培养机会,配备专门的技术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行业技术骨干。
(四)师德师风塑造:劳模精神,身教言传,树立育人楷模
师德师风建设创新性地将劳模精神融入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5]。学校成立劳模教师工作室,由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担任领衔人,组织青年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研讨、课程创新和技术攻关。在工作室运行机制中,老中青教师结对帮扶,资深教师将教学经验、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传递给青年教师,形成了良性的“传帮带”文化氛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室成员围绕“课程思政”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等重点任务开展协同攻关,将个人成长与专业发展紧密结合,真正实践了劳模精神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核心理念。
“身教言传”则体现在教师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动承担起学生职业理想培育和价值观塑造的责任,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育人元素。具体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技术服务,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展示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同时,学校设立“师德标兵”评选制度,选树一批教书育人典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校园文化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劳模,争做时代先锋
校园文化建设以“工匠精神创新基地”为载体,营造出浓厚的劳模文化氛围。学校在各院系设立劳模文化展示中心,生动展现劳模的创新成果与感人事迹,将劳模精神具象化、场景化。展示中心定期更新内容,邀请在校学生参与劳模事迹采访、创新故事创作,学生在采访与创作过程中深入理解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同时,校园内设计制作“工匠之路”文化长廊,将劳模们在技术创新、技能传承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制作成艺术作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师生。
创新实践活动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各专业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坊”,学生以兴趣小组形式开展创新研究,优秀成果在校园科技文化节展示交流。特别是“青年工匠培育计划”的实施,为学生搭建了展现才能的舞台。该计划设立创新基金,支持学生开展技术攻关;组织技能竞赛,选拔培养技术尖子;举办创新创业论坛,分享成长经验。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熏陶中,学生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时代发展大潮,树立起争做新时代先锋的远大志向。
结语
新质生产力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将劳模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文章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协同育人、师德师风塑造和校园文化营造等维度,系统阐述了基于新质生产力需求和劳模精神传承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这种融合创新的培养模式,既继承了劳模精神的优秀品质,又适应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劳模精神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差异化融入路径,持续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龙庆,崔莉萍.助力新质人才培养:数智化时代教育何以作为[J/OL].当代教育论坛,2024(11):10.
[2] 冯梅,阎政.弘扬现代劳模精神,引领职业人才成长[J].留学,2024(15):72.
[3] 胡澎,雷宏振,许世杰.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价值旨归与困阻纾解[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21):39-50.
[4] 李娜.厚植技能人才成长沃土引领工匠“绝活”创新传承[N].工人日报,2024-04-28(004)
[5] 碕石.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J].工会博览,202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