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中规范部分教学内容研究

2024-12-28 00:00:00张伟徐俊武
经济师 2024年12期

摘 要:现代经济学“祛伦理化”后,微观部分主体为实证经济学,但是对资源配置结果进行“应然”判断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部分规范分析在微观经济学中凌乱散见于各章。文章对该部分进行系统梳理,首先概括总结效率判断的三种可行标准,并利用这些对市场均衡和经济政策进行福利判断,最后对福利判断标准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 规范分析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028-02

引言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稀缺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这是微观经济学的主体部分,解释“是然”,实证性质,即研究资源“是”怎样配置的问题,称为实证经济学。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体系,换个角度来说,研究每一个个体理性最大化的选择,其中每一个消费者对其收入和时间的使用,形成对商品的需求和要素的供给;每一个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生产商品,形成对要素的需求和商品的供给,最终达到市场均衡的资源配置结果。很多时候还需要对社会资源配置结果以及其变动进行评价,做出“应然”的规范判断。要判断市场均衡结果怎样,即人们的行为是不是应该的,首先要确定经济学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任何一个社会中,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准主要有法律和伦理道德等标准,这些标准实质是权衡不同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规范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从而让人们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们是随着历史演化的。

根据边沁的功利主义,经济学认为对社会配置结果进行评价的判断标准是社会总福利,是不是能够实现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所谓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原则。也就是说,判断一个社会结果是不是经济合意的,就看它是不是可以实现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如果能够实现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我们称这个结果是有效率的,因此,微观经济学中这部分具有规范性质的内容也称为效率判断,或者福利经济学。具体如何判断是否有效率,主要有三种方法或者说三种标准。

一、效率判断标准

其一,最简单易行的标准是边际条件:根据商品价格P是不是等于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MC来判断。因为,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下愿意购买,也就表明消费者购买了商品以后,该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福利至少不低于市场价格;另一方面,多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需要投入增加边际成本;所以,如果价格P>MC,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给社会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增加产量会促进社会福利上升;反之,P<MC,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给社会带来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减少产量会促进社会福利上升;P=MC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边际条件。

其二,使用的最多最普遍的标准是帕累托效率标准。帕累托效率标准可以用帕累托改进来定义,帕累托改进是指在不减少任何人福利的情况下,至少让一人的福利增加,反过来说,如果社会已经处于帕累托最佳状态,就没有帕累托改进的可能了。简而言之,如果社会配置结果达到了帕累托最佳状态,就意味着在不减少其他人福利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再增加任何一个人的福利,或者说,这时要想增加一个社会成员福利必然会使得至少一个其他人的福利减少。

其三,可以用社会总剩余来衡量市场交易行为带来的社会总福利。社会总剩余包括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可以理解为消费者在消费商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净好处,即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减去花费的支出,可以等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和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在商品连续消费的情况下,近似的等价于市场需求曲线下面,与市场均衡价格上面的这部分三角形的面积。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在卖出商品时所获得的收入多于他自己所愿意接受的最低价之间的部分,他所愿意接受的最低价即边际成本,也就是供给曲线以上和市场均衡价格以下的这部分三角形面积。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实质是对市场交易行为给买卖双方所带来的福利的货币衡量。

二、微观经济学中的规范分析

当代经济学为了不卷入伦理细节、价值观争议中而强调自己的实证科学属性,因此其重要部分都是价值无涉的实证部分,但是,很多时候对实证结果的效率判断是无法避免的。

(一)竞争性市场均衡的效率分析

竞争性市场中,买卖双方数量巨大,大家根据价格信息独立进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每个消费者和生产者调整行为不会影响市场均衡,都听从市场价格的指挥。消费者全体与生产者全体又共同影响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当最后达到均衡状态时,无论是马歇尔的局部均衡还是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不但市场实现了供求均衡,这个时候,每个经济主体都实现了均衡,全体消费者都获得最大效用,满足MU=Pλ;生产者获得最大利润,满足MR=P=MC。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满足福利最大的边际条件P=MC。经济中的一切交易活动都得以完成,资源达到有效率的配置,是帕累托最佳状态。社会总剩余也达到最大,等于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之间的三角形的面积,上面是消费者剩余,下面是生产者剩余。显然,竞争市场的均衡状态是有效率。这个状态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一个标准,我们可以依照这个标准来比较非完全竞争和经济政策等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

这里强调下,经济学讲的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可以认为是经济学构造的理论模型,具有严格假设,例如信息完全、经济人、无外部性、无交易成本、规模报酬递减等。

(二)垄断企业均衡效率分析

垄断企业均衡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根据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决定均衡产量,确定市场价格为使市场需求量等于垄断产量,达到市场均衡。这时均衡价格大于边际成本,没有满足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边际条件,没有达到有效率的状态。如果企业愿意继续增加产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企业可以接受的最低价,社会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成本,社会福利会增加。这时,只要市场交易价格介于两者之间,企业利润和消费者剩余都可以增加,实现帕累托改进,因此,垄断均衡也不是帕累托有效率的。

大家更熟悉的是,通过比较垄断和完全竞争均衡情况下社会总剩余的不同,来反映垄断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如前所述如果是完全竞争的,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社会总剩余是供给与需求曲线和纵轴围城的三角形的面积。在垄断的情况下,均衡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均衡产量减少,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部分减少,即是垄断造成的社会总福利的净损失,也称之为无谓损失。因为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垄断市场价格更高,而均衡产量更低,低于社会最优水平,使得可能有的交易利益无法实现,无谓损失可以理解为损失的是机会成本。

但是,当企业以不同的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商品时,即实行价格歧视,可以增进社会福利,减少无谓损失。显而易见的是价格歧视使得垄断者可以获得更多利润,同时也可以让一部分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获得商品,从而获得了消费者剩余,所以与单一价格时相比,价格歧视增加了总福利。极端情况下,如果垄断者对每个顾客都收取了他的意愿支付价格,即实行一级价格歧视,社会总剩余达到了最大,等于完全竞争时的总福利,无谓损失为零,只是所有的消费者剩余转化为垄断企业的生产者剩余,垄断企业获得了全部剩余,消费者剩余也为零。

(三)经济政策效率分析

如果政府实行经济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市场偏离了均衡,也会给社会总福利带来一些变化,无论什么经济政策,例如最低限价、最高限价、税收、补贴等都会带来社会总福利的净损失。下面以税收为例说明经济政策对社会福利,包括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影响。税收对于市场均衡的影响犹如一个契子打在供求曲线之间,成为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和生产者收到价格的差额,因此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上升了,消费者剩余减少了,生产者收到的价格下降了,生产者剩余也减少了,同时政府收入增加了。但是社会总剩余会减少,造成无谓损失,大小等于由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和均衡量围成的三角形面积,即税收造成的社会总福利的净损失。

税收之所以会产生无谓损失,同之前垄断企业非常类似,因为征税后市场均衡数量减少,小于社会有效的成交量,这样使得部分市场交易无法实现,这就是税收的代价。同样可以理解为是同市场交易比较的机会成本,交易可以产生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无法兑现。

三、社会福利函数

帕累托效率标准使用序数效用,不涉及效用的基数度量,回避人际间的利益权衡比较,因此不涉及价值观,逻辑上自洽,成为现代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效率标准。但是,帕累托效率标准在经济实践中的运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在对现实社会的任何一个变革进行福利判断时,一项经济政策,往往会使得有些人受益,同时又会减少另一些人的福利,帕累托改进很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得出社会总福利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为了解决现实实践中的此类问题,克服帕累托标准的局限性,后来的经济学家卡尔多、希克斯、李特尔等提出了所谓的补偿标准。如果某项政策有人福利受到损害,有人福利增加,可以考虑受益者和受损者之问的假设补偿机制,如果受益者可以补偿受损者的福利损失,就可以认为这项社会变革是可行的。但是,补偿机制如何设置能够具有现实操作性,是个很大的难题,囿于补偿机制操作困难性这种理论也仅限于理论层面。

伯格森和萨缪尔森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给经济政策提供一种量化的目标,想在社会福利的定量化分析中走得更远。然而,阿罗指出,对于现代民主社会想得到一个充分考虑每个成员的所有理性偏好的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随后研究社会福利评判标准的经济学家都会涉及价值观和伦理问题,例如阿马蒂亚·森提出社会福利判断必须考虑基本价值判断,也因此被称为“伦理偏好”模型。但是,附加价值判断的社会福利标准也让问题的讨论回到了老路上面,经济学毕竟不是伦理道德,探讨伦理细节不同的价值观显然不是经济学具有理论优势的部分,到底哪些才是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呢?在罗尔斯的影响下,公平也成为很多经济学家关注的伦理偏好。因此,社会福利的理论探索应该说远未结束,我们还存在许多问题悬而未决,这些问题超越了福利经济学,有的根本性的问题属于更广泛的哲学,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人类社会科学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

[2]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19版)[M].萧琛主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3] 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九版)[M].费方域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 西方经济学编写组.西方经济学(上册,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5] 田国强.高级微观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6] 厉以宁等.西方经济学述评[M].商务印书馆,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