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研究

2024-12-28 00:00:00许盼盼张翠倩
经济师 2024年12期

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由当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而来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各种服务基层的应用型人才,能够熟练掌握、使用新质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的应用型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关键。因此,培育应用型人才,构成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逻辑。然而应用型人才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仍存在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不足、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因此,文章据此提出了相应建议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而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12-014-03

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概念的当代表现和延伸,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阶段而提出的,能够良好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趋势[1]。新质生产力源自于技术领域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其基本内涵体现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显著跃升上,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则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在于创新,关键在于质优,其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生产力中包含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要素,而新质生产力里的新质,在关注经济“量”的增长同时,更要追求“质”的增长[3],生产力的先进则是三要素融合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以及数字经济等时代特征,展现出了新的形态。其中,劳动者最为生产要素中的重要基础,实现劳动者角色类型、功能作用的整体跃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和驱动[4]。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包括引领科技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也包括各种工程技术人才,还包括服务基层生产的应用型人才。根据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在高等教育学校中普通本科学校占41%,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强调了人才的培养定位要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因此,应用型人才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支撑角色,能够有效推动其向前发展。基于此背景,本文深入探索应用型人才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研究新质生产力我们首先要知道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通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生产力就是在人类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通过自身劳作获得财富,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从而确保基本生存与发展。生产力由三大核心要素构成: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指那些掌握了劳动技能和丰富经验的人,他们利用劳动资料,即各式各样的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与制造[5],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生产力三要素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涵义。目前,新质生产力就是基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而衍生出来的新质态,生产力三要素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劳动者在当前阶段也不再是从事传统的机械化和重复性简单工作的人,劳动者也拥有先进理念、前沿技术、专业知识与能力,富有创新思维和跨界协作能力;劳动资料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也变得更加智能化、数字化,使得劳动效率大大提高,降低了成本;劳动对象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从之前的各种天然物质到新材料新能源再到现在的数据要素不断增加。由此可以看到新质生产力三要素已经发生了从“量”到“质”的转化,其中“新质劳动者”是基础,只有有了劳动者才能够创造出新质劳动资料,拥有新质劳动资料作用于新质劳动对象,从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应用型人才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分析

(一)应用型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新质劳动者

正如上文所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拔尖创新人才,也需要基础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法定类型,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最近几年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出台了各种政策已初见成效。目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顺应时代趋势,融入了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虽然不是各种高科技的创造者,但是经过学习应用能够适应目前这个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工作环境,应用型人才通过系统的专业素质教育、创新创业实践以及科技赋能能够直接变成新质劳动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

(二)应用型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新质劳动资料

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培养应用、创新、实践为一体的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也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构成,新质劳动者通过对劳动工具的使用分析,了解其内在构成与工作原理,通过创新设计或者优化能够使劳动工具变得更加数字化、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还能够直接将个人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的应用技术,进而不断研发出新型的劳动工具、机器设备及数据平台等劳动资料。应用型人才通过创新和成果转化极大地扩充了劳动资料,使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

(三)应用型人才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新质劳动对象

应用型人才基于当前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使得劳动者在生产加工中作用的对象展现出新的特性、形态和价值,比如数据要素就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应用型人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形成新质劳动对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首先,应用型人才通过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识别、挖掘新的劳动对象,比如信贷人员通过大数据处理来分析信用风险,拓宽了劳动对象的边界。其次,通过不断的基础学习、创新和实践研发出更多的新材料、新技术等。再次,目前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比如保险与大数据融合分析群众购买需求,丰富了劳动对象的含义。最后,应用型人才通过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比如新型专利技术、数字化产品等,直接创造出了新的劳动对象,

三、应用型人才助推新质生产力困境

(一)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不足

新质生产力主要是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使得社会生产力更加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但是在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前沿科学技术融入还不够深入,现在各行各业都开始与区块链、大数据等相结合,比如金融产品数字化营销、投保及智能理赔等,但是通过对部分高校调研,以经济类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中很多并未添加大数据、区块链等课程,无法做到跨学科、跨领域融合,或者尽管有这些课程,也无法在教学内容上将其融合,学生的能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无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阻碍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二)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

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为国家和地区提供强劲动力。以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为例,建校仅66年却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其奥秘就是优越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与研究机构、政府、公司等各方面合作为创新创业打造了一个更优越的环境,而且搭建科研平台、设立种子前投资计划基金、设立加速器项目为创新创业提供各种支持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开展产学研协调创新,可以汇聚更多的主体,有利于成果转化从而促进产业升级。但是目前很多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一些问题,很多高校的科研资源、人才、实验设备等并不充足,与企业的合作也并不顺畅。以财经类专业为例,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无法获得利益动力不足,导致与学校合作层次较低,学校无法从中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技术,导致对学生的培养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更不用说通过创新来推动产业升级。

(三)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新型应用型人才需掌握跨学科的广泛知识,并具备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同时,精通数字技术,能够熟练运用各类数字工具,展现出卓越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素质。此外,这些人才还应具备高效能且积极主动的人格特质,能够迅速适应如人工智能等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从而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6]。但是目前各大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并未发生太大变化,人才培养方案没有进行实时更新与社会接轨,教师的授课计划与方案仍采用之前的,更多地偏重理论性,对于创新与实践关注较少,在课程设计上缺乏前沿知识的融入,不能适应当前业态发展。尽管最近几年已经开始进行变革,比如产教融合、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打造等,但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只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并未对学生产生太大作用。

四、应用型人才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能力需求

(一)加大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

为了实现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的融入,首先,在课程设计上就要进行超学科培养,各学科协同发展交叉融合,在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与应用学科相结合,最重要的还是要尽快实行课程改革,课程设计及时融入,学校从上到下政策一致,尽快实现变革。其次,参与各种金融科技竞赛,通过实训掌握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竞赛项目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从而形成新质劳动力。最后,教师加强与企业技术人员的项目联合研发,将人工智能等融入项目,采用项目教学使学生真正接触到工作场景与问题,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并且还可以据此来重新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

(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应用型人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也首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为当地经济发展做贡献,因此,更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当地产业升级。首先,要从顶层设计出发,政府起牵头作用,学校、企业、行业多方协作,共同制定服务当地经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在制定时要明确各方职责与权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其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是重点,合理的利益分配可以激励各方积极参与。其次,打造合作平台,基于经费紧张、资源浪费等情况,可以各方联合打造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等,实现资源共享,更高效地掌握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最后,建立产学研协调育人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讲授、实践实训等,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生与企业的精准对接,从而为企业转型升级助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态势,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紧跟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高校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训安排等及时进行调整,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要鼓励学生根据兴趣与职业目标深入学习,坚持“理论+实践”,通过实践实现跨领域培养,这样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产业发展进行培养体系的动态调整能够培养出更多服务地方产业的人才。在专业设置上也要有特色专业服务于当地特色经济,这样精准匹配,既有利于为企业培养专业人才,也有利于企业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助力。对于一些就业差或者供过于求的专业,可以适当进行裁撤,开设一些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新兴专业。

五、结语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得生产力发生变革,新质劳动者作为最基础的要素,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普通高校也都在加强应用型建设,应用型人才为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本文通过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详细解读,阐述了应用型人才如何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方面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对于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应用不足、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导致整体的应用型人才质量不高。为实现应用型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首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适应新技术的应用,融入人工智能等课程,还需要从顶层设计、平台搭建、育人模式来实现深层次的产教融合,最后对人才培养模式为顺应时代变革进行及时调整,最终培养成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纯明,余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7(03):89-95.

[2] 韩建霞.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24,33(05):124-127.

[3] 冯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4(02):5-12.

[4] 贾若祥,窦红涛.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重大意义及发展重点[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4(02):31-42.

[5] 王洪才.大学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使命与挑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26(03):7-14.

[6] 于越.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切模式和关键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24(12):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