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大思政”理念的指引下,通过统一目标、接轨内容、创新途径、融入评价、协同教育及文化引领等措施,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新龙学校通过开发课程资源、创新教育方式、拓展教学场域,以真实、灵动、高效的方式构建道德与法治“大课堂”,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写好育人“大文章”,为学生的道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基。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工作;思政教育;课程育人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学科育人主阵地。“大思政”理念旨在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德育工作深度融合,推动“知性德育”走向“生活德育”,促进“知识习得”走向“行为内化”,驱动学生知、情、意、行的生根落地。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新龙学校高度重视“大思政”教学工作,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上积极探索,推动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一、对接爱国主义教育,赓续爱国精神
政治认同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重要的一环。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务。我校每年都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既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带来丰富的课程资源,也在学生心灵深处种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为了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我校将道德与法治“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实践“大课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作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国家的伟大、民族的复兴,激发内心的爱国情感。
以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2016年版,以下均为此版本)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教学为例,结合学校开展的“国庆节”专题活动和“红色文化月”系列活动,我们巧妙地将课堂延伸至教室之外,让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呈现,还是学生触手可及、心有所感的生动实践。学生通过参观当地的革命纪念馆,聆听老一辈革命家的感人故事,观看红色电影,在一系列活动中多角度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深刻理解“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内涵。另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参与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各类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制作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对接生命教育,增强生命感悟
生命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项目。开展生命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守护生命技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价值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校尝试将生命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日常教学之中,不限于课堂讲授,更侧重于活动体验,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珍贵,学会珍惜与尊重每一个生命,让“生命至上”的理念真正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的教学中,我校围绕“安全护我成长”这一主题,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拓展环节。
其一,“小小安全宣传员”项目。我们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制作安全知识手抄报,拍摄生命安全短视频,涵盖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同时,我们积极开拓通过校园广播、班级展示、社交媒体平台分享等渠道,让学生成为安全知识的传播者,有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二,“生命成长树”创意活动。学生以“生命成长树”为创意载体,将自己或他人生命中的美好瞬间、遇到的挑战及如何克服困难的经历,用彩色纸片写下并粘贴在“树”上。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到生命历程的多样性,还学会了应对困难的解决方法。可以说,这项活动的开展,有效对接并升华了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
三、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文化自信
在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中所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传统节日、传统美德、传统思想、传统艺术、传统习俗、传统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民族精神等。如何立足教材,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命题。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文化认同素养,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积极延伸教材内容,拓宽课堂边界,让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体验式学习。
例如,四年级下册“奇妙的节日风俗”一课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分享资料等方式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打好基础。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两项各有特色又紧密相关的德育体验活动,一是参观佛山市文化馆,近距离感受龙舟文化;二是在活动课上全班同学一起包粽子。这样,将教材内容与课外活动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理解端午节日习俗,传承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此外,我校基于教材不同年段、不同册数,有针对性地开展“我们的传统节日”系列德育活动,春节写对联、元宵包汤圆、中秋做月饼……学生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将课本知识的学习内化成真正的情感认同。
四、融入素养评价,扎好道德建设“过滤网”
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要基于学科性质,体现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宗旨。为此,我们挖掘并筛选相关教学评价因子,将其融入学校的德育评价体系,以培养“爱国、健康、好学、笃行、本真”的明德好少年为评价目标,以明德系列德育活动为依托,设立明德成长记录手册,构建多元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深化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实践。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构建课程的基础,分学段、按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对此,我校相对应地构建“动态、发展、增值”的阶梯式评价体系,创造性地设立明德成长手册,涵盖学生一至六年级的学习生活。并且,我校依据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将素养评价以不同成长板块的形式呈现。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我们上小学了”单元后,在成长手册“我是小学生啦”这一板块记录踏入小学校园的独特体验;三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我们的公共生活”单元后,在成长手册“习惯养成在路上”板块绘制习惯自律树,用照片记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五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单元后,在成长手册“寻找红色足迹”这一板块记录自己赓续家国情怀的心得。每一项记录的后面,还增设师评、自评和家长评内容,让评价主体更加多元,让评价方式更加多样。一本贴合教材内容、种类多样、体现素养评价的手册,就是学生阶梯式成长的痕迹,也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素养评价的落实,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学校德育评价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凸显了“教—学—评”的一脉相承。
五、家校协同共育,画好立德树人“同心圆”
我校立足学生家长资源,开发了以学校为主导、以家长为主体的家校协同共育模式,充分调动了家长参与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实现了家校协同育人的理想样态。
1.家校接力,打造德育讲坛
我校积极邀请家长来讲思政课,开发“家校德育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模式,盘活家长这一宝贵的资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和德育活动的融合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学校德育处、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协力开展各学期、各年级“家长大讲坛”的准备工作,充分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与建议,诚挚邀请家长朋友们走进道德与法治课堂,发挥家长专业、特长优势,结合教学内容,畅谈丰富的人生阅历,分享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家长们根据自身情况,自主申报,教研组根据学校安排及学科教学进度,确定讲坛开放时间,并与家长共同备课,协力讲好道德与法治的家校“大课堂”。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一课的教学中,我们邀请民警家长来到课堂,他们分享了自己从事交通管理工作的经验和见闻,介绍了交通安全法规。比起单纯的教材学习,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交通法规的基本知识和交通标志的含义。这种家校接力的教育模式,不仅丰富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加深了学生对法律、道德、生活规范的理解。学生家长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家校齐抓,巩固德育成果
家校齐抓,巩固德育成果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探究学习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产生道德认同。
以“遵守规则”主题学习为例,我们以“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引导下的课堂学习→家长支持下的道德实践→学校支持下的德育活动”为纲要,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学生在家长、教师和学校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并践行道德规范。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和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这种家校齐抓的教育模式,不仅巩固了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突出文化引领,打造明德教育“新天地”
1.建设校园文化景观
校园文化景观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德育工作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对于学校而言,除了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这一显性课程,还要在德育工作中,发挥校园文化景观这一隐性德育载体的功效。我们让校园的建筑、场馆、树木“会说话”,让书本、文物“活起来”,赋予校园一景一物以德育的意蕴,发挥环境育人的独特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广泛利用校园宣传栏、楼道、主题空间等阵地进行宣传,使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教学楼、进班级、进教材、进师生头脑,让学生以观看、触摸、诉说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开发校园文化“云平台”
开发校园文化“云平台”是一项创新举措,旨在通过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德育工作。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也极大地拓宽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时空。以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我校德育处协同道德与法治学科组,共同开发了一系列虚拟仿真爱国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红色教育主题推文、微视频等新媒体作品,它们通过公众号和校园网站进行传播,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体验。在构建道德与法治教学相关的校园文化“云平台”中,我们还利用“钉钉”软件成功地搭建了一个高效互动、资源丰富的学习库,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入探讨。可以说,“云平台”的建立与发展,不仅提高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体验,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好道德与法治“大课堂”,写好育人“大文章”。我校通过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开创思政教育新模式,加强家校协同德育,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下道德与法治的种子,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齐头并进,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优秀的品格。
[参考文献]
[1]严慧敏.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研究[J].吉林教育,2024(10):20-22.
[2]陈萍.走向主体发展的活动体验型“大思政”教学35年探索[J].中小学班主任,2022(14):81-86.
刘泽锋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新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