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自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与路径

2024-12-28 00:00:00马超众张云友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22期

[摘要] 自读课文是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重要的教学板块之一,作为衔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桥梁,能够强化与巩固教读课文所学习的阅读方法、技巧、经验。本文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关注助学系统的有效利用、搭建引导学习的方法支架、重视自读过程的课堂生成、注重文本资源的有效整合、突出核心目标的自主建构”等一系列策略,以期发挥自读课文在“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中应有的作用与独特的价值,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而自读课文恰恰是衔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桥梁。从编者意图看,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自读课文时将教读课文所学运用在自主阅读实践中,形成阅读技能。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基于自读课文定位,尊重文本特点,积极探索自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与路径,实现自读课文在“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中更优的教学效果。

一、关注助学系统的有效利用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2016年版)中,自读课文的助学体系主要由注释、课文批注、阅读提示等组成。在自读课文学习中关注助学系统,既要在单元导语中从整体的角度看待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要求,又要在课文批注、阅读提示中提炼能够承接单元整体目标的细化学习要求。教师通过对课文批注内容的梳理,可以发现,批注多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借此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深入文本探究,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或者结果。梳理阅读提示内容,可以发现,其大多是引导学生对自读课文的主要内容、表达方法等进行小结。可以说,有效关注自读课文的助学系统,就等于掌握了开展自主阅读活动的钥匙。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列夫·托尔斯泰》就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借助助学系统开展自读课文学习呢?

首先,引导学生从单元导语中提取涉及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本单元导语指向单元语文要素的表述为“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这是单元教读课文(回忆性散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自读课文(人物传记)阅读中需要关注的学习目标。

其次,引导学生从课文批注中寻找并抓住文本的重难点,把自主阅读引向更大的深度与广度。一般而言,编者在文本中的批注大多设在深入思考处、含义深刻处和学生阅读有困难处等,批注的文字内容则从思考角度、认识层面、理解方法等为学生打开阅读的新思路,帮助学生完成整体意义上的建构。《列夫·托尔斯泰》一课呈现的批注有9条,其中前6条主要强调托尔斯泰长相的普通与平庸,后3条则突出托尔斯泰眼睛的深邃与神采,旨在促进学生对文本欲扬先抑表达方法的领悟。

再次,引导学生从阅读提示中把握自读课文的阅读要领。自读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具有内容丰富、指向明确、功能完整等特点,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还能够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二、搭建引导学习的方法支架

尽管自读课文的学习是建立在教读课文所学习的阅读方法、技巧、经验等基础之上的,但教读课文的学习无法代替学生自主阅读。换言之,学生并不能就此自动完成自主阅读活动,仍然需要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学生自读课文遇到困难或者在理解发生偏差时,及时为学生搭建引导学习的方法支架。这些方法支架是根据具体学情因需而设的,既可以有效利用编者提供的助学系统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搭建,又可以采用学习单、问题链等方式进行搭建,还可以从知识、情境、思维等层面进行搭建。

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读课文《孤独之旅》为例,课文所在单元是学生在初中学习的第一个小说文体单元,本单元中还安排了“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板块,以示例的形式呈现了小说情节图的绘制和小说人物档案卡片的建立,以达成单元所承载的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小说主题等学习目标。实际上,这也为教师设计小说文本的自读学习单提供了参考。当然,自读课文学习单的设计,还需要结合小说《孤独之旅》的具体内容,参照编者批注、阅读提示等体现出的学习要求,如在梳理小说情节上,既可以围绕杜小康的人生变化轨迹进行梳理,还可以从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心理变化、内在逻辑关系等角度进行梳理。所以,在设计《孤独之旅》学习单时,教师可按照本单元小说学习的主体要求,分为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小说主题三个板块。具体而言,以绘制小说情节图体现第一个板块要求,抓住描写杜小康孤独的情节与心理变化进行梳理,还要关注环境变化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建立小说人物档案卡片体现第二个板块要求,以“出处”“个性特点”“典型事件”“成长体现”为关键词,让杜小康的卡片展现出一个立体而饱满的人物形象;以“从杜小康的变化看少年成长”为第三个板块,学生当堂将自己阅读小说后的感受简要表达出来,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三、重视自读过程的课堂生成

语文学习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自读课文在语言建构方面具有举三反一的独特优势,它以多篇教读课文的学习积累为基础,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独立思考、发现与探究,形成新的阅读能力生长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生长,则需要借助“已学清单”来催化和培育。

以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蝉》为例,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中,《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是两篇教读课文。作为一个说明文学习单元,其语文要素目标为“了解文章运用恰当的方法说明对象的特征,体会文章在说明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基于此,教师设计该单元可用于《蝉》一课的已学清单(见表1)。

学生自主完成已学清单的填写,教师组织学生当堂交流自己填写的已学清单内容。教师发现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有关说明方法的运用,除了常见的数字说明、举例说明、打比方说明之外,还对运用“假使”“如果”来说明内容感兴趣。对此,教师抓住学生自读课文时的这一课堂生成点,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在课堂的尾声,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让学生不仅学到这些独特的说明方法,更将这些说明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语用素养,为今后的写作做好铺垫。

四、注重文本资源的有效整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从自读课文学习的角度看,这涉及单元内容的统整与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单篇文本教学设计。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习主题适当重组学习资源,尤其是文本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其聚焦自读课文承载的学习目标,再结合自读课文特点进行取舍,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同样实现读有所得、读有发展的效果。

以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自读课文《短诗五首》为例,这篇课文所在单元是一个诗歌文体单元,安排学习的教读课文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海燕》(散文诗),要求以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为基础,重视对诗歌意象、诗人感情和蕴含哲理的理解与把握。研读诗歌内容,结合单元主题,可将单元学习主题确定为“探寻诗意的时代生活”,并设计一系列学习任务“在新诗天地里徜徉”“破译新诗里的密码”“以诵读体悟新诗”“时代感悟入诗中”。具体到自读课文《短诗五首》的学习,课文选取的五首短诗都具有哲理意味,诗人抓住生活中的不同意象(如“顶高的树”“红山茶”等),以凝练含蓄的语言,传递出独特的情感与哲思。基于此,教师应重视对文本资源的整合。一是借助编者对每首短诗的注释与阅读提示内容中后半部分,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以把握诗人在短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二是借助编者呈现的四条批注内容,充分感知哲理诗以短章形式表达的特点,探寻感悟哲理的方法与路径;三是根据阅读提示内容的前半部分,重点关注短诗中意象的出现与意境的营造,完成对诗意的领悟。有效整合文本资源是为了学生在自读课文中,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初步了解短诗后,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初读短诗的感受,通过互相交流进一步感悟短诗多样化的主题,继而借助批注中对“看与被看”的解读,破解短诗哲理意味的传递,感受短诗充满个性化的魅力。最后,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破解短诗“密码”的路径,为之后仿写短诗做好铺垫。

五、突出核心目标的自主建构

在自读课文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把学生在教读课文所学习与积累的知识、方法、技能等,通过自主阅读实践内化为经验与能力,实现有效建构。这样的建构要求指向单元核心目标的学习。教师在自读课文教学中,应认真设计教学内容,聚焦单元语文要素中的关键概念,通过结构化的深度学习达到自主建构的目的。

其一,核心目标是化繁为简的结果。对于一篇自读课文,教师需要从众多学习内容中,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作为核心目标,以体现出自读课文是为教读课文学习和单元整体学习服务的。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既写了“我”在童年时代亲历的一件往事中从冒险、遇险到脱险的过程,又写了“我”在胆怯中产生的种种恐惧感。从内容上看,显得繁多。研读《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中的批注与阅读提示,可以发现,探究“我”是如何脱险的和从中受到的启发,就是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据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脱险情节中的重点表述“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直到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将其作为学生自读课文的关键抓手,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作者在整个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其二,核心目标是指向文本的重心与关键。一篇自读课文具有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中包含的语文学习内容也有很多。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重心与关键上找准核心目标,并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完成阅读经验与能力的自主建构。比如,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自读课文《三顾茅庐》就是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节选的精彩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中,确定主要人物与关键内容。课文题目说“三顾茅庐”,实际上只写了第三次去诸葛亮隐居的隆中草庐的情形,同去的刘、关、张三人中,突出写了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张飞的言行则是陪衬;而在整个课文内容中,刘备的表现又是为诸葛亮展现的雄才大略做铺垫。这样的梳理清晰而深刻,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白话小说以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总之,教师在自读课文教学中,应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经验,实现自主建构,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刘辉平.阅读教学应尊重文本的个性——初中自读课文阅读教学操作要领[J].语文建设,2023(09):39-41.

[2]张海兵.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的几点感悟[J].中小学班主任,2022(06):66-69.

马超众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五星镇中心学校。

张云友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双浮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