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字词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2024-12-28 00:00:00左天懿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22期

[摘要] 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字词的理解既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又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分析新课标表述,把握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在实践中总结出“重视对单音节词语的理解、注意对词语多义性的把握、关注词类活用的理解”等策略,有效引导学生辨析古今词语之间的区别,掌握理解文言文词义的基本方法,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言文;字词教学;有效路径

文言文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部编版教材(2016年版)的创新之处,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水平影响,对文言文中出现的字词问题一时找不到同化路径,容易出现畏难情绪。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对待、正确处理,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会为学生后续学习文言文留下绊脚石。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找到文言文字词教学的起点,拾级而上,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积累古汉语词汇的特点,了解古今词语之间的区别,掌握理解文言文词义的基本方法,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

一、从课标表述看文言文字词教学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南,教学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中找到依据。对于文言文字词问题的解决,可从“学段要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两个方面进行梳理。

1.从学段要求的表述看

新课标在第四学段才有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系统表述,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学阶段文言文学习不重要,只是新课标将文言文学习与其他语文学习要求一并表述了。如第二学段的“诵读优秀诗文,……领悟诗文大意”“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等,其中提及的诗文就包括文言文课文;又如第三学段的“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这样的要求也包括文言文的学习。作出这样判断,可以从编者在小学文言文课后习题所安排的训练要求中得到验证。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后习题为“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们交流”,旨在让学生从朗读课文中感知文言文字词方面的特点。就文言文学习的规律而言,要从基本的朗读开始,逐渐迈向理解和运用。

2.从学习任务群表述看

新课标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中提到,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这样的表述,从整体上把文言文学习的对象和目标都囊括在内了。而在具体学段中,新课标还有进一步涉及文言文学习的表述。第一学段主要是识字与写字教学,这是积累语言文字的基础,在此阶段认识的汉字,在后续文言文课文中出现就是需要学习的文言文字词。第二学段有“初步梳理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等,这里的常用汉字也出现在文言文课文中,如《司马光》一文中的“众”是在一年级识字板块“三人众”中的一个会意字。第三学段有“按照汉字字形结构等规律梳理学过的汉字”“分主题梳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等,体现出更加进阶的要求,指向按照规律、主题进行梳理,目的是灵活运用。具体到第三学段文言文学习来说,则是学生通过明确文言文规律,服务于自主学习,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字词的涵义,这一点对于学习文言文虚词相当重要。

二、从课文选择看文言文词汇特点认识

小学语文教材安排学习的文言文词汇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即词语以单音节为主、具有多义性、在用法上灵活多样。这些特征对于小学生来说,都容易带来理解和掌握上的困难。要想克服这些方面的困难,教师就要回到课文,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词汇特征。

1.重视对单音节词语的理解

以单音节词为主是文言文与白话文最显著的区别。由于学生此前学习的书面语大多以双音节词语为主,他们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语感经验。在学习文言文时,课文中出现的大量单音节词语,不仅带来了朗读上的障碍,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困惑点。对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容易引起混淆的、比邻的单音节词语,需要从朗读到理解的学习全周期中加以重视,明确区分。例如,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文,全文不足40字,除了一些表示名称的双音节词(炎帝、女娲、东海、精卫)外,其余基本是单音节词语。尤其是“少女”“西山”等词,看上去很像双音节词语,实际上是两个单音节词。“少女”作为双音节词语是指未婚的少年女子,这是大部分四年级学生的固有印象。在课文中,“少”是小的意思,“女”是指女儿,如此“少女”是两个词,合起来在文本语境中就不是学生固有印象中的含义了。可见,对于文言文中出现的、与白话文不同义的双音节词,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从单音节词语学习的角度去理解,从而帮助学生丰富文言文语言积累。

2.注意对词语多义性的把握

词语的多义性是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是相对于文言文来说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一些。这是因为,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同一个音节下就会对应多个词语,音节相对较少,而词义相对较多,自然就容易出现多义性的情况了。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词语的多义性问题一直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适时提醒和正确引导。例如,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文,本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杨氏之子》一文的趣味性正是由词语的多义性而得到体现的,尤其是课文中两个人物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此时君家果”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把杨氏之子所放的水果杨梅的“杨”与人物的姓“杨”故意混为一谈,而杨氏之子通过“还诸彼身”的方法尽显聪明与智慧,他把孔雀的“孔”与对方的“孔”姓联系起来,把难题留给了对方,不但对得快,而且答得妙。教师着重阐述本篇文言文体现的词语多义性特点,可让学生今后面对同类词语时避免出现误解。

3.关注词类活用的理解

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语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词类活用,即同一个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词性。例如,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一文,两个小儿在辩论中都说到了“远”和“近”,但在不同的语境中,“远”和“近”的词性是不一样的。在“我以日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这些句子中的“远”和“近”具有形容词词性,可以加上“很”“十分”“特别”等词语进行修饰;而在“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些句子中的“远”和“近”表示的是远处和近处的意思,具有名词词性,前面不能加上“很”“十分”“特别”等词语进行修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专门留出一个环节来补充文言文中词相同而词性不同的知识,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仔细体会与辨析,注意词类活用出现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现代汉语和文言文一脉相承,都在一定情况下具有词类活用的特征。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告别死记硬背,让经验积累和语文思维派上用场,从而让文言文的“教”与“学”更有效果。

三、从重点词语看文言文古今词义把握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白话文则是现代的书面语,二者尽管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并不是两种语言,而是汉语从古到今变化的不同阶段。从词汇这一层面看,一直没有出现变化的词语只占少数,如日、月、山、人等,多数词语都有或大或小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抓住课文中出现的古今词义既有变化又有联系的词语,讲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细致区分,从而准确把握文言文词义。文言文中的词义变化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词义扩大的情形

文言文中一些词语开始的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逐渐扩大应用范围,相应的词义也出现了扩大的情形。其中,比较突出的词语有“江”“河”,在古代是专属名词,特指长江与黄河。在小学文言文课文中“江”“河”尽管没有出现,但在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题目里的“河南河北”就不是今天的河南省与河北省,而是指当时位于黄河南北的洛阳、郑州、开封等地,其中的“河”还是早期的用法,到后来“河”指任何水流比较大的水域,就是一种词义扩大的情形。

2.词义缩小的情形

在文言文中还有一些词语原来的意义适用范围比较大,随着语言运用的发展渐渐地使用范围有变小的情形。其中,比较常见的是“金”,古代是泛指所有金属类物品,现在却专门指黄金了,即词义缩小的典型例子。在《杨氏之子》一文中,有“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其中的“家禽”是两个词,“家”是家里的意思,“禽”就是鸟兽的总称,指称的对象就有很多;但到了现代汉语中,“家禽”作为一个双音节词语,仅指农户养殖的鸡、鸭、鹅等,在对象上就小了很多,也属于词义缩小的情形。

3.词义转移的情形

词义转移是指一些词语在文言文中是甲义,到白话文中变成了乙义,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牺牲”。在古代,“牺牲”是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牲畜如猪、牛、羊等,现代汉语中“牺牲”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舍去自己的权利甚至生命,这是由词义变化带来词性转移的体现。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诸儿竞走取之”中的“走”意思是速度比较快的跑,在白话文中一般表示速度比较慢的步行,这就是词语所表达的动作意义上的转移。

四、从学习实践看文言文词义理解方法

从上述思考与探索中可以看出,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字词意思的理解这一基础性学习要求来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并积累一些基本方法。

1.借助古今词义相通来理解

联系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字词的意思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抓住文言文字词古今词义相通的部分,也是理解文言文字词的有效方法。如《两小儿辩日》中的“及其日中如探汤”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汤”通常是一种可以喝的菜肴(品);在古今词义中,水是构成古今词义的共同基础,热所代表的温度高也隐含在作为菜肴的“汤”中。由此,通过联系“汤”的古今词义,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轻松了。

2.借扩展双音节词语来理解

古代汉语在向现代汉语发展的过程中正是通过双音节词语固化了部分义项,而从单音节词语到双音节词语的变化并不复杂,可以用单音节词语两两配对来实现,这也是理解文言文字词意思的又一种基本方法。例如,《铁杵成针》中“弃去”一词,“弃”字的理解就可以通过组成双音节词语“放弃”来理解。再如,《囊萤夜读》中有“博学多通”的说法,“通”字也可以组成双音节词“通晓”“通达”来理解。

综上所述,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探索有效的方法与路径,智慧与踏实并重,让文言文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王立军.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字词问题——以《书戴嵩画牛》为例[J].小学语文,2024(01):4-9.

[2]叶枚举.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0(04):66-67.

左天懿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