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202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推动教师积极应对新技术变革”。中小学教师作为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中坚力量”,其自身研修能力的提升是全力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切实筑牢教育强国建设根基的核心要旨。
有组织教研是教师有目的、有组织地对现有知识进行加工的一种可持续性学习、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升的适应性活动过程。数字化赋能教师教研,打破了传统教研活动的时空局限与资源共享的结构限制,从“技术叠加”到技术同教与学的“融合”,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和群体协作性,有效推动了教师教研工作由“无序”刻板表征向“有序”适应状态进化。学者哈贝马斯认为,“技术是对象化过程的科学上的合理支配”。数字化赋能作为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运行机制,能实现教师教研活动构成要素和关系的改变。数字化赋能促使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将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学习内容的选择与掌握、学习方式的选择与应用、学习平台的构建与实施融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教研优势,实现高质量的教师学习。与此同时,数字化赋能深层次地改变了教师学习的关系,通过信息资源获取渠道的多元、多样、多路径的丰富拓展,各主体由原来的信息不对称逐步向信息对称转变,成为一种互动、对话和知识生成式的主体间关系;教师在教研过程中也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传播者和生成者。
另一方面,平台的搭载是有组织教研设计和应用的“策源地”。数字化赋能为教师教研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共享和生成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通过深层对话建构知识意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平台支撑能够实现生成性资源的聚合和个性化资源的推荐服务。教师通过多种互动方式参与协同编辑,使得知识不断地迭代更新;针对教师的不同操作进行及时反应,从而为具有不同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的教师提供自主、个性化和适应性的学习资源。
共同体的构建是有组织教研存在和运行的“主力军”。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知识存在于社会共同体中。共同体作为“忠诚的关系和稳定的社会结构”,能够满足教师多元化、持续化的教研需求。共同体无论是“自组织”方式还是“他组织”方式,均能够生成供教师持续教研的人力资源库,赋予相应的智力帮助和支持,实现教师群体教研智慧的共享。数字化赋能教师教研,为教师提供了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实践案例,教师将其应用于课堂实践中,反之亦然。最终,以共同体的形式,开展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项目研究,促进教师“学—用—思”的螺旋式转化。
数字化赋能教师教研不仅仅在于支持教师研修内容呈现,支持既定学习资源的跨时空传递,更重要的是支持参与互动、支持资源共享、支持活动设计生成、支持评价参与表现,由此实现教师教研从“认知”转向“应用”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