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学贵有疑.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利器. 借助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中想说、敢说,不仅能夯实知识基础、完善知识体系,还能提升逻辑推理、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等能力. 文章从几个教学实例出发,具体谈谈如何利用阶梯式提问、启发式提问与质疑式提问等方法驱动学生“说数学”,让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扎根于教育实践中.
[关键词] 问题;说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冯联英(1971—),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曾获福建省微课大赛一等奖,龙岩市名师、泉州市高层次人才.
问题驱动教学法,既是新课改背景下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又是在“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驱动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与行为的一种教学方式. “说数学”给学生提供了“说”的机会,将自己对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与结果、感想与体会等“说”出来,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我,增加了获得教师奖励性评价的机会[1]. 在一些需要逻辑推理与思辨分析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的方法引发学生主动“说数学”,在学生的自我表达中,深化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等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问题驱动“说数学”的意义
数学学科建立在严谨的数学语言之上,运用标准化的数学语言来精确描绘数学现象,是保障数学思想与方法能够顺畅无阻地进行交流的根本基石. 在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表达,这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自然语言的语境中深刻领悟教学内容,还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 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库中的相关信息,对新获取的知识进行深度加工,以构建出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准确的语言进行阐述和表达. 事实上,问题驱动“说数学”的过程,是一种运用数学语言阅读理解、转译并加工数学现象的过程. 而“说”这一过程,则是揭示思维脉络,锻炼辨析能力,以及不断优化认知结构的过程.
具体措施
“说数学”是一种听得到的外部表述活动,属于教学的外化表现. 借助问题驱动学生的思维,可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欲,让学生自主组织并加工内在的思维活动,再借助外化的语言进行传递. 在此过程中,学生边说边思考,边思考边说,凸显了数学语言与思维的紧密性. 为了增强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巧妙设计各类问题,构建一个积极的语言交流环境,激发学生想说、敢说,从而真正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因此,提问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1. 阶梯式提问,诱导语言表达
阶梯式提问是指将复杂的目标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小问题,通过逐一攻克这些小问题,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触及并解答目标问题,实现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阶梯式提问可促使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小问题中稳步前行,实现思维的螺旋式攀升,从而为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层层递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借助外化言语阐述所观所感,展现个人的思维过程,获得宝贵的经验感悟. 实践发现,阶梯式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间的数学交流,还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为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案例1 “函数的概念”的教学.
为了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课程伊始,教师运用多媒体来展示以下材料:①一组数据(如表1所示);②函数y=2x的图象;③函数y=的图象.
表1
问题1 观察以上材料,若任意取一个x的值,能确定y的值吗?是否唯一?
生1:可以,只要x的值确定了,就有对应且唯一的y值.
问题2 分析以上材料,可知自变量x的值分别在什么范围内?
生2:材料①,x的值可以取任意整数;材料②,x的值可以取任意实数;材料③,x≥0.
设计意图 上述问题旨在让学生明确,在不同情况下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有所区别.
问题3 对于“函数图象中y值的唯一性”,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合作交流,作图观察.)
生3:作与x轴垂直的一条直线,该直线与已知的函数图象只存在一个交点.
生4:这么说不严谨,应描述为在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内作与x轴垂直的直线.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函数定义的描述,理解其中的“对应”与“唯一性”,为后面揭露函数定义中的要素做铺垫.
问题4 说说你们对“对应”与“唯一”的理解.
生5:从定义来看,函数就是映射的特殊情况,任意的x值,都有与它唯一对应的y值.
问题5 由此可见,函数定义中的要素有哪些?
生6:①两个数集的对应关系;②x的值有唯一对应的y值.
设计意图 上述问题旨在探究函数的定义,即函数是两个数集的对应关系,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称为定义域,因变量y的取值范围称为值域,而定义域与值域之间呈对应的关系,记作f:x→y,通常以y=f(x)来表示,符号f表示对应关系.
分析 综上可知,函数关系可以用三种方法来表达,即解析法、列表法和图象法. 上述教学过程带来的启示为:阶梯式提问可增进师生的有效互动与沟通. 在此过程中,学生在逐步深入的问题的引导下,运用数学语言全面且精准地阐述了自己对函数定义的深刻理解. 这不仅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使他们学会了从同类事物中捕捉关键的数形特征,从而提炼出了有力的例证,有效地促进了数学思维能力的深入发展和提升.
启发式提问,引发新的感悟
阶梯式提问促使学生的思维拾级而上、逐层深入,而启发式提问则能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激发其深层次的思考与感悟. 以启发式问题作为教学载体,创新知识的传输方式,可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漏洞与自身认知的不足,从而建构完整的认知体系,并引发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倾向,激起求知欲,为解决难题搭建平台.
案例2 “圆锥曲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的教学.
原题 已知双曲线x2-=1,过点P(1,2)且与该双曲线仅存在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有多少条?求出满足条件的所有直线的方程.
学生初次拿到本题,感觉无从下手. 为了启发学生思维,理清问题的本质,教师通过以下问题,与学生展开了积极而深入的互动.
问题1 从点P的位置来看,能不能快速找出一条满足题设条件的直线?(学生作图略)
设计意图 在学生感到茫然时,诱导学生以点P的位置作为切入点. 学生作图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
生7:点P位于双曲线的渐近线上,横坐标与双曲线的右顶点的横坐标相同,因此直线x=1满足题设条件.
生8:除此之外,过点P且与另一条渐进线平行的直线也符合条件.
师:大家还能发现符合条件的其他直线吗?(学生沉默)
问题2 问题提到双曲线与直线仅存在一个公共点,可采取哪些办法获得这些直线呢?(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 将学生的思维引至联立方程的角度上去,以期获得突破.
生9:可以从联立方程的角度去思考,然后通过方程消元,再用判别式Δ=0获得直线的斜率.
生10:如果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怎么办?
生11:如果不存在,就可以确定只有直线x=1符合条件.
师:不错!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哪位同学来说说具giZOx/4S8M/bAfQpcZByoNkZ7u9kWDnw9fKAAQQD5+Q=体的求解过程?
生12:假设直线的方程是y-2=k(x-1),与双曲线x2-=1进行联立.
生13:不行,这种方法太片面. 在假设直线的方程时,首先要对直线斜率的存在性进行讨论. 若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则直线为x=1;若直线的斜率存在,则可假设直线为y-2=k(x-1).
师:斜率是假设直线方程首要关注的点,现在请大家着手推理.
生14:推导出关于x的二次方程(4-k2)x2-2k(2-k)x-(2-k)2-4=0,但判别式无法使用.
师:为什么呢?
生14:判别式为0用在方程存在重根的情况下,这里的切线方程为x=1(无斜率),而假设的直线有斜率,因此矛盾了.
问题4 从几何直观来看,为什么求不出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如何确定求得的“二次方程”一定就是二次方程呢?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典型的启发式问题,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很快就发现当4-k2=0时,该方程并非二次方程,也就是当4-k2≠0时,判别式才有用.
问题5 怎样才能求出另一条直线?若4-k2=0,一次方程有解,则会怎样?
生10:分别从一次方程无解和有一解的情况进行分析,可知符合本题条件的直线有y=-2x+4与x=1两条.
设计意图 如果贸然让学生求另一条直线,会让学生感到突兀且棘手,而提出“若4-k2=0,一次方程有解”的条件,则更具启发性.
分析 在启发式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不仅亲历了数学推理过程,还有效锤炼了思维. 由此可见,启发式提问是教师分步设计、逐层铺垫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学生在设疑、释疑过程中加以表达,感知并提炼各种数学思想方法,为解题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质疑式提问,激发思维活动
质疑式提问是IOQ/fMLe4RR7ivvyQamhG24y5hKC/gtd0WDBZo5JPOM=一种能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调动起来,及时反思与描述的一种提问方式,即给学生一个启示语,让学生从认知经验出发,快速联想到相关的解题方法. 在教学中,有些学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怕自己说错、说漏. 而质疑式提问,则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感知与觉知能力,引领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反思状态. 因此,质疑式提问是一种帮助学生感知并应用学习经验的提问方式,对发展学生的口述习惯与能力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案例3 “导数的应用”的教学.
问题1 已知函数f(x)=-x3+bx2+cx+bc,如果在x=1处存在极值-,则b,c的值分别为多少?
大部分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认知经验,求得b=-1,c=3或b=1,c=-1. 其原因是学生将“存在极值”和“f′(x)=0成立”等同了,忽略了“函数f′(x)=0为可导函数f(x)在x=x处取极值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缺乏检验[2]. 为此,教师通过质疑式提问,引发学生反思.
问题2 (1)函数f(x)=x3于x=0的导数f′(0)=0,f(0)是否是函数f(x)的极值?
(2)探讨函数f(x)的极值,是为了考查哪种数学关系?
(3)关于函数极值问题的求解,大家已经掌握了相应的方法,那么对于含参数的函数的极值问题,该怎么处理呢?
设计意图 上述问题皆根植于学生的认知之中,学生仅需激活并整合自身的知识体系,便能洞悉涉及零点、极值、含参等问题的解决思路. 此设计旨在为学生的反思明确方向,同时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深入思考与解答,学生可以重构其知识体系与解题策略.
分析 质疑式提问可让学生在质疑反思中通过联想、归纳,完善认知体系. 同时,质疑式提问还能锤炼学生“说数学”的能力,让学生从问题条件中提炼出解题方法. 例如,先突破问题的外围难点,再主攻问题的核心,从而顺利揭露问题的本质.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问环节中,教师要针对易于出错的问题,及时提出相应的质疑性问题,以引发学生反思. 例如,已知函数f(x)=x3+3ax2+bx+a2,当x=-1时,取极值0,求a,b的值. 关于此问,若单纯地从f′(-1)=0出发,解得a=2,b=9或a=1,b=3,显然存在问题. 事实上,f′(-1)=0是函数f(x)=x3+3ax2+bx+a2在x=-1处取极值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因此检验环节不可或缺:当a=1,b=3时,函数f(x)=x3+3x2+3x+1,导函数f′(x)=3x2+6x+3. 当x<-1时,f′(x)>0;当x>-1时,f′(x)>0. 所以f(x)=x3+3x2+3x+1在x=-1处没有极值.
在“说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关注一些性格内向且不爱表达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当然,教师的标准示范在引导学生构建间接经验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为学生规范表达夯实基础.
总之,核心素养导向下“说数学”是一种以生为本、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树立清晰的目标导向,精心构思问题的层次与难度,确保问题既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 这样的设计旨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紧密围绕问题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主动探索解题策略,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各项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钟进均,何重飞,陈亮. “说数学”在高中试卷讲评课上的应用案例探究[J].中学数学月刊,2021(11):16-19.
[2] 韩云桥. 基于问题驱动的“说数学”课堂教学[J]. 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5(Z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