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章建跃老师所提出的“三个理解”教学理念,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 文章以“基本不等式”的教学为例,从“基于整体视域理解数学”“基于思维水平理解学生”“基于知识体系理解教学”三个维度展开研究,并具体谈一谈如何基于这些维度对数学、学生与教学形成客观的理解,以从真正意义上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 三个理解;课堂教学;基本不等式
作者简介:夏华(1984—),中小学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曾荣获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高中数学)一等奖,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
“三个理解”即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该理念由章建跃老师提出. 经过长期实践,笔者发现,该理念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让课堂教学在课改浪潮中砥砺前行的保障. “基本不等式”是高中阶段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聚焦于“三个理解”,为其设计教学方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本质,灵活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整体视域理解数学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不等式内容分为三个模块:①学会描述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建立基本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并考虑它们的简单应用(如线性规划问题)[1];②将导数作为探索不等式性质的工具,同时借助不等式探索函数的性质;③关注不等式的证明过程,能用归纳法求证不等式.
在以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关注学生各项素养的发展情况. 本节课主要涉及数学运算素养、直观想象素养与逻辑推理素养. 数学运算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手段;直观想象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2]. 在探索基本不等式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运算与证明,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与逻辑推理素养;基本不等式具有几何背景,教师可带领学生基于图形的视角揭露基本不等式的本质,以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
通过深入分析基本不等式可以发现,基本不等式通常涉及两个正实数,在运算时揭示了它们不同平均值之间的关系,从而彰显了数学运算的强大力量. 若从不同维度来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背景,还有许多发现.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强化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领悟基本不等式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为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探讨基本不等式时,首先解析“基本”一词,它所指的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以及开方这些基础操作;其次根据不同的背景利用不同的方式证明基本不等式的多样性;最后将基本不等式作为出发点,推导出其他不等式,展现不等式的多样性.
综上分析,在基本不等式的第一课时中,学生所探索的内容相对有限,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运算能力是本章节的核心,然而,单靠一节课的时间难以提高学生的运算水平. 因此,教师应将数学运算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强化运算技能. ②证明基本不等式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而第一课时所能涵盖的基础知识是有限的. 因此,本节课教学应当从宏观角度出发,精心安排单元起始课程,使学生对单元知识结构和所涉及的思想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思维水平理解学生
理解学生首先需了解学情,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基本不等式的定义、性质及证明背景和几何意义是教学重点. 本节课以学生感兴趣的赵爽弦图作为情境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赵爽弦图,抽象出a2+b2≥2ab(a,b∈R),并在替换中建构基本不等式. 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学生思维的现有领域与可能达到的领域之间存在着一个最近发展区.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使用赵爽弦图来证明勾股定理,这代表了他们思维的现有领域. 基于此,提出适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从而加深他们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在探索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探索a2+b2≥2ab时,应用,(a>0,b>0)来替代不等式中的a,b,得到a+b≥2. 这一步骤常常让很多学生感到困惑,然而它却恰恰深刻地体现了基本不等式的本质:两个正数和与积的不等关系. 要真正理解这一本质,并非仅凭本节课就能实现的目标,而应在本节课的基础上,通过多节课的深入学习和积累才能达成. 鉴于此,揭露知识本质是本节课需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等式的代数结构入手,探讨“两个正数之和”的表达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师:在赵爽弦图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探索抽象出了不等式a2+b2≥2ab,(a,b∈R),现在请一位同学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该不等式所传递的信息.
生1: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可确定任意两个实数的平方和必然比它们乘积的两倍要大.
师:确实,这是对原句的直接翻译.
生2:就式子本身来看,式子的左边就是两个正数的和,但右边不知道怎么描述更合理.
师:关于式子的右边,你是怎么想的?
生2:式子的右边需要分别描述a,b的正负两种情况,然而这种描述方式略显烦琐.
师:理解得不错,看来同学们对这个不等式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关于不太好直接描述的部分,咱们先把问题放在一边,后续再回来分析. 现在请大家思考:当a>0,b>0时,可用替换的方式获得不等式a+b≥2,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该不等式呢?
生3:可以描述为“两个正数之和必然不会小于它们各自平方根乘积的两倍”.
生4:是不是应该描述为“算术平方根的乘积”?
师:你们觉得哪种描述更合理?
生5:我认为应该描述为“算术平方根的乘积”. 虽然生3的描述不够严谨,但他的描述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师:非常好!数学无疑是一门追求卓越的学科,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值得赞扬.
接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不等式a+b≥2进行了变形处理,进入探索≤的环节.
证明基本不等式,需要学生自主将不同的知识相互关联起来,这是提升学生学力的好时机. 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从构造函数、向量、几何图形或应用作差法等方面着手分析,通过“由形至数”的视角深入剖析,阐释不等式的几何含义,推动深度学习实质性的发生,进而激发学生提炼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借助赵爽弦图来解释a+b≥2并不难,但将边长设定为,,则让学生感到别扭. 同时,教材所提出的“圆内双垂直结构”,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困惑. 教师若直接将证明过程呈现给学生,必然失去一个上好的探究机会. 因此,在此环节,教师应通过适当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索的状态.
师:大家通过探索,已经能根据赵爽弦图获得a+b≥2这个不等式,此为重要不等式,赵爽弦图就是它的几何背景. 现在,大家一起深入探究这个不等式背后的几何意义,并从几何视角对其进行分析.
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生6:当我看到时,映入脑海的首先是之前所学的“射影定理”,即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射影的比例中项. 根据这个特点,可构造图1来理解.
生7:接着这位同学的思路,可知线段AB=a+b,斜边中线EA=. 至此,就能给不等式≤做如下解释:如图2所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必然不会比斜边中线的长度长.
师:分析得很好,那么等号成立需满足什么条件呢?
生8:当a=b,即点D,E重合时等号成立.
师:结合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大家探索出了基本不等式所具备的几何特征. 综上分析,先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构造出来,再令DA=a,DB=b,由此获得解释. 若将正数a,b作为给定条件,该怎样构造三角形呢?
生9:如图3所示,通过作圆来构造线段AB. 令AB=a+b,在线段AB上取点D,令DA=a,BD=b,以AB为直径作圆O,再作AB的垂线,垂足为D,且与圆O相交于点C,此时所获得的直角三角形ABC就是满足条件的三角形.
师:不错,如此就形成了一个双垂直的结构,可否用圆的元素来揭示基本不等式呢?
关于此问,学生对于用来表示半径毫无异议,但对于刻画感觉比较棘手. 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10:过点D的垂线与圆O有两个交点,设这两个交点分别为C,E,则CE就是圆O的一根弦,可确定CE的一半与CD相等,描述为一个圆内的弦长的一半不会比该圆的半径长. 但我不确定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生11:我认为是合理的,根据垂径定理可证实.
师:你们的思维很活跃,这两位同学合力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表述法,即圆内弦长的一半必然比该圆的半径短. 同学们能否说一说什么情况下它们是相等的呢?
生12:当弦为直径时,它们就相等了.
综上分析,理解学生的核心在于洞察其思维状态,引导他们运用数学的视角和语言来观察并表述数学问题. 通过亲身体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过程,学生能够不断提炼知识的精髓,从而实现对数学的深刻理解.
基于知识体系理解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为“基本不等式”,学生只有深入学习,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掌握“基本”一词. 基于单元整体来设计教学活动,能够助力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知识的核心本质. 作为起始课程,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从推导、证明以及几何理解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这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不能只考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应基于整体视域综合考虑所有课时的教学U0Z6plgCVBBztLpM9kk2aL+uH570A2Bpyol1N4/gjFE=内容. 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逐步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合作交流和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不断巩固和加强他们的认知,激发思维活力,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从章节起始课的角度来看,若要实现教学的系统化和整体化,特别需要重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教学基本不等式时,通过各种变形技巧来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并强调“基本”一词的含义,即基本不等式不仅具有多种变形的可能性,还具备丰富的证明方法. 鼓励学生用几何图形来解释基本不等式,可进一步帮助他们提炼数形结合思想,让他们在“形”与“数”的互换中发展辩证思维,在探索基本不等式的方法上获得一致性的认识.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的发展需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思考和分析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较为典型的例子是证明基本不等式,学生从代数的角度分析为何使用,(a>0,b>0)替代a,b,获得不等式a+b≥2;探索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出发,构建数与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与圆联系起来,从而深刻揭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随着探索的深入,学生不仅对本节课所涉及的知识点有了清晰的理解,还掌握了从宏观视角分析章节学习的方法,领悟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为今后发现、分析、理解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基础上实施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从整体视域发现教学内容的特性,还能在思考与辩论中掌握知识的核心,提炼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培养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义明. 在教学中践行“三个理解”:以《基本不等式(第1课时)》的教学为例[J]. 数学通报,2017,56(12):33-3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