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培育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数学教学应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发展学生数学理解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 研究者借助一道函数题,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学:大数据揭露易错点,设计问题;诊断易错信息,发现理解偏差;发挥主体作用,增强解题理解.
[关键词] 以生为本;数学理解;函数
作者简介:胡潇(1991—),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
随着教育教学手段的革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渗透在课堂的方方面面.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发展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研究方兴未艾. 教师应立足学情、教情与考情,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研究、合作交流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升数学理解能力,为培育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什么是数学理解?从具体的数学问题来说,数学理解就是明确问题条件与结论,清晰地梳理从条件到结论的每一步逻辑和数据关系,并提炼与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在编制试卷时只关注考点的分布情况,却忽略了对错题的整合,从而错失了评估学生纠正错误效果的机会;在讲评课上,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清晰地讲解错题上,却忽视了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满足他们真正的学习需求. 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重现,笔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以一道函数题的教学为例,详细探讨如何基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效地解决错题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教学简录
1. 大数据揭露易错点,设计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崛起,大数据为数学教学带来了福音. 例如,智学网的应用能够迅速展示学生的易错题以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为了了解学生对函数知识的掌握情况,笔者搜集了与函数相关的错题资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设计了一道函数“摸底题”. 这旨在深入洞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后续的复习和点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有效的查漏补缺.
摸底题:已知函数f(x)=xlnx,a∈R.
(1)F(x)=在区间[a,2a]上的最大值是多少?
(2)证明:lnx>-,x∈(0,+∞).
2. 诊断易错信息,发现理解偏差
通过分析学生的解题情况,发现了以下问题:①在解答第(1)问时,部分学生忽略了隐含条件a>0,并且缺乏绘图和利用图形解决问题的习惯. ②将“F(x)=在区间[a,2a]上”转化成“f(x)在区间[a,2a]上”时,增加了分类讨论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不是必需的. ③关于第(2)问,部分学生直接忽略掉了第(1)问的解答结果,将“求证lnx>-,x∈(0,+∞)”的问题转化成了“求证lnx-+>0,x∈(0,+∞)”的问题. 这种解题思路导致许多学生的思维陷入停滞,无法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数学.
3. 发挥主体作用,增强解题理解
一旦明确了学生的薄弱点,那么教学就有了方向.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做如下预设:请两名思路清晰、解题完整的学生到讲台上,分别讲一讲两个小问的解答过程.
“摸底题”第(1)问的探索:
生1:F′(x)=(1+lnx),当0<x<时,F′(x)<0;当x>时,F′(x)>0. 因此,F(x)的单调递减区间为0,,单调递增区间为,+∞.
①当2a≤,即a≤时,F(x)=F(a)=lna.
②当a≥时,F(x)=F(2a)=2ln2a.
③当<a<时,F(x)=max{F(2a),F(a)},F(2a)-F(a)=ln4a2-lna=ln4a. 当<a<时,根据F(2a)>F(a),可得F(x)=F(2a)=2ln2a;当<a≤时,根据F(2a)≤F(a),可得F(x)=F(a)=lna.
综上所述,F(x)=lnaa≤,2ln2aa>.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的解答过程有没有问题?
生2:导函数F′(x)=(1+lnx)的符号与a有关.
师:关于这个问题,谁能给予补充?
生3:隐含条件a>0隐藏在区间[a,2a]中,只要能够挖掘出这个条件,问题便迎刃而解.
师:很好!还存在更简便的解题方法吗?
生4:关于最大值的求法可以进一步优化. 根据生1所得的函数单调性,结合图象可知:F(x)=max{F(2a),F(a)},F(2a)-F(a)=ln4a2-lna=ln4a. 在a>的情况下,F(2a)>F(a),因此F(x)=F(2a)=2ln2a;在0<a≤的情况下,F(2a)≤F(a),因此F(x)=F(a)=lna. 所以,F(x)=lna0<a≤,2ln2aa>.
学生自主展示、点评与优化,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学生的思维充满了张力. 显然,教学成果超出了预期,预设目标与实际生成内容相辅相成,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得到了发展. 此时,笔者顺应学生的思维趋势,提出了类似的训练题,起到巩固知识和提升能力的作用.
训练题1:假设函数f(x)=a2lnx+ax-x2,a>0.
(1)求f(x)的单调区间;
(2)分析所有实数a,让e-1≤f(x)≤e2对x∈[1,e]成立.
“摸底题”第(2)问的探索:
生5:想要证明lnx>-(x∈(0,+∞)),只要证明xlnx>-(x∈(0,+∞))即可. 设f(x)=xlnx,则f′(x)=1+lnx. 当0<x<时,f′(x)<0;当x>时,f′(x)>0. 因此,f(x)的单调递增区间和单调递减区间分别为,+∞和0,. 所以,f(x)≥f=ln= -.令h(x)=-,则h′(x)=. 因此,h(x)的单调递增区间和单调递减区间分别为(0,1)和(1,+∞). 所以,h(x)≤h(1)=-. 综上所述,xlnx>-,即lnx>-.
师:这是一种很不错的解法!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6:f(x)≥f=ln= -,h(x)≤h(1)=-. 不是应该xlnx≥-,即lnx≥-吗?而原题中待证的不等式却没有等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生7:尽管不等式两边的函数均为同一个变量x,但它们取最值时,无法同时取到同一个x值.
对于这个说法,有些学生似懂非懂,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笔者借助图形进行了解释,使得所有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利用图形可以说明一切问题. 笔者趁机融入数形结合思想,并引用华罗庚的名言“形缺数时难入微,数缺形时少直观”,以此再传递数学文化,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领会数形结合思想,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理解能力.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知识,笔者又提供了两道训练题.
训练题2:若函数f(x)=-x2+2ex-1+m,g(x)=+x(x>0),请尝试明确m的取值范围,让函数f(x)的图象位于g(x)的下方.
训练题3:如果函数f(x)=-x+ex-1,g(x)=-x2+2x-2,请证明g(x)的图象必然位于f(x)图象的下方.
4. 教学过程的评价
当学生面临解题挫折时,恰当的评价可力挽狂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策略. 基于笔者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索,他们充分理解了函数图象的“高低”:①f(x)>g(x)?圯函数f(x)的图象恒位于函数g(x)的图象的上方;②函数f(x)与g(x)的定义域是D,函数f(x)的值域是A,而函数g(x)的值域是B,且A∩B=?圯函数f(x)的图象恒位于函数g(x)的图象的上方或下方;③函数y=f(x),y=g(x),x∈D,F(x)=f(x)-g(x),函数f(x)的图象位于函数g(x)的图象的上方?圳函数F(x)>0对?坌x∈D成立.
通过探讨简单的一道题,学生不仅清晰掌握了处理此类题目的方法jxuzLbFYkdeYMp9bzklgRQ==,还深入理解了解决此类题目所必需的数学思想.
几点思考
1. 大数据揭示错误,生成教学问题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崛起已经普及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利用好大数据的功能,不仅能充分分析每个学生的学情,还能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及薄弱点.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捕捉并筛选出学生的典型错误. 通过对这些错误题目的搜集和整合,能够创建出具有明确针对性的例题,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捕捉错误资源,生成教学内容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训练、点评、反思和提炼,给予学生充足的自我剖析与感悟的时间与空间,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例如本节课,笔者借助智学网提供的数据,针对学生在函数知识掌握上存在的错误设计了一系列训练题,旨在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澄清概念、理清思路.
2. 营造教学环境,激活学生思维
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学生通常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并推动课堂活动的生动发展. 正如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将课堂的主导权转移给学生,鼓励他们自主合作并进行展示,这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还能实现共鸣效应.
例如本节课,整个探索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激励他们主动阐述解题步骤,并通过积极的互动,逐步优化解题方法,加深全体学生对解题步骤的理解,确保每位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3. 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解题思路
创新意识是增强人才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培育学生的创新才能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重大使命.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首先应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便他们能够自由地展现自己的创造力. 如果教师仅仅为了追求教学进度,而直接向学生揭示结论,那么学生将错失探索和思考的机会,从而难以真正领悟数学的精髓.
教师在课堂上应多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展示一些优秀的解题策略. 这样做能显著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使他们对解题步骤、解题方法和解题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本节课,笔者邀请两位学生分享他们的解题过程,并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讨论. 这一做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还帮助他们对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4. 教师适当点拨,把握好教学方向
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若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分析、讲解解题过程,容易引发一些问题. 例如:①理解表浅,对错误根源的揭露不够明确;②对于同伴提出的疑问,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③分析、讲解的要点不明确,淡化对通性通法的提炼,一味强调解题技巧.
鉴于此,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引导与点拨. 以本节课为例,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①课前借助大数据搜集错题资源,确定典型问题;②课堂上引导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下从容地分析、讲解解题思路,并在理性回归的基础上提炼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有效沟通,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③课后点拨和带领学生及时反思,给予学生更多的信心与精神动力.
总之,立足“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精选适当的错题资源,通过典型例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在师生、生生互动和交流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的主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