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随着各项森林资源政策的出台与相关措施的落实,森林资源整体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背景下,需要重点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避免林业有害生物的出现,做好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林业有害生物出现的原因以及目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这一基础上提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对策,希望可以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问题;改进对策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和传播日益严重,对我国的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防控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旨在分析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优化的意义
1.1 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维护
首先,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将会有效遏制其扩散,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免遭破坏,有效维护森林生态平衡。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通过优化防控措施,能够减少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的破坏,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健康水平,进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其次,优化有害生物防控手段也将会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生态系统自然修复,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1]。
1.2 经济效益与社会稳定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优化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显著作用。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资源的健康生长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有效的防控措施,可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对林木的破坏,提高林木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林业产值。同时,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林业有害生物的暴发可能导致大规模的林木死亡,引发社会恐慌和不安,影响社会稳定。因此,优化防控措施,提高防治效果,对于保障林业产业稳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1.3 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产业发展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开展,对于我国各地区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推动林业发展具有关键价值。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将会成为未来保障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的防控策略以及技术手段,能够降低林业有害生物对林木资源的破坏,更进一步延长林木的使用寿命,提升资源实际利用效率。除此之外,优化防控措施也将会有助于促进林业产业走向转型升级,推动林业产业向绿色、循环、低碳方向发展,提高林业产业竞争能力[2]。
1.4 国际形象与国际贸易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如今已经开始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关键问题,严格的防控措施将会避免有害生物在这一过程中跨境传播,从而保护全球森林资源。我国作为林业大国,通过优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展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以及责任担当,将会有助于更好地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当中的形象。同时,林业产业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也将会起到重要意义,而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将会成为保障林业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核心措施。通过有效的防控,能够提升我国林业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促进林业产业走向国际贸易。
2 常见林业有害生物
2.1 林业病害
林木病害是林业生产期间较为常见的一种问题,具体来说是指林木在生长期间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导致树木生长受阻、形态异常、死亡的一系列现象。病原微生物种类当中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例如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虫害,可以迅速传播,进而导致大量的松树死亡。细菌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将会导致树皮腐烂,进而削弱树木的抗病能力。病毒病害例如苹果树腐烂病,将会导致树木的叶片黄化、落叶,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树体死亡。此外,非侵染性病害例如营养不良、水分失调等,也会对林木造成严重的损害[3]。
2.2 林木虫害
林木虫害是林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它涉及多种昆虫对林木的侵害。这些昆虫包括食叶害虫、钻蛀害虫、刺吸害虫等。食叶害虫如松毛虫,会大量啃食树叶,严重时会导致树木光合作用受阻,生长缓慢甚至死亡。钻蛀害虫如杨树天牛,会在树干内部钻蛀,导致树木内部结构破坏,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刺吸害虫如苹果蠹蛾,会吸取树液,导致树木生长不良。防治林木虫害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以减少虫害对林木的危害。
2.3 有害植物
有害植物是指在特定环境当中,对其他植物或者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的植物。这些植物一般来说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与竞争力,进而迅速侵占新的生态环境[4]。例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属于一种入侵植物,可以迅速繁殖并且覆盖土壤,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紫茎泽兰也是一种入侵植物,将会适应多种环境,对当地植物多样性构成威胁。薇甘菊原产于南美洲,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繁殖能力,一旦入侵成功,将会快速覆盖地面,汲取土壤当中的水分与养分,导致物种多样性下降。鬼针草原产于热带美洲,1857年在香港被报道,随进口农作物和蔬菜进入中国。瘦果内包含种子,并且具有倒刺毛,通过粘在人、畜身上快速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群落,快速完成入侵和定居,对当地植物产生巨大危害。鬼针草的根系发达,能够吸收大量的水分,导致水资源浪费,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2.4 林木鸟兽害
林木鸟兽害是指鸟类和兽类对林木造成的损害,这些损害包括啃食树皮、剥落树皮、啄食果实、种子等行为。例如,松树和野兔会啃食树木的树皮,导致树木受伤甚至死亡。鸟类例如啄木鸟、山雀等,将会啄食树木的果实与种子,影响树木的进一步繁殖。除此之外,一些兽类例如鼢鼠等将会挖掘树根,破坏树木的根系,导致树木出现倒伏问题。防治林木鸟兽害需要结合生态学原理,采取合理的措施,例如设置防护网、使用驱鸟剂,引入天敌等,保护林木免受鸟兽的侵害。
3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3.1 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期间,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属于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林业监测网络密度不足,监测站点的分布不均匀,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和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监测覆盖面有限。这一问题导致有害生物早期发现和预警能力严重不足,此外,监测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的监测设备与技术,例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不足,导致对有害生物的监测与预测不够准确与及时。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也存在问题,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导致信息传递滞后,影响了防控工作的决策效率。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培训与教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林业有害生物问题[5]。
3.2 防治技术手段单一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技术手段的单一化是一个明显的短板。长期以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过度依赖化学防治,大量使用化学农药,这不仅导致了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化学防治的滥用还可能导致非靶标生物的死亡,破坏生态平衡。与此同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手段的应用不足。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病原微生物来控制有害生物,物理防治则通过物理方法如陷阱、网具等来阻止有害生物的传播。这些方法对环境友好,但因其成本较高或效果较慢,往往被忽视。
3.3 法律法规执行不力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法律法规执行不力,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责任主体和防治措施,但是在执行期间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执法力度不够,一些地区的部门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重视不足,执法部门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法律法规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另一方面,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足,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敢于铤而走险,违法携带、传播有害生物。除此之外,监管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机制,导致一些地区和部门存在监管空洞的问题。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力,这也导致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无法形成有效的法律保障。
3.4 公众意识薄弱
许多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认识不足,缺乏防治意识与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无意中携带或传播有害生物,例如从国外带回的植物种子、木材等,这些行为往往会成为有害生物传播的主要途径。此外,公众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知识与技能了解较为有限,缺乏有效的自我防护措施。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公众宣传教育工作缺乏重视与关注,这导致公众的参与度与责任感严重不足。未来需要加强公众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林业有害生物的认识与防范能力,这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优化策略
4.1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为了有效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需要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其中包括建立覆盖广泛、布局合理的监测网络,确保各个林区,尤其是偏远地区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监测与管控。未来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遥感技术、无人机监测、物联网等,从而提升监测的实时性与准确性。通过技术手段,能够更加及时地获取林业有害生物的动态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除此之外,建立健全的数据共享机制非常重要。各级林业部门必须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达成一体化的监测数据平台,确保监测数据可以及时更新与共享交流的机制。同时,定期对监测人员做好培训,可以提高专业素养与技术水平,进而有效识别和处理林业有害生物。除此之外,还需要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建立预警工作机制,制订出更加详细的应急预案,有效应对突发的有害生物疫情问题,确保发生疫情期间做出迅速响应,减少损失。
4.2 推广多元化防治技术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推广多元化的防治技术是提高防控效果的关键。首先,应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利用天敌、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等自然敌害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这种方法不仅环境友好,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次,物理防治手段也应得到重视,如使用诱捕器、障碍物和屏障等物理方法来防止有害生物的传播。同时,结合生态调控、农业措施和栽培管理等综合性措施,提高林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其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此外,推动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与创新,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发新型的生物农药和生态防治技术。通过多元化的防治手段,形成综合治理的格局,既能提高防治效果,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3 强化技术研发与创新
随着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形势的变化,强化技术研发与创新越发重要。首先,需要加大对新型生物农药的研发投入,研发针对特定有害生物的生物农药,例如利用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制剂等,开发环境友好的防治产品。新型农药不仅对目标有害生物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时也将会减少对一些非靶标生物和环境的负影响。其次,还需要推动智能化防治技术的应用。例如,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与分析,建立起有害生物的预警模型与处理方式,达成精准防治。通过数据驱动与决策工作,也可以在有害生物发生之前,提前采取更加科学的防治措施,降低损失与影响。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打造出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共享资源与技术体系,还可以推动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除此之外,必须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会与培训班,从而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与防治能力,帮助新技术实现快速落地与应用。
4.4 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首先,需要建立统一的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管理平台,积极整合各类监测、预警、防治数据,实现信息的集中管理与共享交流。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能够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与决策的科学性,保障防控措施能够及时落实。其次,还需要利用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积极开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手机应用程序,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与反馈交流。林业从业者与公众需要通过应用程序来获取最新的防治技术、监测信息、预警体系,从而增强防治意识与防治能力。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线上培训与交流平台,积极方便技术人员与公众进行知识分享和经验交流,更好地提高整体防治水平。同时,推动智能化设备与应用,例如智能监测仪器与无人机,能够提升监测和防治工作效率。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可以实现对有害生物动态变化的实时监测,确保防控措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5 结语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研究期间,必须针对现如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中包括监测体系的不完善、防治技术手段的单一、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的不足以及公众意识的薄弱。在未来工作期间,林业部门需要不断加强与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及公众的合作,形成合力,从而共同应对林业有害生物带来的挑战。通过科技创新与管理手段的结合,推动信息化建设,提升防控工作的科学性与效率。
参考文献
[1] 邢倩静.林业植物检疫及有害生物防控策略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8):1-3.
[2] 胡博,尕让高布.两当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防控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23(4):56-58.
[3] 李征.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措施[J].河南农业,2023(23):45-47.
[4] 王蔚芃.北京市大兴区常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3,36(4):11-13.
[5] 赵云.浅谈构建重点生态区位林业有害生物防御长效机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3(6):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