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研究

2024-12-26 00:00:00龚丽娜蔡纯
新农民 2024年34期

摘要: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畜禽巴氏杆菌病的病原菌,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多杀性巴氏杆菌最早是由Pasteur于1878—1879年发现,是畜、禽、野生动物及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共患性病原。

关键词:多杀巴氏杆菌;免疫;预防

1 病原学

多杀性巴氏杆菌大部分都存在于许多家禽或者是野生动物的呼吸道和肠道,是一种革兰阴性小杆菌,卵呈现圆形,不具有运动性,也被人称之为出血性败血症,牛是最易被感染的动物,而传播的途径主要以呼吸道为主。

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生长在温度35~38℃,最适pH为7.2~7.8,会在不同的环境下生长,而培养的细菌可以抑制某些动物的细菌生长,例如马、牛、绵羊、山羊等抑制效果是最强的,而鸡、鸭、猪和水牛的血液很少或没有抑制作用[1]。

本菌在添加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斜射光观察到的菌落形态是研究多杀性巴氏杆菌最有价值的特征之一。从禽巴氏杆菌病例中初次分离到的菌落可能有虹光,也可能因强度不同而呈扇形虹光或蓝光,带有少许甚至不带虹光。

2 分类

根据DNA同源性,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分为3个亚种,分别是多杀亚种、败血亚种和杀禽亚种。

常规的血清学分型是利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荚膜和菌体抗原,采用被动血凝试验检测特异性的荚膜血清群抗原,目前已发现5个血清型,分别为A、B、D、E和F。

多杀性巴氏杆菌其他分群方法包括噬菌体分型和多位点酶电泳(MLEE)。Gadberry和Miller[2]的试验证明:溶血性巴氏杆菌、鸡巴氏杆菌、嗜肺巴氏杆菌以及耶尔森杆菌属的3个种能抵抗噬菌体的裂解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了应用噬菌体分群系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分群是可能的。

在用于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的分群以表型特征为依据的方法中,多位点酶电泳的区分最为清楚,被认为是进行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病学研究的工具之一[3]。

3 生理学特征

一般可以利用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理学特征对其进行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不产气,但能产生氧化酶、触酶、过氧化物酶和特征性的气味。与大多数革兰氏阴性细菌不同的是,它对青霉素敏感。

4 抵抗力

多杀性巴氏杆菌在不产生芽孢的小杆菌中,是对物理和化学作用抵抗力很低的一种。本菌极易在直射阳光、干燥和热的情况下迅速死亡,普通的消毒剂也极易使其灭活。

多杀性巴氏杆菌在阳光下只能存活10 min,在水和土壤中也不超过2周,在4℃或更低温度下,细菌在冻干状态或密封于试管中不发生变异,也不会失去致病力。若将细菌真空保存,则该菌可以存活5年[4]。

Das[4]将棉拭子浸渍感染该菌的鼠血液,细菌活力可维持118 h,但是166 h后则失去感染力(此时棉拭子已完全干燥)。存在于玻璃板上血液中的细菌也能存活24、30 h后才失去活性。Das[4]还报道称将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密封于试管中冷藏,可使其中的细菌存活

221 d。Skidmore[5]发现在温室下,该菌可在玻板上干燥的火鸡血液中存活8 d,但30 d后可能失去活性。

Nobrega和Bueno[6]就温度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活力和致病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17.6℃的常温下,存放于密封试管中的肉汤培养物经2年后仍有致病性,而在2~4℃时1年后便失去活力。Dimov[7]通过对照试验发现:多杀性巴氏杆菌在湿度低于40%的土壤中很快失活;在湿度为50%,温度为20℃的条件下,该菌在pH 5.0的环境中能存活5~6 d。

5 致病性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病毒力比较复杂,并且经常都在发生变化[7],而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根据感染的品种而决定,病菌和宿主之间的改变可以根据菌体荚膜可增强多杀性巴氏杆菌侵袭和繁殖能力[8]。但是根据实验研究中分析可知,很多从畜禽乱病例中分离的病菌大部分都属于低毒力病菌。所以毒力的强度与宿主是分不开关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通常是从呼吸道进入到宿主的体内,而人类的感染大部分都来自畜禽的咬伤,通过皮肤组织侵入[9]。而家禽中火鸡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最易感[10],通过检测分离毒菌可知,同居的感染也是最容易的自然感染方式,除非是宿主抵抗力较强不易感染,否则病毒存在时间长,因此,人们更愿用棉拭子沾浸培养物,涂擦于禽类的鼻腔进行感染。如果需要更强的感染,则常采用非肠道途径注射培养物。

6 宿主

该病是一种广泛的人兽共患病原菌,许多动物对此都有易感性,比如鸡、鸭、鹅、野禽、猪、牛、羊、马等,根据以往的报道来看,禽巴氏杆菌病的宿主非常多,几乎所有的鸟类都易感。而在家禽中最易感染的是火鸡,并且在感染后一般3~5 d内就会死亡,严重者甚至是全部都会死亡,病毒多发生在青年的火鸡群。根据实验可知,通过腭裂涂擦或与病禽接触感染高致病力多杀性巴氏杆菌后,90%~100%的成年火鸡于48 h内死亡。环境应激因子,如气候变化、营养、损伤和兴奋等均可影响该病的发病率和发病过程。

7 毒素

无论强毒还是无毒力的多杀性巴氏杆菌都可产生毒素。内毒素可能构成细菌的毒力,然而细菌必须侵入和繁殖才能在体内产生足够数量的内毒素,参与致病过程。内毒素的血清学特异性与脂多糖有关,游离的内毒素可诱导主动免疫。

8 流行病学

禽巴氏杆菌病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发生,呈散发性或流行型。多数情况下,该病都能造成很高的死亡率,偶尔也可能损失很少。曾有报道称一群5.5月龄的火鸡,在6 d内损失68%,也有人曾报道过该病一夜之间造成1 000余只鹅突然死亡的现象。慢性呼吸性禽巴氏杆菌病时发现该病造成的死亡率虽低,但持续期很长,至少可达4年。巴氏杆菌存在的范围极广,热带地区更严重。

本病毒很难发生大面积的感染情况,基本存在于局部性,所以哪怕感染该病的畜禽死亡率也不会很高,死亡率只占1%~10%,但严重时也存在50%~70%。因为该病是广泛存在的致病性细菌,是大部分养殖场防控的对象。在细菌病毒弱而畜禽抵抗力强时是不易被感染的,只有在畜禽抵抗力弱而病毒性强时才会有感染的风险。畜禽发病的是没有季节性限制的,但如果是饲养环境差,如果冷热交替明显,气候变化大,并且环境潮湿的季节该病发病率较高。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猪肺疫、鸭巴氏杆菌病(摇头瘟)可呈流行性。禽的强毒Fo型也可感染猪、牛等家畜,不过这样引起的巴氏杆菌病多是散发性的。

9 加强饲养管理

需要优化饲养环境,重点需要考虑到畜禽的舒适度。饲养人员要禁止畜禽的混养,防止细菌相互交叉感染。在畜禽应激反应时要增加抗应激和提高免疫力的添加剂。饲养人员需要定期做消毒的清洁工作,并且要严格禁止外来人员的进入。需要做好环境的通风,保持环境的干燥卫生。

10 预防措施

预防禽巴氏杆菌病的最佳方法是接种疫苗。从饲养上来说,加强饲养管理,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减少不同个体带病传染的风险。同时严格遵守兽医部门的卫生制度,按时接种禽巴氏杆菌病疫苗。禽巴氏杆菌病注射氢氧化铝甲醛疫苗,2月龄以上每次每羽肌注射2 mL、8~10 d后再注射1次,免疫期为6个月。

从环境上来说,首先要保证环境的定期消毒,通常使用5%石灰水或1%漂白粉溶液即可。因该菌阳光直射和干燥环境中菌体很快死亡,所以禽舍内要经常更换垫料并保持垫料的清洁干燥,更换出的垫料如果要继续使用以及新进入的垫料必须经阳光暴晒后方可使用。

禽巴氏杆菌病一旦发生会大大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因此养殖户要做好禽巴氏杆菌病的防治工作,加强饲养管理,投喂干净的食物,加强禽舍的保温等。

参考文献

[1] Ryu E.Studies on Pasteurella multocida.VI.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ibitory action of blood and susceptibility of

mGxTJLX9u+naym6IwqiY+w==animals to Past[J].Multucida.Jpn J Vet Sci,1961(23):357-361.

[2] Gadberry J L,Miller N G.Use of bacteriophages as an adjunct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asteurella multocida[J].Am J Vet Res,1977(38):129-130.

[3] Blackall P J,Fegan N,Chew G T I,et al.Astudy of the use

of multilocus enzyme electrophoresis as a typing tool in fowl cholera outbreaks[J].Avian Pathol,1999(28):195-198.

[4] Das M S.Studies on Pasteurella septica(Pasteurella

multocida).Observations on some bi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J].J Comp Pathol Ther,1958(68):288-294.

[5] Skidmore L V.The transmission of fowl cholera to turkeys

by the common honse fly(Musca domestics Linn)with

brief motes on the vbiability of fowl cholera microorganisms

[J].Cornell Vet,1932(22):281-285.

[6] Nobrega R,Bueno R C.The influence of the temperature

on the biability and virulence of Pasteurella avicida[J].Boll Soc Paulista Med Vet,1950(8):189-194.

[7] Dimov I.Survival of avian Pasteurella multocida in soils at

different acidity,humidity and temperature[J].Nauchni Tr

Vissh Vet Med Inst Sofia,1964(12):339-345.

[8] Manninger R.Concerning a mutation of the fowl cholera

bacillus[J].Zentralbal Bakteriol Abt I Orig,1919(83):520-528.

[9] Heddleston K L,Watko L P,Rebers P A.Dissociation of a fowl cholera strain of Paseurella multocida[J].Avian Dis,1964(8):649-657.

[10] Heddleston K L.Studies on pasteurellosis.V.Two immunogenic

types of Pasteurella multocida associated with fowl cholera

[J].Avian Dis,1962(6):31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