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

2024-12-26 00:00:00王琰钦王树文
新农民 2024年34期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通过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引入智慧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推行耕地轮作制度来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有助于提高灌溉水和肥料利用率,减少水肥资源浪费,实现农田水资源和肥料的合理利用。引入智慧农业生产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推行耕地轮作制度有助于维持土壤肥力和结构稳定,减少土地退化和耕地资源浪费。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和制度,可以有效保护耕地资源,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将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耕地保护;质量提升;实施策略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成为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引入智慧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推行耕地轮作制度被认为是有效的途径,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同时有助于保持土壤肥力和结构稳定。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可以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智慧农业生产技术的引入则能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而耕地轮作制度的实施可以减少土地退化现象。本文旨在探讨这些措施的应用,为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耕地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耕地问题日益凸显。不仅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更威胁地区经济建设,结合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耕地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耕地数量减少

我国的耕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映射出了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这一趋势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减少,从而减少了对耕地的需求。同时城市扩张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开发,这使得原本用于耕种的土地被大量占用。第二,工业用地的快速扩张也是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工厂和企业需要土地来建设厂房和仓库,这使得一部分优质的耕地被转为了工业用途。第三,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加剧了耕地减少的趋势。一些地区为了提高农业产值,开始转向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如水果、蔬菜等,而放弃了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这种“非粮化”现象不仅导致了粮食产量的下降,也加剧了耕地的流失。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了严重挑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一旦耕地大量流失,将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粮食供应和食品安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耕地资源,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1.2 耕地质量退化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诸多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过度的开发利用,我国耕地质量正逐渐走向下坡路。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多重复杂的原因。一方面,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成为耕地质量下降的“罪魁祸首”。污染物的排放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行为,使得许多耕地的土壤肥力受到严重损害,进而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品质降低。这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另一方面,空间调整频繁和细碎化问题也加剧了耕地质量的退化。在一些地区,由于土地规划和政策调整的需要,耕地被频繁分割成小块,难以实现规模经营和机械化作业。这不仅增加了耕作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也进一步削弱了耕地的自我恢复能力。此外,耕地后备资源的匮乏也是导致耕地质量退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变得日益紧张。新开垦的土地区域条件往往一般甚至较差,难以形成稳定的生产力。这不仅加剧了耕地的供需矛盾,也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挑战[2]。

1.3 环境风险不断加大

全球气候变化给耕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升高,温度升高、降水模式的剧烈变化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干旱、飓风等频率和强度的增加,都对耕地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气候变化不仅可能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土壤盐碱化、土地沙漠化等土地退化现象,还可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进一步威胁到粮食安全。除了气候变化,耕地还面临着环境污染的严重威胁。一些地区由于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大量有害物质被排放到环境中,对耕地的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这不仅破坏了耕地的生态环境,还可能导致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超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与此同时,耕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也在逐渐退化。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等人类活动破坏了耕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稳定性下降。这不仅削弱了耕地的自我调节能力,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退化、水源污染等[3]。

在耕地利用效率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一些地区的耕地出现了闲置或低效利用的现象。这些土地长期荒废,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一些地区的耕地利用效率不高,种植结构单一、品种老化等问题突出。这不仅难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还可能影响农民的收益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因此,面对耕地面临的环境风险和利用效率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加强耕地保护、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4 耕地监测与保护难度加大

首先,传统的耕地监测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但其固有的局限性已经逐渐凸显出来。这些方法往往周期长,无法迅速捕捉到耕地的变化情况,时效性较差。同时,其监测精度也无法满足现代管理的需求,容易出现误差;其次,传统的监测方式成本高昂,对于长期、大面积的监测来说,负担沉重。这些不足都使得传统方法难以满足当今耕地监测的及时、准确、动态的需求;最后,耕地保护措施的落实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在农村基层,由于一些干部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重“建设”、轻“保护”的心理。过于关注短期的经济效益和政绩,而忽视了耕地的长远保护。这种心态导致其对耕地保护工作不够重视和支持,使得保护措施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2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发展路径

2.1 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

通过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和管理措施,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根据作物的需水量、需肥和土壤的含水量,实时调整灌溉量,避免过度灌溉造成的水资源浪费[1]。采用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确保水资源被充分利用,避免水分和肥料的过度流失,提高水分利用率。此外,采用高效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水分流失,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

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首先需要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教育。许多农民长期习惯于传统的灌溉方式,对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认知有限,甚至存在误解。因此,政府和相关机构应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农村,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普及和培训活动。通过现场演示、操作指导等方式,让农民直观了解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优点和操作方法,激发他们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政策扶持也是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补贴购置水肥一体化设备的费用、减免相关税费等,降低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成本。

2.2 引入智慧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依赖于人力和畜力,生产效率低下,且容易受到天气、病虫害等自然因素的制约[2]。而智慧农业生产技术,通过应用先进的传感器和大数据分析,能够实现对农田环境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同时,智慧农业生产技术还可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农业生产作业,减少人力投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要充分利用智慧农业生产技术中的精准农业技术,通过高精度的农田信息监测和数据分析,实现对耕地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具体而言,可以借助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耕地进行实时监测,获取土壤养分、水分含量、病虫害情况等关键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深入分析,可以制定更加科学的耕作计划,合理安排播种、施肥、灌溉等农业生产活动。这不仅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还能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还可以通过引入智能农机装备,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5]。

除了精准农业和智能农机装备外,生物技术也是智慧农业生产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应用生物技术,政府可以培育出抗逆性更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作物品种。如,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政府精准地修改作物基因,提高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的应用则可以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残留,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2.3 推行耕地轮作制度,保持土壤肥力和结构稳定

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及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3]。长期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会导致土壤中某些特定养分的过度消耗,造成土壤养分失衡。而轮作制度通过在不同季节或年份种植不同的作物,使得每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不同,从而避免了养分的过度消耗。

要深入了解当地土壤和气候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轮作计划。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养分含量、水分状况以及气候条件都存在差异,因此,轮作制度的推行必须因地制宜。通过对当地土壤和气候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政府可以确定适合当地种植的作物种类和轮作顺序。如,在土壤贫瘠的地区,可以优先种植绿肥作物,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气候干旱的地区,可以选择耐旱作物进行轮作,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

此外,要注重土壤改良和培肥措施的实施,提升耕地质量。在轮作过程中,政府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土壤改良和培肥措施,以进一步提升土壤质量。如,在轮作中引入绿肥作物,通过其生长过程中的固氮、解磷等作用,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利用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方式,补充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当前轮作周期的土壤肥力,还能为可持续农业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2.4 政策扶持,扩大覆盖范围

2.4.1 制定土地保护及土地利用的政策

为了更有效地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拥有的土地资源,国家必须出台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土地保护及土地利用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宗旨在于确保土地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同时提升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意愿以及对农田保护的重视程度。例如可以通过明确土地流转的相关规范,确立土地流转的具体流程和标准,以此激励广大农民将那些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流转给需要的农业企业或种植大户,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此外,还需强化土地的监管力度,对违法占用土地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打击,以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2.4.2 提升农田改造和土地整理的力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田的质量和效益,国家需要加大对农田改造和土地整理的投入。这包括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土壤肥力的提升、水肥一体化设施的配套以及农田布局的优化等。通过实施农田改造和土地整理,可以有效提升农田的产出率和经济效益,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入来源。另外,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可以将分散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以此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2.4.3 强化农田保险制度的建设

农业生产面临着多种风险,例如自然灾害、病虫害等,这些风险可能导致农民遭受经济损失。为了减轻这些风险对农民的影响,国家需要加强对农田保险制度的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农田保险制度,可以为农民提供农业风险保障,降低他们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耕地损失。同时,政府可以对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以此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提高农民的参保率。

3 结论

综合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引入智慧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推行耕地轮作制度是有效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分析,政府可以得出结论: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有助于合理利用肥水资源,节水节肥。智慧农业生产技术的引入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耕地轮作制度的实施有助于保持土壤肥力和结构稳定。因此,推广这些措施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未来,政府应继续加强科研力量,提升技术水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这些措施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为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聂磊.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措施及其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23,29(15):103-109.

[2] 史苹香.清水县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1,12(26):109-111.

[3] 闵文亮.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在锦屏县的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2021(8):54.

[4] 陈世红,赵才瑞.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推广的应用研究——以镇平县为例[J].农业科技通讯,2019(9):213-214+218.

[5] 谭克均,黄国斌,夏忠敏,等.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推广应用成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5):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