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简单说明了河长制工作的展开背景,并对相应工作的价值性进行了强调;同时,结合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连城镇的工作经验,分析了区域性河长制工作的现状与现存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区域性河长制工作的优化展开策略,包括适当加大巡查力度并拓宽参与渠道、基于多方责任压实形成监督合力、持续完善相关设施设备的建设、依托宣传引导的强化形成良好氛围、多举措强化开展河湖保护治理工作,以此着重探讨了强化落实区域性河长制工作要点,以此为其他地区河长制工作的优化推行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连城镇;河长制工作;河道巡查;河湖保护治理
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严压实河长制责任,各地区应当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提升管护水平,推动河长制工作落实落细。同时,为了更好实现河长制目标,可以采取多项措施稳步推进此项工作,基于区域性河长制工作的现实展开情况与存在的问题,落实对工作方案与策略的优化更新,以此推动区域性河长制工作的升级。
1 河长制工作的展开背景与价值性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基于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定位的考量,河长制工作逐步得到重点推行,依托多举措实现对河湖的常态化管理,提升河湖生态安全网的牢固程度。对于河长制工作而言,其开展效果与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之间有着极为明显的相关性,同时也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基于这样的情况,全方位、多举措治理河湖生态,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势在必行。
依托河长制工作的高质量展开,能够实现从筑牢水安全保障、优配水资源供给、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水生态修复、增强水管理效能、注重水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持续推进幸福河湖建设;逐步消除居民“身边的污染”,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水景观,获取到更为理想的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总体而言,河长制工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当前的实践中,各级河长必须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做好河长制各项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河湖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2 区域性河长制工作的现状与现存问题分析
2.1 区域性河长制工作的现状
现阶段,河长制工作已然在多地推行,并获取到了一定成果。以固镇县连城镇为例,该镇从定期整治和宣传教育两方面出发,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将河长制工作与基层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确保河长制工作落实。通过微信群转发、政府网宣传等线上方式与村居广播、发放宣传单、开展宣传活动等线下方式结合,形成合力,逐步营造从群众知情到群众理解最终全民参与的河湖保护氛围。
诚然,固镇县连城镇的河长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河湖治理措施与管护方面该镇还有所不足,2023年以来县级交办河湖问题4起,河湖问题依旧难以根治,河长制工作仍需常抓不懈。
2.2 区域性河长制工作的现存问题
结合河长制工作现实情况,以固镇县连城镇为例,针对区域性河长制工作的现存问题进行总结与探讨,即有:
第一,河湖问题发现不及时。目前河长制工作开展仍然主要靠镇、村级河长通过日常巡河的方式发现河湖问题,然后统一上报汇总,由镇河长制办公室牵头整改,但是由于辖区内河流较多,且多在村庄生活区内,河湖问题有时难以发现,在利用无人机、电子监控等方式进行河湖保护方面应用较为匮乏,仅仅依靠人工巡河,无法做到及时发现,河湖保护依旧困难重重。以固镇县连城镇为例,据统计,该镇辖区内有12条河流,总长度约73 km,河流流域宽,分布范围广,但是巡查人员少,无辅助装备,问题发现有困难。第二,河湖保护机制不够健全。该镇对于跨界河湖违法违规问题有时无法辨别是否在辖区内,无处理机制及相关措施。以固镇县连城镇为例,该镇共有浍河、怀洪新河、澥浍引河在内的3条辖区跨界河流,例如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河道中间存在围网、丝网等,进行清除整治时,违法人员称不在该镇辖区内,该镇无执法权,执法人员有时也无法有效辨别是否在辖区内,当通知毗邻乡镇进行处理时,违法人员已收回围网、丝网,难以有效根治,河湖问题存在“游击战”现象。第三,河湖保护缺少必要的支持。利用电子监控进行河湖监管缺少必要的资金或政策支持,一条河流可能需要安装几百甚至几千个设备才能实现全覆盖监控,电子监控设施只能安装在岸边,对于河流中间缺少安装电子监控的必要条件,且部分河流在偏远地区,维护起来较为困难,成本较高。以固镇县连城镇为例,该镇现有河流12条,总长度约73 km,按照推算,以目前的设备所具有的功能,大概需要安装设备400余个。
3 区域性河长制工作的优化展开策略与要点探讨
3.1 适当加大巡查力度并拓宽参与渠道
在村级河长每周巡河1次,镇级河长每月巡河1次的基础上,要求各级河长加密巡河,对于问题反复出现的河流,不定期进行巡查,对于难以到达的河流区域利用无人机巡视,问题只有早发现才能早处理;拓宽河道管护参与渠道,将参与管护情况纳入季度考核当中,提高积极性,鼓励村两委和乐于参加日常管护的志愿者、水域周边居民参与河道巡查中,及时发现问题。在定期巡河作业中,需要重点查看河长公示牌是否损坏、河道是否整洁、是否有乱扔垃圾等现象,对发现突出问题及时进行清理整治,全面提升河道管理保护质量,形成河道“巡、护、管、治”常态化治理。
参与区域性河长制工作的相关人员,应当切实承担起“巡查员”的角色,结合巡查工作力度的适当加大,实现对区域内破坏水生态违法行为的及时、有效遏制。实践中,应当纵深推进河流水库“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常态化规范化,建立“交办、督办、会办、查办”工作机制,形成闭环管理[1]。对于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由镇级河长牵头抓总,相关成员单位和属地村(社区)组成联合工作组,逐户调查摸底解决落实;村级河长发挥近邻亲情优势,做好村民思想工作,用行动和真心化解群众顾虑,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获得群众理解支持。在此基础上,基于当前的信息化背景,在实际河道巡检工作期间,还需要镇村河长强化河长履职,加大对责任河道的巡查力度,使用区域河长通相关APP开展巡河活动并提交巡河报告,并确保发现的问题能够全部通知管护单位整改到位。
3.2 基于多方责任压实形成监督合力
压实主管单位、属地单位、协同单位等各方责任,由主管单位牵头,属地单位负责,协同单位配合,建立跨界河湖协同联动机制,对跨行政区域的河湖进行上报,由主管单位统一协调,着力解决河湖治理跨界河湖割裂等问题,构建“联合执法、统一行动”工作机制,推进跨界河湖左右岸治理,形成共商、共治的治水格局。同时,在当前的工作实践中,区域河长办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夯实责任,严格落实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强化源头治理和控源截污,深化落实水污染防治工作。针对影响省、市考断面水质达标的突出问题,确保断面水质常年稳定达标。全面推进区域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结合区域现实情况,印发河长制工作领导通知,健全完善“河长办+部门”协作联动机制,探索“河长” “林长”一体化,深化联防联控,强化跨界河流共商、共享、共治、共管举措,形成“镇级主管、部门协作、各级联动”的管水机制。
必须着重进一步落实各级河长工作责任,切实担负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做好“五要”,推动河长制工作落地落实。实践中,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项要点内容:第一,履行工作职责。各级河长要坚决履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报问题”三项职责抓实河长制工作。第二,紧盯核心关键。聚焦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要节点,坚持全覆盖、无死角开展巡河巡查工作,第一时间解决存在问题。第三,强化定期巡查。严格履行“一季一次、一月一次、一周一次”巡河要求,镇、村两级河长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巡河,切实加大巡河力度和频次,强化河流管护力度。第四,坚持综合治理。把河道岸线管理同城市精细化管理相结合,持续排查整治河湖“四乱”问题,坚决杜绝污水直排、岸线建筑生活垃圾偷排等现象,统筹推进、综合治理,推进河长制工作向纵深发力。第五,压实工作责任。层层压实各级河长、分管领导、村(居)、巡河员、群众责任,确保压实巡河“责任链”,以“河长制”推进“河长治”[2]。
3.3 持续完善相关设施设备的建设
结合河道长、流域宽的特点,在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的契机下,推广安装电子监控设施,探索可以安装在河道中间,作用多且辐射面积更广的智能设备,通过一种设备达到防溺水、河湖管护、汛期堤防监控等多种用处。
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强化落实开展对相关设施设备的养护工作,确保其所具有的性能与价值可以在区域性河长制工作中始终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实践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加强两岸河道巡查,对杂草过多等地进行清除养护;应当加强巡查的积极性,多关注季节和气温的变化;针对其他设施也要加强巡查,做好日常养护工作。与此同时,应当进一步加快推进水网规划建设,全力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创建国家水网先导区;突出抓好不同灌区的水资源配置等重点工程建设,坚持把水网建设与航运、文化、旅游、产业等有机融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区域发展的
“瓶颈”。
3.4 依托宣传引导的强化形成良好氛围
为获取到更为理想的河长制工作效果,在当前的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河长制社会化参与制度,教育引导群众自觉、自愿参与河道保护和爱水护水活动。利用广播、微信等方式进行宣传,强化村民爱河护河意识,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在区域性河长制工作期间,应当不定期开展河湖保护科普讲座,引导群众自发参与河道保护中,对于积极参与日常管护的群众发放荣誉证书或其他奖励,营造全民参与的和谐氛围。在当前的实践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切实发挥其“宣传员”的角色职责,定期在区域内推行水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传播活动。期间,可以将河流管护工作向小微水体延伸,设置河道保洁公益岗位,发展河鱼保护志愿者协会、镇、村两级干部、村(社区)义务巡河员,建立多元化的河湖巡查管护体系,防止河库“四乱”问题反弹。积极组织辖区中小学师生开展“爱护河湖,师生在行动”志愿活动,利用镇春节文艺晚会播放河长制宣传片,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河流治理中来。打造“联动管理﹢公众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新模式,形成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3.5 多举措强化开展河湖保护治理工作
第一,应当坚持贯彻落实“以水塑镇、以水兴镇”理念,明确方向、聚焦重点,以更实举措做好治水兴水文章,全力推动区域河湖保护治理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健康美丽幸福河湖。在此基础上,还要持续将防汛工作同河长制工作共同开展,要求镇村河长切实履行河长职责同时,加强汛期巡查,增加巡查频率,排查隐患,有效提高应对安全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第二,应当持续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狠抓养殖污染治理,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狠抓生活污染治理,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狠抓工业污染治理,推动企业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狠抓黑臭水体治理,防止水体返污。第三,应当持续强化重点领域排查整治,纵深推进河湖水库“清四乱”,确保问题整改到位、不反弹;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最大程度减少对河道行洪安全的不利影响;强化河道采砂管理,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全力抓好防汛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立足防大汛、救大灾,加强水库河湖、地质隐患点巡查巡视,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落细落实各项应急救援准备,抢险、预警要到位,确保全市安全度汛,坚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常态化开展河湖“四乱”清理整治,持续推进全市河湖水域环境安全攻坚行动,着力推进新阶段河湖长制高质量发展。第四,应当坚持河道综合治理工作的定期展开,将河道治理与环境卫生整治相结合、日常巡查与长效机制相结合,落实好河道日常养护工作;针对难点痛点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沟通协作,加大整治力度、加快整改速度、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将河道治理抓出实效。第五,应当坚持用好水资源推动绿色发展,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拓展水资源综合利用深度和厚度,把水系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文明价值叠加放大,围绕水资源谋划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4 结语
综上所述,河长制工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当前的实践中,各级河长必须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做好河长制各项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河湖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宽,王巨峰,汪馥宇,等.数字化改革提升河长制工作效能的实践与启示[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24,36(3):1-3.
[2] 杜海娇,邓群钊.河长制治理:政策工具、水利工程与系统治理效果[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4,34(2):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