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阳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机制探究

2024-12-26 00:00:00阳璟
新农民 2024年34期

摘要:旌阳区以“全域规划、全域服务、全域推进”为路径,分析区内不同类型乡村建设典型案例,探究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机制,在科学规划、以点带面、健全机制、项目推进等方面进行实践,破解乡村建设土地资源保障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等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形成经验做法,加快和美乡村建设进程,奋力书写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旌阳篇章。

关键词: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抓好以乡村产业振兴为重点的农业现代化、以乡村建设为重点的农村现代化和以提高农村治理水平为重点的乡村治理现代化。乡村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期实现我们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1 旌阳区基本情况

旌阳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东北部边缘、龙泉山西麓,有绵远河、凯江、石亭江等从境内穿过,分为平原和丘陵2种地貌,面积648 km2,下辖69个建制村,常住人口82.8万人,城镇化率73.5%;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推动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实施农村路、水、电、气、通信“五网”建设,实施“四大革命”,推动农村环境提档升级,已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建制村通客车率、农村公路列养率、农村电力客户通电率、乡镇农村宽带通达率、全区村级天然气管网覆盖率、农村收转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以上;通过优化布局,改扩建农村学校,改善教学环境,积极推动乡村医疗片区联盟协作机制,实行卫生系统“区管院用”管理机制改革,初步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医疗服务体系城乡全覆盖。

2 示范案例

孝感街道红伏村地处德阳市西北郊区,离市区仅1 km,地理位置优越,全村辖区面积5.2 km2,总人口4 011人,耕地面积301.93 hm2。红伏村是省级“四好”村、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省改革创新名村、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省“六无”平安村、省水利风景区、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并上榜中国乡创地图。村内“红光印象”园区被命名为省级农业主题公园。近年来,该村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以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品牌为依托,在保留“学大寨、赶红光”的特色历史烙印和完整的乡村自然生态基础上,形成了“四位一体、五产融合、三园共建”的“红光共振模式”,成为旌阳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新中镇桂花村距德阳市区12.5 km,离新中镇6.5 km,辖区面积10.46 km2,下辖10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2 568人。东邻新中镇尖山村,南接和新镇英雄岭,西邻东湖街道高槐村,北连双东镇东美村,拥有“旌秀桂花·农创智谷”智慧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是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该村依托高槐成型的文创小镇IP,充分发挥生态本底优越、发展空间充足的优势,将二者在乡村空间上无缝对接、在文创农创上叠加共振,强化“一盘棋”、唱好“双创戏”,推动丘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两村分别处于旌阳的平坝地区和丘陵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布局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五网建设”方面,到村道路不断优化,桂花村境内“龙高路”被评为四川省最美农村路;农村供水管网普及率较高,红伏村已全覆盖自来水,桂花村使用集中供水;农村电网保障能力和乡村通信网建设能力不断提升,桂花村境内拥有5G智慧农业示范区,为数字乡村的建设提供保障;两村均已实现天然气管网全覆盖。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通过实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两村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环境得到质的提升;在教育、养老、医疗、文化、事务等公共服务方面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3 主要做法

3.1 科学编制规划,先规划再建设

红伏村、桂花村的典型案例反映出,乡村建设是以规划为引领的统筹资源要素,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两村坚持高标准规划与乡村建设相结合,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相结合,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蓝图徐徐铺展。两村对乡村建设的每1个项目、每1个工程,都进行了科学规划,防止主观臆断;通过设置中心镇3个、副中心镇2个、中心村19个,形成了以1个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引领,3个乡镇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为支撑,14个村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为抓手的“1+3+14”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了区域内乡镇级片区规划全覆盖。

3.2 实行典型引路,先示范再推广

2021年以来,在旌阳区委区政府的统筹规划下,按照“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的发展思路,结合“点上典范、线上示范、面上规范”的推进机制,镇村不断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围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主题,集中打造了红光印象、旌秀桂花等示范点位。孝感街道红伏村入选四川改革创新名村,新中镇桂花村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

3.3 创建机制体系,制定标准行规范

旌阳区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主攻方向,着力“社融、业兴、村美、文盛、民悦”五大建设目标,制定“一指南、三导则”(指:《旌阳区全域美好乡村建设指南》《旌阳区全域美好乡村环境整治导则》《旌阳区全域美好乡村服务设施导则》《旌阳区全域美好乡村建筑风貌导则》),建立起大到规划设计、小到房前屋后的“旌阳标准”指导村庄整治、建设及管理工作。

3.4 统筹项目清单,重整合抓重点

以全域规划体系为引领,按照“点、线、面”推进思路,进一步明确项目投入方向。红光印象作为在绵远河以西平坝区域的村代表、桂花村作为绵远河以东丘陵区域村代表,区级整合涉农资金作为重点村投入打造;制定了《旌阳区涉农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旌阳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管理办法》,形成了乡村振兴项目库,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做到应统尽统、集中投入,高质量完成了龙高路、旌秀桂花、红光印象等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取得显著成效。

4 存在的问题

4.1 乡村建设、乡村发展用地需求较大

目前全区各村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在乡村建设方面,产业项目配套设施、文旅发展场地场馆等大多项目建设都需要使用建设用地。为了粮食安全,保护耕地红线,旌阳区农村地区建设用地指标已面临瓶颈,导致很多乡村振兴项目无法落地。如红伏村位于城乡融合区域,建设项目多,用地需求大,红光印象园区主要利用村级原有旧房进

行建设。

4.2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

受基础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丘陵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低于平坝地区,如红伏村的乡村建设优于桂花村,桂花村水利设施基础条件差;受资金投入和发展先后影响,已打造点位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高于后发展地区,如旌秀桂花智慧农业产业园范围内乡村建设优于桂花村其他区域。总体看来,旌阳区农村基础设施仍显薄弱,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还有一定差距,距离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还存在较大差距。

4.3 乡村基础设施管护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

乡村基础设施管护费用高,给村集体经济带来不少压力,再加上建成后缺乏相应的管护技术,不能很好地发挥出乡村建设项目应有的预期效果或没有建立起来长效的机制。如红光印象产业园区、旌秀桂花智慧农业产业园缺乏系统的管护机制和维护

经费。

5 对策及建议

5.1 强化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党委和政府要把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加大县域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域经济的凝聚力,提高城区到乡村的辐射力度,大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带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专班运行,全局谋划,统筹县域内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确工作思路,制定总体方案,压实部门分工和各级责任,凝聚力量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着力构建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机制体系,落实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保障政策,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支持乡村发展;建立产业、资金、土地等投入政策,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倾斜。

5.2 加大规划约束,科学布局乡村公共基础设施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永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旌阳区要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落实3条控制线,即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线;摸清现状底数,建立农村道路、水、电、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数据库,形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一张图”;因地制宜,坚持城乡建设“一盘棋”,实施“多规合一”,结合全域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镇村片区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将村庄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镇村体系等涉及乡村建设和公共服务布局的内容、项目合为一个蓝本,统筹编制全县域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规划;通过科学规划,整合引导全区资源、资产、资金向中心镇、中心村等优势地区集聚,合理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优化布局乡村生活空间,因地制宜界定乡村建设规划范围,确定建设目标、分期项目、建设内容、建设清单等规划内容,为全力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

基础。

5.3 统筹涉农资金,保障建设项目多元投入机制

由于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特殊性,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以政府财政资金、基础设施专项债等资金为主,企事业单位建设资金为辅,预留财政预算有效保障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内容。统筹各级投入的涉农财政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主要投入乡村振兴、扶贫、民生等相关领域,统筹安排、集中投入,连片整体推进。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借助农村农民农业的优势条件和农村地区劳动力、土地资源等,吸引社会资本下乡,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网络,实现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2]。动员乡贤通过认领项目、捐资捐物、个人投资等方式,开展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支持乡村建设。

5.4 发挥农民主体,建立健全公共设施管护机制

基础设施如道路、电力、水利等设施以管护为主,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管理公司服务的政府+市场化运作形式形成专人管护机制,确保基础设施建成后“谁来管”问题。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卫生室、养老综合服务体系等建成后以运营为主,通过人才引进、区—镇—村各级公共服务体系化建设,破解“重建轻管”困局;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规划、到建设、到维护、到管理、到经营,都要统筹安排,自始至终都要建立农民参与机制。通过建立一定的农民参与机制,切实让农民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体,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主人翁精神。不断探索新型运行管理机制,让农民参与管理乡村,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相信农民,依靠农民,管护机构由农民组建、管护人员由农民组成、管护制度由农民制定,充分体现村民自治,加强村庄社会治理,真正让农民成为长效管护的主体,自觉当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践行者和建设成果的维护者。

5.5 抓好试点示范,强化乡村建设项目推进机制

以全域规划体系为引领,按照“点、线、面”推进思路,健全推进机制。通过开展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县域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作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探索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以“全域规划、全域推进、全域服务”的旌阳实践为工作基础,在乡村建设规划布局、体系建设、建设标准、健全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全力打造“一张规划蓝图、一个建设标准、一套制度体系、一批试点示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建立相关体制机制,形成典型经验做法。从浙江推行“千万工程”来看,其成功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旌阳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要完善好统筹规划和布局,遵循乡村特色,树牢底线思维,防止大拆大建,既要“塑形”更要“塑魂”,要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共建共享多方共赢的良好模式,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6 结语

通过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充分发挥县域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作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探索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以“全域规划、全域推进、全域服务”的旌阳实践为工作基础,在乡村建设规划布局、体系建设、建设标准、健全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建立相关体制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到2025年,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村“五网”建设相关指标、基础设施覆盖指标逐年跃升,公共服务布局不断优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实现均等化。到2035年,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低于同类地区水平,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参考文献

[1] 佚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7):14-21.

[2] 牛新星,王维平.论乡村振兴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良性互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2):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