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农林专业美育课程教学现状及创新对策探析

2024-12-26 00:00:00罗擘艳康艺张宸源包文婷吴刚
新农民 2024年34期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林业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高职农林专业人才作为推动农林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然而当前高职农林专业人才培养面临诸多的困境和问题。美育是当代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环,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一同构成我国教育的基本形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农林专业美育课程开设现状,对美育课程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性建议,以期为构建高质量的高职农林专业美育课程体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高职;美育;农林专业;教学现状;创新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和涉农职业教育利好政策的陆续推出[1],农林高职教育迎来重大战略机遇。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农林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是乡村振兴的人才保障,然而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学生服务“三农”意愿不足、“一懂两爱”意识不强等问题[2],亟待高职院校开展农林专业教学改革。为此,各院校在文化育人方面积极进行改革探索,如课程思政[3]、五育并举[4]等实施,推动大学457c566610b359d7482a05ab7926539ed92ec01a7dc1faff9c8090e3006ea052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美育,又称之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5],旨在培养学生们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6],既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洗涤心灵,又能够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7],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体系的核心之一,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相较于德智体劳四育,美育方面的改革工作比较欠缺[8],美育教育仍处于边缘化地位[9],这一现象在涉农高职院校中尤为突出[10]。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农林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设有林业技术、林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生物技术、森林和草原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园林技术、风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技术、园艺技术、茶艺与茶文化、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水产养殖技术、宠物养护与驯导、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农林牧渔相关专业,自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来,学校高度重视美育课程建设,全面开设了美育课程。基于此背景,本课题组对学校农林专业美育课程教学开展现状进行剖析,并对今后美育教学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希望能够对农林专业美育课程教授的改革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为农林专业美育课程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1 学校美育课程开设概况

1.1 教师团队

教师团队是美育教学实施的基础,教师的专业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学校设有美育教研室,教研室有12名教师,其中,10名教师的教育背景为音乐或与音乐相关,占比高达83.33%,另外,2名老师分别为文学、教育学背景。可以看出,教师多为艺术专业出身,对于开展美育课堂的艺术形式与内容均有良好的基础,但是,教师的专业背景单一,缺少农林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和科研实践基础,导致将美育融合于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课堂上也可能出现教学模式固化或方法单一的问题。

1.2 课程目标

首先,美育课的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感知、欣赏、表现美的基本层面,对美育课程目标的认识存在方向偏差和综合性不够的问题,没有真正发挥出美育课程应有的以美寓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的效果[11]。其次,美育课内容设置基本限于艺术类型,难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制约着美育价值的实现。最后,美育课课时不均衡,学校美育课程开设以来,虽然课时由原来的16学时增加到现在的32学时,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向社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学生学制只有3年,教学重心侧重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潜能的开发效果不足。

1.3 课堂教学

美育教学涉及音乐、美术、书法、舞蹈、影视等艺术形式的内容,表现为有美育教学但形式单一、有美育资源但内容传统的特点[12]。目前,艺术仍然是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美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载体,在实用性、灵活性以及创新性方面的表现差强人意,无法起到培养学生创造与联想能力的效果,归纳起来主要表现教学内容单薄。在教学方式方面相对比较固定,大多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新媒体环境的特点,空有“美的外表”没有“美的专业灵魂”,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导致教学方式不生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此外,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农林专业学生专业课程协同创新性不足,没有形成跨专业的深度融合,难以做到美育课程与农林专业之间的有效联系与互动。

2 学校美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现状

相较于德育、体育、劳育,美育与智育的融合,即美育与专业课教学的融合方面的教学教研方面一直处于滞后地位,这可能与以往长期不受重视有关,导致美育与专业的融合度较弱。而农林专业由于其本身特征及学科结构方面的特殊原因,美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研究更显不足,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故事背景较长时期内缺乏美的挖掘,其内在美的精髓长期被忽

视[10]。为改变这一现状,以农林类茶艺与茶文化专业为例,学校美育教师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创新,充分利用茶艺中所蕴含的艺术元素,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编排《上春山》《声声慢》《江南》《采茶舞曲》《请茶歌》等旨在反映茶艺文化的文艺作品,充分发挥美育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到的是,美育在与专业课积极融合,学生也非常享受表演的过程,兴趣程度也比较高。但是,学生在表演完之后,能否深思自己所学专业、能否发现自己所学专业的美,进而热爱自己所学专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学专业,目前尚没有相应的跟踪调查评价。此外,美育协同育人的效果尚未完全挖掘,比如从美育的角度引导学生能够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美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沟通交流机制也尚未形成,美育教师如何在美育课程中融入专业课程,尚未健全的科研实践体系,而专业课教师的美育素养、技能等也较为缺乏,亟待加强与美育教师的沟通交流,提升个人的美育挖掘能力。

3 美育课程教学对策性建议

3.1 加强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优质的教师团队是开展良好教学的前提。美育教师除了个人修养以及自身形象等内外兼修的品质外,还应掌握紧跟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师资现状,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来提升美育教师团队的水平。“请进来”就是邀请一些艺术家或民间艺人走进校园,与美育教师进行交流并向其传授相应的知识与技巧;“走出去”则是需要美育教师走出自己的专业,去了解学生的专业课程,剖析学生学情,引导美育教师能够了解农林专业领域那些可以与艺术相结合的美的元素,不断提高教师艺术素养与学生专业的融合度,从而促进美育教师团队整体水平提升。

3.2 完善美育课程标准

在美育课程标准中融入专业元素,跳出以美育美、以艺育美的单纯教学模式,针对农林专业特点,美育课程的呈现形式也应做出调整,不只局限在艺术教育一角将重心放在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层面上,而是真正让学生从专业上发现美,促进学生自身美及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上。因此,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农林专业的特征,在课程标准中加入农林元素,比如自然美、昆虫之美、园林之美等,农林专业本身就活跃在大自然,这就给了教师在课程标准中能够恰到好处地加入自然元素之美的机会。其次,课程标准设置方面增加实践实训的权重,美育活动的类型在日常生活中非常丰富,可以考虑美育实践进专业实训课堂,与专业课堂相融合,在不打扰学生专业学习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现专业课程中的美育元素,既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优化美育教学模式

为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可探索“阶梯式”教学模式,即先以艺育美、再以美促学、最后以学创美。以艺育美,对于目前的美育教师而言,这是最基础的,也是较为容易的。这个阶段,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唱、跳、演、画间产生能够跟随教师脚步的兴趣;其次以美促学,这个阶段就需要与学生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通过艺术这个媒介与学生交流其专业中有哪些元素是美的,从而深入挖掘,使学生逐渐爱专业,以专业为荣;最后以学创美,即学生通过美育中所学,运用到自身专业课程,转化为专业方面的演绎表达能力,从而真正达到美育与专业的融合,以美育促进专业教育的发展。此外,学生在课堂接收到的信息始终有限,除了课QcRnrrW8vztffep3j+ePzuGtx68LD4oa2euHE/dgN7Q=堂上的美育教学外,可以充分发挥课外大量的以艺术、体育、劳育呈现出来的学生社团活动,在课堂后持续启发学生,延展课堂,与学生充分互动,同时做到定期调研,掌握学生美育学习成效,同时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师多多交流,使之能够充分挖掘美育元素,进而应用到美育课程中。

4 结语

农林高职院校以“农林”起家,缘于“农林”而兴于“农林”,肩负着培养“一懂两爱”、符合新时代乡村振兴要求的农业人才的伟大使命。美育作为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培根铸魂的重大工程,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美育必须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不断转变传统的美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并且逐步实现美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使美育能够协同专业育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健全人格,培养出一批知农、爱农、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媛.涉农高职教育“三观”创新探讨——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23):268-269+272.

[2] 单提波,王迎宾,卜庆雁.新农科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一懂两爱”农业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7):274-275+279.

[3] 吴刚,贾重建.基于CNKI数据库的高职课程思政文献计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2,36(8):23-25+28.

[4] 都叶奇.新农科视域下“五育并举”的现状及培育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3):154-157.

[5] 敖娜仁图雅,王楚涵.英语与艺术学科融合的跨学科美育课程设计:步骤与途径[J].基础外语教育,2023,25(6):44-50+110.

[6] 王健.“五育并举”视域下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9):135-138.

[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10-16(004).

[8] 王雅萍.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数学融合美育的路径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154-156.

[9] 闫晓.美育在高职学生培养中的意义及实践策略——以餐饮专业为例[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9):97-99.

[10] 耿亚静.美育教育在农林高校知农爱农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及创新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95):8-9.

[11] 霍艳杰.“五育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美育建设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4):48-49+52.

[12] 高军,周彦兵.高职院校特色美育育人新架构探究[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1(1):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