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是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是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推进的方向,乡村振兴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的进程。从中华优秀农耕文明的延续传承的文化逻辑,马克思主义农村发展思想的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诉求的实践逻辑,深刻阐明乡村振兴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发逻辑。在其内核动力上,产业振兴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文化振兴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支撑、人才振兴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力保障、生态振兴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环境条件;在实践指向上,需以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大力推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以完善“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促进农村现代化,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助力赋能。
关键词:乡村全面振兴;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从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推动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把短板扭成发力点。中国式现代化既带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烙有特属于中国的印记,带有浓厚的中国“三农”情感。“三农”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避免的现实议题。
1 乡村振兴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发逻辑
乡村振兴赋能中国式现代化,须厘定乡村振兴向度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逻辑。进一步深化理解乡村振兴提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发逻辑,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提供更为坚强的理论支点。
1.1 文化逻辑:中华农耕文明的延续传承
1.1.1 接续发展中华农耕文明精耕细作的智慧
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是在中华悠久的农业史中逐渐生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是古代经济的首要来源、民生之本和政权稳固之根。其一,保护好、利用好耕地。耕地是粮食母体,汲取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模式,以土地为依托,中国人的饭碗才能端得住、端得牢。其二,赋值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升耕作技术,实现农业稳产稳收。立足中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只有实现农业稳产稳收,才能满足巨大人口农产品的庞大需求。乡村振兴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秉持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智慧,发展集约型的农业模式,更好加持中国式现代化。
1.1.2 创新发展中华农耕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理念
中华农耕文明重要特点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照自然尺度进行农业生产的智慧是中国传统农业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成为古代广泛传播的先进农业模式的重要因素。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乡村是自然的天然优势,协调好乡村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使乡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自然保障库。
1.2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农村发展思想的创新发展
1.2.1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倡导农业作为社会发展基石的观点
马克思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在社会生产中的基础地位。马克思认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1]。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其发展的依靠在农村。推动农村发展提升农业生产不仅仅因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2],在新时期农业同样是处于基础性地位的部门。
1.2.2 赓续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破除农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割裂
马克思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3]。马克思深刻揭示城乡对立是与人类文明史交织在一起的,城乡之间对立致使整个社会发展天平发生严重倾斜。科学技术推动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以乡村振兴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除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二元对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之举。
1.3 实践逻辑: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诉求
1.3.1 乡村振兴是应对社会主要矛盾改变之策
现阶段,最大的不平衡是城市与农村发展间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充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立足于解决城市与农村发展之间不平衡、农村社会发展不充分这一客观问题。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存在内在的共生性。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促进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完整才是的现代化。
1.3.2 加快推进乡村战略实施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举措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4]。
脱贫攻坚的任务完成之后,在中国成功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之时,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5]。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固农村群众的脱贫后的生活和进一步探赜农村发展的持续性机制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保住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的返贫,需与乡村振兴形成有效衔接。
2 乡村振兴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核动力
乡村振兴是多方位的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统一的系统工作,中国式现代化以乡村的“五个振兴”为内核动力,将大幅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质量。
2.1 乡村产业振兴: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2.1.1 产业振兴有效实现农村居民增收、农村产业创收
传统农村产业发展呈现单一化、趋同化的特点,资源禀赋难以得以利用。乡村振兴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补齐,对内实现农民生活的稳步提升,向外辐射巩固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经济基础产业体系现代化,乡村产业振兴对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提高和改善贯通城乡产业体系。乡村产业振兴突破传统产业中一、二、三产业的分割状态,以市场为导向,精准施策,对一、二、三产业进行有效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农村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的构建,既保障了农民稳产增收,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形成有效补充。
2.1.2 产业振兴充分发挥龙头作用,牵引乡村全面振兴形成综合效益
以产业振兴为中心,有力推进了有关农业产业增值的呈现良好态势。乡村产业振兴是多维度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振兴体系,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龙头,乡村产业振兴将破局农村发展单一化模式,打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血脉联系。
2.2 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支撑
2.2.1 历久弥新的乡村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中国情感
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因乡村文化的氤氲而多元,中国式现代化是烙印下深厚的中国印记、中国情感。乡村作为中华优秀农耕文明的赓续地,深掘乡村优秀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厚重的乡村情感,将有效支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支柱。
2.2.2 乡村文化对接现代化文化价值取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式”内涵指向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同样是富有现代化精神的现代化。立足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服务于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建设实践。乡村文化的振兴将进一步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谱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推进提供有力的精神力量。
2.3 乡村人才振兴: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力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和现实特征。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稳中求进离不开高质量的人才,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也必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乡村人才振兴以提升乡村人口整体素质和培育推动农村实现现代化的优质劳动力,其根本落脚点就是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质量。
推动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实现优质劳动力人尽其才。巩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质量,乡村人才振兴依托城乡有效融合,内生型和嵌入型人才互通,激发人才活力。农村发展在乡村振兴实施推进的进程当中,完善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吸引人才走向乡村,留在乡村,把各类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让农村发展得到内生发展所不具备的技术、资金,政策的合理倾斜,嵌入的人才走进乡村,结合本土内生人才,在农村实现内生型和嵌入型人才质量的双重
提升。
2.4 乡村生态振兴: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环境条件
乡村振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生态振兴的落脚点,就是在实现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同时又拥有良好的生态经济作为兜底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振兴助力生态文明打好“环境美”“经济稳”的“组合拳”。2021年,我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68.5%下降到了56%[6]。乡村生态振兴将进一步改“颜”中国式现代化的环境底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脱离传统西式现代化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泥潭。
3 乡村振兴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指向
农民、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模块,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烙有深厚的“三农”印记,农民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价值标识。以乡村振兴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应持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推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完善“三治融合”的农村治理体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3.1 农业现代化: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
3.1.1 提升农民主体意识
引导农民突破传统小农的刻板思想,把农民实现创收与现代化思想的农民主体意识衔接起来以乡村主体多元化趋势构建新农人思想,发展多方位,多样态的乡村发展基础。乡村在逐步发展的过程当中,乡村主体的丰富性提升乡村发展层次的厚度,另外,农民群体的多元化有力补充了农民群体的丰富度。
3.1.2 着力丰富农民技能水平
着力围绕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形成农民依靠自身技能致富的内生力量。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把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方向的重要一步,以中国式现代化指引农业现代化,以夯实中国式现代化。
3.2 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3.2.1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与融合
传统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处于割裂的状态,存在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不够和盈利单一化等局限。保持农业在解决吃饭问题的前提之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能仅仅守着有限的土地,打开思路,还能进一步形成农业生产供给的多元体系,以多元化的农产品对接市场对农业的多层次需求
3.2.2 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性
农业高质量发展不等于农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增长必然立足农业发展的持续性,农业现代化须摒传统农业“唯经济”做法。突破开荒圈地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把集约型的农业发展同良好的农村环境结合使其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
3.3 农村现代化:完善“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
推动村民内生基础力、刚性法治力以及柔和德治力相结合的“三治融合”构建农村治理体系结构的丰富性,“三治”协同发力,促进农村现代化。发挥村民自主治理的主动性。以村民自主治理农村,让农民把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摆放于解决案板之上,自主群策群力推动农村现代化。
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推动农村治理规范。法治是“三治融合”完善治理体系以促进农村现代化保障要素。无论是自治还是德治都需要法治作为兜底保障,农村传统讲“情、理”,“情、理”本质上是以人的情感关系为指向,突出个人化意志,柔性的因素会造成乡村治理不规范。法治能有效保护农民合情合理诉求,推动农村法治建设,进一步规范基层治理体系。
德治构建良好乡约民风。恩格斯认为:“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7]。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德治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是对自治、法治的有益补充。农民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社群结构,其构成农村的实情错综复杂,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的同时,还需要德治充当润滑作用。农村德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继承了中国传统治理方式的外壳,德治是挖掘农民自觉维护农村优秀民风、村风、家风的认知意识。适应新时代新征程的农村治理现代化。
4 结语
乡村振兴聚焦“三农”,突出以农民、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底,中国式现代化是更偏向全局性的概念,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乡村振兴以环绕式的发展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推进的基础。深入剖析乡村振兴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发逻辑、内核动力以及实践路向,以“三农”问题的解决为要点,更好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3-23(001).
[5]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6] 刘毅.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N].人民日报,2022-9-16(006).
[7]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