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2024-12-26 00:00:00陈惠群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1期

教育是国之大计,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在基础教育中扎根落实,有效地推动着我国教育高质量、全面化发展,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加强素养目标导向,以多元化目标引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有序落实,构建学生勤学、乐思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环境。而大单元教学的落实凸显任务导向、主题引领,以单元主题为原点扩大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践行素养导向,创设整体性、发展性的大单元教学活动,构建综合育人的优良生态。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大单元教学的困境

在新课标引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当下,教师注重在知识学习中践行核心素养目标,引领学生法治观念、道德与人格健康发展。但是在教学实施中仍然存在观念滞后、创新不足等问题,其制约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

(一)忽视学生主体,教学脱离实际需求

首先,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依然受“唯成绩论”思想所困,一切课堂活动皆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重,而忽视了学生多元化发展和综合素质成长的需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主,机械式的教学易降低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思维也会受到教学框架影响而形成定式,这不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提升,制约了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其次,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认知和素养形成的基础时期,因而学生对教师引导和课堂学习的依赖性较大,教师需要了解学生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打造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学习环境。最后,小学阶段的学生逐渐显现出个体差异性,“一刀切”的教学方法难以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且缺乏层次的教学活动未能塑造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法治意识。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秉持学生中心理念创新教学,建设连贯性和发展性的大单元教学环境。

(二)缺乏目标引领,活动创新后继乏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基础教育方式日渐形式多样,注重围绕核心素养这一多元化培育目标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参与、理解和创新运用。但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足,没有依托多元化目标建设综合的育人环境。首先,部分教师墨守成规,倾向于运用熟知的方法和理念,不愿接受新的教学观念,更不会积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师忽视了对优质资源的开发,致使道德与法治教学仍然停留在教材知识的讲解上。在缺乏资源的扩充和辅助下,教师难以创设实践性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联想和实践。因此,教师的育人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应与时俱进,借助大单元教学革新道法教学,建设活动多样、目标多元的综合育人环境。

二、核心素养目标引领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实施的价值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体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既能帮助教师明确目标导向,又能引领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结构化认知的发展,有效助推高效课堂的建设。

(一)加强素养导向,促进优质资源整合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大单元教学,旨在整合学科核心理念和单元知识,构建整体性的课程,在单元学习中促进学生运用素养和展示素养的培养,为大单元教学的多元目标提供载体。首先,在大单元教学创设中,教师应依据多元化的目标优化主题和教学活动,在主题和目标引领下建设整体的学习环境,解决以往知识零散呈现、随机练习的问题,从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育学生的学科整体思维,促进教学发展转型。其次,大单元教学下,教师注重围绕主题整合生活、教材、社会等优质资源,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既借助恰当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通过资源拓展增加学生的见闻,引领学生使用道法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合理开展大单元教学形式,实现课堂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目标,助力学生综合发展。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建设综合育人环境

新课标重申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首先,在大单元教育模式的实施中,教师注重考量学生的主体需求,构建个性化和综合性的育人环境。在大单元引领下,教师注重从学生视角出发,设计基础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任务,在螺旋式上升的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思考和迁移运用,既保障道德与法治教学面向学生全体,又利用层次性的活动保障学生学有所得。其次,大单元课程的落实强调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和智育并重,在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的同时,塑造学生健全的个性和优良的品德,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学生价值观念和思维认知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核心素养目标指导大单元教学的实施,使教师在教学中明晰目标、创新活动,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审美和文化素养同频共振,从而培育综合发展的时代新人。

三、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兼顾了知识和情感培育目标,融合了智育和德育思想,教师要从整体出发优化课程组织结构,建设减负增效、综合育人的教学环境。在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指导下实施大单元教学,教师应优化课程目标、创新教学活动,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提质增效。

(一)明确核心素养要求,凝练单元主题

确立目标是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活动实施的必要前提,关系到各教学环节的有序推进。在核心素养目标的引领下,大单元教学应转向多元化素质育人目标设计,教师应从整体角度出发,围绕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预设学习目标,优化单元主题并设计大概念。同时,教师应着眼于细节,综合考量课堂教学容量、知识讲解深度、学生情感体验和知识生成等要素,设计更具深意和引导价值的单元大主题,发挥目标导向作用,引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课程建设中,教师应深入挖掘单元内容和育人元素,融合多元目标设置大主题,以主题引领单元内容设计,明确单元教学方向。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读单元内容,以教材为基础提炼单元主题。如本单元通过“小水滴的诉说”引发学生对保护水资源的畅想,从而培育学生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意识。而“空气清新是个宝”则展示了空气对生活的价值,帮助学生了解从小事做起维护空气清新的方法。“我是一张纸”引领学生了解纸张的生成过程,让学生看到了劳动的价值和艰辛,知道了纸张生产所耗费的资源,从而培育学生节约用纸的意识。“我的环保小搭档”则呈现了总结性的内容,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低碳与环保。在了解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融合法治观念、健全人格、道德修养和政治认同目标优化单元大主题,结合对水、空气、纸张的探索,设计“环保利大家,点滴创美好”的大概念,指引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与优化。

(二)有序增强价值感悟,设定课时目标

新课标指导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综合考量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参与、综合成长。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加依赖语言和任务支架,以此有序探索单元主题和知识本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既要立足整体确定大主题、大概念,又要从细节着手设计小话题、小概念,以契合学生认知的小话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在课时话题探索中促进学生掌握法治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大主题整合单元课时内容,科学编排相关联的知识,让大单元教学形成连贯、完整的教学流程,逐步引领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第三单元“绿色小卫士”单元课时话题的设计为例,在确立大主题的基础上,教师设立了以下课时目标:了解水、空气、纸张对生活的价值;了解保护水、空气和纸张的意义与重要性;思考如何保护水、空气、纸张等,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课程中认识环保的意义。围绕这些目标,教师设计课时小话题:第一,珍贵的自然资源,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资源应用现状,从而产生保护自然资源的紧迫感;第二,自然资源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见微知著,理解我们的美好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从而启发学生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第三,保护自然的方法,促使学生探索水资源浪费、空气污染防治和节约用纸的方法,了解生活中点滴小事对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作用;第四,低碳出行,引领学生使用保护环境的方法设计出行和生活计划,形成环保习惯。教师针对大主题设置课时小话题,在课时教学中渗透科学知识、生态文明、保护环境等核心素养目标,逐步引领学生学习和成长。

(三)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任务启发思维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运用情境式、启发式、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的课堂感知、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基础能力、情感体悟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大主题创设同一个情境,巧妙运用生活、文化等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层次思考。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小话题延伸情境,在多视角解读和多层次探索中加深学生对大主题的理解。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生活元素和社会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思考和运用,落实智育和德育目标。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的教学中,教师围绕“家乡文化”的主题创设情境,运用微课展示家乡的习俗、非遗文化等,调动学生探索文化的兴趣。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家乡有哪些特色文化?家乡特色文化对生活有什么影响?文化发展遇到了哪些阻碍?并围绕单元大主题创设情境,巧用智能化手段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单元学习的重点,促使学生参与单元内容的学习和探究。

(四)巧设分层学习任务,锻炼综合能力

受自身基础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逐渐显现出差异性。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的实施支持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创设螺旋式上升和主次分明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新设计分层学习任务,引领全体学生参与和探索。同时,教师可以利用项目化、议题式教学构建学生理解运用和学习创新的环境,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大主题,并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围绕主题设计梯度性的任务群,以学生熟悉的基础活动为着力点,逐步增设开放性和探究性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遵守秩序的意义、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围绕“尊重秩序、守护秩序”主题设计项目化的学习任务,如基础性任务:生活中有哪些公共秩序?引领学生使用教材、网络资源认识公共秩序;理解批判性任务:“议一议”,教师展示生活场景设计议题式活动,引领学生应用道法知识解决问题;创新应用性任务:不遵守公共秩序有哪些影响?怎样维护公共秩序?引领学生从法治角度进行分析和探究。教师创新设计项目化和分层式的探究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单元主题,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认知、应用等综合能力。

(五)建立科学教学评价,促进素养落实

在新课标指导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注重落实多元化评价,发挥评价诊断、导向和激励的价值,促进各环节有序推进,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建设使学生多维度、全方位发展的学习环境。且多元化的评价有利于针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进行客观、精准的评价,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动态,从而科学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因此,在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设计,运用大单元学习评价引领学生学习和成长。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单元教学准备和导入环节呈现评价量表,针对目标、内容、议题、活动等完成状况设计详细的评价标准,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要点,进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运用激励性和肯定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成长。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促使学生参与单元学习,引领学生综合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倡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设综合性的课程,在主题引领下创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深入解读课程内容,优化主题、设计课时话题,并融合情境式、项目式、实践性的活动,构建学生主体理解和创造的环境,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启思赋能、培根铸魂的育人价值。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