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4-12-26 00:00:00杨富强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1期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背景下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要在接近现实生活或者具有实际意义的情境中组织教学活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情境教学法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充分发挥环境和各种教育技术的育人价值,促进教学改革,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分析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应用现状和应用策略,希望启发教师的教学思路,为教师的实际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情境教学法契合语文课程的性质,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第一,新课标详细描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指出了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这就决定了语文课程的交际性、生活化等特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需要在具体的生活和学习场景中进行,而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情境”二字,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可以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生活化、交际性等特点,借助生活等情境,指引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发展语用能力。第二,新课标深入分析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指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实践创造机会,致力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这也奠定了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价值。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可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和审美创造提供机会,使学生充分学习语言文字等知识,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情境教学法还符合新课标下的课程理念,这也有利于挖掘语文学科的价值。新课标提出了构建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整合语文学科的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设计科学的学习任务群,其中就包含情境教学法。教师开展情境教学,能够实现对学习任务群的整体规划,借助情境保证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适应性,最终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使学生在情境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小学生年龄较小,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待提高,且好奇心较强,在课堂学习中容易被其他有趣的事物吸引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教师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相比,情境教学法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和学习成长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教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表达创造机会。在情境学习中,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第二,情境创设的方法比较多样,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时,往往会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这有利于增加语文课堂的吸引力,使所有学生都有参与课堂、展现自我的机会。第三,情境本身还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直观性等特点,教师利用音乐、图片、视频等创设科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进而实现兴趣导学,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开展情境教学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第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角色扮演情境等,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新课标提出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丰富多彩的情境可以刺激学生在情境中完成语言表达、问题思考、合作探究等,最终形成核心素养。第三,情景教学有利于加强课堂互动,构建和谐、积极的师生和生生关系。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课堂互动,教师采取情境教学法,可以借助情境增加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创造机会,这些都有利于增加语文课堂的活力,提高教学效率。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实,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价值,也尝试着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开展情境教学。但是受教学观念、教学能力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在采用情境教学法时存在一些问题。

(一)情境创设的真实性有待提高

情境教学法有完整的实施步骤,一般包括选取情境、创设情境、补充情境、情境活动、情境评价几个环节。在实际的情境教学中,由于在前期备课环节没有投入较多精力,部分教师存在简化情境教学步骤的情况,倾向于使用虚构情境开展教学。虚构情境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教学流程,但降低了情境创设的真实性,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对情境的接受程度,弱化了学生的情境学习效果。另外,部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习惯从自己的主观想法出发,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导致创设出来的情境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自然也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创设的情境还容易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困惑,且情境与现实生活相脱节,会导致学生出现失望、消极等不良的情绪,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失去学习自信和学习热情。

(二)情境与教材内容脱节

部分教师虽然认识到了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价值,但是为了突出情境的新颖性、趣味性和丰富性,过分追求形式上的灵活多变和新颖有趣,导致创设出来的情境与语文教材相脱节,学生无法从中获取语文知识。

第一,情境教学法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服务的。然而,部分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导致创设的情境无法服务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也相距甚远,无法发挥情境教学法的实际育人价值,难以推动学生的能力的发展。第二,考虑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学习兴趣的影响较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教师在情境创设形式上花费了太多心思,增加了情境的表面形式,而情境内容比较单薄,容易造成学生看似充满活力,实际上没有学习到很多知识,也无法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情况。

(三)情境创设和应用比较单一

现阶段,部分教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法时,情境创设和应用都比较单一,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第一,部分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对信息技术等先进的现代教育模式不够熟悉,不擅长创设多媒体情境,导致情境创设形式单一,无法发挥最大的作用。第二,部分教师习惯采用单一的情境创设模式,且情境创设的时机比较固定,习惯在课堂导入环节采取情境教学法,导致语文课堂缺乏新意,这无形中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枯燥性,容易使学生失去情境探究的兴趣。

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借助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第一,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调查和分析,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在学中问、在问中学。第二,教师要在合适的契机提出问题,确保问题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要明确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服务于教学活动,问题作为情境创设的“支架”,对情境教学法的价值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全面分析教学流程,寻找创设问题情境的机会,构建有问有答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在问答中参与课堂,提升课堂的参与性。第三,问题情境和语言情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师要将问题情境和语言情境融合起来,将问题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充分发挥问题的引导价值,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本课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作者使用了十分细腻、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一间破旧的老屋与一群小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老屋因为太过破旧摇摇欲坠,但它每次要倒下的时候,总会有小动物恳求它不要倒下,于是老屋为了实现小动物们的愿望,坚持了一天又一天,直到故事的结局,老屋依旧没有倒下。作者巧妙地使用了留白的手法,塑造了老屋慈爱、善良的形象,给足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读到故事结尾的时候,很多学生对老屋会不会倒下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这为教师的问题情境创设创造了机会。基于此,为了指引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借助童话故事传递的中心思想,教师围绕故事的精神内核提出了几个问题,创设了问题情境。

第一,老屋为什么一直没有倒下呢?第二,老屋和很多小动物之间都发生了有趣的故事,有小猫、老母鸡、小蜘蛛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一段呢?为什么?第三,你从老屋身上学到了什么?第四,如果让你续写故事,你会朝着哪个方向写?

教师提出的四个问题紧密贴合文章主题,环环相扣。在问题情境的指引下,学生顺利梳理了故事内容,从老屋和不同动物发生的故事出发,深入阅读课文,成功划分故事层次,从问题情境中总结了老屋慈爱、善良的形象,并形成了续写思路,将续写的重点放在老屋和小动物之间的温情相处方面,在不改变老屋善良、慈爱的角色内核基础上完成续写。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教师要建立语文学科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课堂适应性。第一,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学生为主体创设生活情境,避免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无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第二,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注意主次之分,明确生活情境是为知识讲授服务的,不能为了追求融合生活而忽视情境的知识性和教育性,使生活情境失去育人价值。第三,教师要安排学生参与生活情境创设活动,使学生有参与教学设计的机会,以增加生活情境对学生的吸引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童年的水墨画》为例,课文是一首儿童诗,以朗朗上口的诗歌为学生呈现了快乐的童年生活,学生在阅读中能够产生情感共鸣,引发对童年的回忆和想象。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创设了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那些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童年趣事,分享童年的快乐。另外,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阐述对童年的看法。

在生活情境的支撑下,学生纷纷陷入童年的回忆,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分享了美好的童年生活。有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画出了童年趣事,并介绍了图画内容,引发了同学的共鸣;有的学生则以讲故事的形式与同学分享了童年趣事,并吸引了同学参与分享;有的学生带来了童年时期拍摄的照片,通过分享不同的拍摄场景,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童年……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调动学生的热情

教师要创设多媒体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一,教师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积极学习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学会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创设多媒体情境,增加语文课堂的新颖性和趣味性。第二,教师要灵活应用信息技术的各种元素,避免多媒体情境喧宾夺主,并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指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完成高效的语文学习。第三,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技术创设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带来视听盛宴,吸引学生融入多媒体情境,主动汲取知识。

以《四季之美》为例,为了让学生深层次地鉴赏一年四季的美景,感受四季之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了多媒体情境。首先,从网络上下载关于四季美景的视频,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为学生呈现了一年四季的景物变化,有花开花落、春风夏雨、春华秋实等,成功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就视频内容鉴赏了四季美景,也就视频中出现的景物积极表达了自己对四季之美的看法,同时,学生从视频中找到了自己熟悉的景物,阐述了该景物一年四季的变化,在无形中培养了语言能力。其次,教师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利用电子设备拍摄当前季节的美丽景物。同时,教师在网络上下载了其他三个季节的图片,在课堂上创设图片情境,指引学生在图片对比中总结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在无形中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教师从网络上下载与四季美景相关的歌曲,创设音乐情境,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积极学唱,在歌曲演唱中深入感知不同季节的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立足教学现状,改革教学方法,在合适的契机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和多媒体情境,赋予语文课堂更多的元素,促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氛围,主动在情境中探究知识,最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