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2024-12-26 00:00:00秦翠翠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1期

结构化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图示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之上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从整体角度出发,开展系统性的知识教学,看重教学内容的结构性和教学过程的结构性,能够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系统探究和整体建构提供必要的助力与支持。新课标的提出和落实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也驱动了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将结构化教学这类系统性、整体性更强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就是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关键举措,结合具体学科的特性科学开展结构化的教学活动则更贴合现代教学的需要。本文主要围绕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先介绍了结构化教学的内涵、开展价值以及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践问题,再探究了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结构化教学的内涵与开展价值

(一)结构化教学的内涵

结构化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序的内容呈现、积极的学习策略和及时的评价反馈,与线性化教学相对,更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教学的连贯性,更关注学生在系统性探究和整体性学习中的认知建构与发展。开展结构化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梳理与整合教材中存在关联性的知识内容与章节,教师在建构课堂教学的内容载体时,要立足框架的构建,将所需教学的知识中存在关联的部分有逻辑、有条理地串联起来,形成整体性的知识框架。第二步则是解构学生的认知与能力,以学生的学情为参考,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建构与之发展需求相关的教学实践框架,然后开展层次递进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结构化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探究,培养学生的结构思维,借助学生的结构化思考来提升学生的各项素养与能力。作为一种以主题为核心,强调整体系统性、结构关联性和板块融合性的教学模式,结构化教学有着与现代教育育人需求方向一致的实践特征,能够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二)结构化教学的开展价值

1.能整合零散的课程知识与教学活动。

结构化教学的结构性一是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二是体现在教学实践上。虽然现在的教材都是以章节或单元这类整体性模块作为单位,但是存在关联的知识仍然散落在不同的章节或教材中,一条主线下的两个知识模块之间还可能穿插着其他的知识内容,虽然有转换学生思维的考量,但也对学生完整知识体系的建构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而结构化教学就是一种建立在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之上的,各教学环节之间也都能顺序推进的教学模式,具备整合零散课程知识与教学活动,系统性推进教学和育人的功能性。

2.能引导系统的思考探究和认知架构。

新时代的教育除了关注学生知识认识和积累的完整性,也关注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小学生的思维普遍存在着过于跳脱的问题,思考的时候很容易偏离主线,也很容易被其他事物转移注意力,导致主要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对此,教师有必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系统性思考和探究的习惯,而结构化教学就是一种能引导学生系统展开思维探究,并在系统的思考探究中为学生架构整体性认知的教学模式,因为思维的发展是以探究中的思考为依托,所以结构化教学也能为学生结构思维的建构提供助力。

3.能落实全面的思维锻炼与能力提升。

教学知识的目的除了完善学生的认知和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外,还有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解答指引方向。解题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的一项能力,综合应用某一学科或关联的多学科知识解答生活问题的学科思维也是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的一种思维模式,而结构化教学就是一种能引导学生站在学科视角下结构化思考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结构化思考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锻炼,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同时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小学数学课堂上结构化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设计上缺乏整体性

结构化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内容上自成一体的结构性,在结构化教学视域下,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从整体出发,注重对关联知识的串联与整合,也注重对学生探究的指导,通过整体性的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对某一完整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性探究。但就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结构化教学实践而言,很多教师设计出来的教学活动存在着缺乏整体性的问题,尤其是在目标上,目标是教学的统领,能指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方向,仅有整体性的内容而没有整体性的目标,教学会显得零散。

(二)引导上缺乏连续性

在结构化教学视域下,教师需要遵循生本原则,围绕学生主体来开展探究活动,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为其提供连续性的引导。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结构化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选择的是用问题和任务来驱动学生学习,但是在设计问题和任务时,很多教师忽视了问题与问题、任务与任务,或者问题与任务之间的衔接,学生对上一个问题和任务的探究还是以这个知识为重点,下一个问题和任务就完全抛开了这个知识去解析另一个知识点,导致学生思维的断层。

(三)育人上缺乏深入性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的本质,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教育向育人本质的回归,也进一步强调了育人的价值与重要性。结构化教学是与新时代教育生态更适配的教学模式,在育人方面也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但是在实际开展结构化教学活动时,很多小学教师都没有将结构化教学在育人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虽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出了调整,但是这种调整仍然停留在表层,不够深入,也不够深刻,无法为学生更个性的成长和更全面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四)实践上缺乏综合性

跳出学科界限、打破思维定式,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和问题进行综合探究是有效开展结构化教学的关键,也是落实育人工作、培养高素质和全面型人才的关键。知识是工具和素材,对知识的理解决定着学生知识应用的灵活度和全面性,在实践中的解题训练则是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一种锻炼,综合性更强的实践更利于学生解题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但是就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结构化教学实践而言,很多教师对解题实践存在着认知上的误区,直接导致设计出来的实践内容局限于单一问题而缺乏综合性。

三、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点学科,也是一门难点学科,被具象思维主导的学生在理解数学抽象时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在开展由学生主导的课堂教学实践时,也总因为小学生认知与能力发展的不成熟而难以保障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结构化教学就是一种看重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探究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开展难度,在实践中也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要想最大化地发挥结构化教学的优势,教师就要落实对结构化教学活动的合理化设计与科学化实践,即先立足单元整体设定与结构化教学适配的指导目标,再立足系统探究设定与结构化教学适配的驱动问题,而后立足过程调整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机制,最终立足知识整合设定结构化教学的开展方式。

(一)立足单元整体设定结构化教学的指导目标

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构成,目标指向的广度和深度能够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在教与学的实践中,目标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向指引,目标的结构化和体系化同样是教、学结构化和体系化的一种保证。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结构化的教学时,教师就要对目标的设计投入更多关注,立足单元整体来设定成体系的教学指导目标。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章“今天我当家——小数乘法”和第三章“游三峡——小数除法”的教学为例,乘法和除法是四种基本运算法中更高阶的两种运算方法,而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就是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进阶,其中数与数的乘除遵循的是同整数一样的规律,只是在确定最终结果时需要关注小数点的具体位置。而在结构化教学视角下对小数乘除法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成长速度出发,为结构化教学设置动态的指导目标,先确定一个基本的标准,即“理解小数乘除与整数乘除的共性与差异,能快速计算出小数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的正确结果”,再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成长来动态调整这一标准,上调还是下调主要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而这种动态的调整有利于引导课堂上的互动与反馈,对结构化教学这类综合性更强的教学活动来说,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立足系统探究设定结构化教学的驱动问题

结构化教学的完整教学过程包括课前预习和导入、课中讲解与探究、课后训练与总结这三个环节,而在不同的环节,学生需要展开的探究活动和需要探究的重点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逻辑、有条理的探究引导有助于结构化教学的有效开展。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结构化教学时,教师要立足系统探究来为教学设定衔接流畅的驱动问题。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章“啤酒生产中的数学——比例”的教学为例,比例是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一个总体中各部分的量占总量的比重,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被称作比例,可以延伸出正比例和反比例两个概念。小学阶段的比例教学重在使学生建立对比例概念的基本认知,同时搭配地图中的比例尺来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的应用价值以及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方向。所以在围绕“比例”开展结构化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在预习导入环节设置关键问题——“比例是什么”和“为什么要提取比例”,以引导学生建立对比例的浅层认知;其次,在讲解与探究环节设置关键问题——“怎么确定比例”和“怎么求解比例中的未知项”,以引导学生联系具体问题来解析比例的结构和应用;最后,在训练与总结环节设置关键问题——“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比例来表示数与数的关系”,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比例的应用范围和方向。

(三)立足过程调整设定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机制

教师开展结构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整合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碎片化认知,一边为学生建构更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一边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问题。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结构化教学时,要立足教学过程中的调整来设定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机制。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章“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和第五章“关注污染——分数加减法(二)”的教学为例,分数加减是对整数加减的一种延伸,也是对小数加减的一种转化,所有的小数都可以被写成分数,小数形式的加减得出的小数结果与对应分数形式的加减得出的分数结果也能相互转化,而分数还能简明清晰地指代小数点后位数过多的小数,简化“数”的加减。因此,在围绕分数加减开展的结构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已经学过的加减运算看作教学的出发点,以整数、小数、分数作为数的关联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已建构完成的基础运算知识体系中主动纳入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达到用已知知识来引出未知知识,从既有知识的应用出发,引导学生探究未知知识应用的目的,并在这一过程中,结合学生对整数和小数加减法掌握情况的反馈针对性地调整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方式。

(四)立足知识整合设定结构化教学的开展方式

结合小学生思维与认知发展的规律来看,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偏弱,所以结构化教学中最关键的关联知识转化与整合对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来说是难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结构化教学时,要立足教学总结时的知识整合来设定结构化教学的开展方式。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小手艺展示——分数乘法”和第三章“布艺兴趣小组——分数除法”的教学为例,与整数、小数乘除法的逆向互推关系不同,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联系更直接。在计算分数相除的结果时,需要先将除号后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互换,并同时将除号转变为乘号,再依据分数乘法的逻辑来计算最终的结果,而分子分母相互颠倒的两个分数互为对方的倒数,所以分数除法中,甲÷乙就等于甲×乙的倒数,且甲、乙都不为0。因此,在开展分数乘除法的结构化教学时,教师需要先结合整数与小数概念来帮助学生厘清分数的基本概念,再结合整数和小数的乘除法来帮助学生架构分数乘除的完整理论体系,然后结合具体的算式来引导学生探究过程的差异和结果的共性。思维导图式的可视化知识架构是在为学生建构完整知识体系时最有价值的辅助工具,与结构化教学也尤其适配。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以育人为根本目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结构化教学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多元探究,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锻炼,以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为载体的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能够助力学生建构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综合利用某一学科内或跨学科的相关知识来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落实结构化的教学实践,整合小学数学中关联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和探究方法来设计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内化、迁移与应用。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