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构建

2024-12-26 00:00:00彭榕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1期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指出:“要让核心素养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热点。”因此,如何将这一理念深入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核心素养为支点,研究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构建,首先简单阐述了核心素养与游戏化教学的概念,其次分析了构建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优势,最后以数学游戏为载体,以数学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探索小学数学游戏教学理论与实践策略,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一、概述

(一)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个人在面临复杂的、极不稳定的现代社会问题时,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以有效地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它强调的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掌握。

(二)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教学是一种将游戏元素和机制融入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游戏的互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游戏化教学的核心在于“寓教于乐”,通过设计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游戏化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高质量的游戏化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游戏内容,确保游戏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并在游戏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指导和支持。

二、构建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优势

“数学游戏”被定义为“一种运用数学知识的大众化的娱乐活动”,该教学活动形式独特,以趣味、新颖、高效为特点。将游戏化教学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应发挥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的优势,围绕高质量课堂的构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游戏驱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游戏化教学通过引入游戏元素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这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首先,游戏的互动性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不再是被动的倾听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任务完成和挑战机制,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其次,游戏化教学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提供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记忆抽象的数学概念。最后,游戏中的即时反馈机制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通过数据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从而进行针对性辅导。

(二)趣味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好奇,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游戏化教学则通过趣味性的设计,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数学谜题、数学竞赛、数学冒险等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指导,从而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游戏化教学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游戏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发散思维,强化举一反三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游戏化教学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游戏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探索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强化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游戏化的问题与挑战能够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尝试、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游戏中的失败和挫折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游戏化教学新形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数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等十大核心概念。深入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基于课程标准理念,教师应依托核心素养引领,从教学准备环节、教学环节、习题环节、作业环节优化游戏应用,具体围绕趣味故事、扮演游戏、关卡任务、竞赛游戏、闯关游戏、问答游戏、建模游戏、探索游戏来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旨在通过游戏化的教学实现“寓教于乐”,使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

(一)准备环节引入游戏,激发兴趣

1.趣味故事导入,创设游戏情境。

在核心素养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游戏化教学的新形式强调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言:“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与生活相贴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参透、去感悟。在小学数学实践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设计生活化的趣味故事游戏,依托与数学相关的趣味故事来引入当天的教学内容。将趣味故事引入教学导入环节,教师还应加上互动提问,如“如果是你,你想怎样创编这一数学故事呢?”通过提问的形式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创编趣味故事,通过趣味故事的导入创设合理的游戏情境,围绕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在游戏的引领下解决数学问题。

2.扮演游戏引入,增强教学互动。

数学是练就学生综合思维的学科,观察则是学生认识新事物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技能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扮演游戏,来实现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观察与思考,秉承“以生为本”理念,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表达所观察到的数学信息。扮演游戏是一种有效的互动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代入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游戏扮演,学生不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够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角色扮演活动。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让学生扮演“购物小能手”,通过调查和解决相关问题来完成任务。在教学环节,教师也可以通过“购物”的方式来优化扮演活动。学生结成小组,小组成员在交流与互动中扮演售货员、收银员、顾客等角色,演绎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情境,并通过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讨论达成目标。

(二)教学环节引入游戏,加深体验

1.关卡任务介入,增强学习的挑战性。

趣味性是数学游戏给学生最深刻的印象,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游戏的过程中,要保证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关卡任务的介入是一种有效的游戏化教学策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进度设计不同难度的关卡任务,每个关卡都包含特定的数学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学生需要通过解决问题来完成任务并进入下一关。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学习的挑战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游戏素材,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主题、教学习题、教学任务设计连贯性的关卡,通过关卡任务的展现增强学习的挑战性,帮助学生在闯关的过程中学会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关卡任务游戏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帮助学生在关卡游戏中锻炼数学思维,获得全面发展。

2.竞赛游戏融入,增强学习的成就感。

在小学数学游戏介入中,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关系。教师应发挥游戏的结合优势,结合竞赛游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竞赛游戏的融入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成就感,教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数学竞赛游戏,如小组合作竞赛、个人挑战赛等。在竞赛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争取获得优胜。这种竞争机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当学生在竞赛中取得胜利时,会感受到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教师应借助快问快答、计时习题等竞赛训练,让学生在竞赛中高度集中注意力,不断学习、不断竞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主动构建自我认知。总之,竞赛游戏的融入使课堂教学形式更灵活,教师应以班级和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游戏,强调竞赛游戏的竞争性,丰富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性,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指导。

(三)习题环节引入游戏,巧解疑惑

1.闯关游戏深入,提高训练效率。

不同形式的游戏在课堂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效果,有的活动有利于创设课堂环境,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的游戏则可以调动学生的求胜欲,实现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设计“闯关”类型的游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思考验证来获得新知,强调学生参与游戏的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汲取知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解题提供更多的思路。在闯关游戏设计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与技能训练,结合计算、建模、几何等知识点创新闯关内容,通过综合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学习思维。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小组来实现闯关游戏指导的深入,不断借助思维互动、小组合作来强化学生的训练效果,帮助学生在小组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互动意识,增强团队荣誉感,强化团队凝聚力。

2.问答游戏贯入,解答学生疑惑。

相较于“控制型”的课堂教学形式,“开放型”是更理想的师生相处模式。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强制灌输知识,而是将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中。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问答游戏”贯穿整节课堂的教学,借助问题驱动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解答疑惑,明确学习思路。在“问答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按照层级划分设计问题难度。如第一层级:基础知识问答,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互动;第二层级:技能知识问题,让中等层次的学生进行互动;第三层级:应用综合题型,让思维活跃的学生进行互动,以此通过进阶形式的问答游戏让学生得到针对性的强化,逐步、逐层地进行探索,获得全面提升。这样的方法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作业环节引入游戏,启迪思维

1.建模游戏作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活动是学生发展的杠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一理念,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与作用。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游戏化教学,需要借助实践、围绕建模游戏来优化作业形式,通过实践作业的开展,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在建模游戏中发展综合能力。教师便可以借助“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通过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游戏实施中,教师应以课堂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前准备好建模所需的材料、物体、积木等,通过课堂作业的开展,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帮助学生在建模中更好地了解数学几何形状,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学生的几何感知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建模的基础上进行创意绘画,通过绘画来升华游戏过程,优化整体数学教学,以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几何创造力。

2.探索游戏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数学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应从实际、有趣、高效的教学活动入手,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整合数学素材,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应结合探索性的游戏作业,围绕生活实践进行探索,带领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计算购物总价、规划旅行路线等。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次,教师应结合探索性的游戏作业,围绕生活实践进行探索,带领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如设计一些探索性的数学游戏作业,如测量家中的物品尺寸、统计家庭用水量等。这些游戏作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还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以此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落实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游戏化教学,运用趣味游戏,体现小学数学“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有效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游戏的引领下“快乐学习,有效学习”。未来,教师应适应时代发展,高效创新游戏教学模式,拓展小学数学教学新路径,让学生轻松掌握重难点知识。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