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将教师教、学生学和评价联合在一起共同实施的教学模式,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技巧。教师应系统、全面地对班级学生学情、学生特点、时代需求等内容进行分析与整合,而后采取对应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良好融入以及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正确把握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有效定位教学方向
(一)深研班级教学以及学生情况,助力新模式有效融入
研究发现,在大多数的文献资料里,教师在设计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时,多是从自身角度出发,虽然执行了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观念,但没有实际考虑学生的学习思想及个体学习情况。所以,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融入小学科学课堂之前,教师应先深入研究自身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以促使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有效融入课堂,成为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途径。
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自我的科学教学观念、模式和技巧进行分析,探究其与即将介入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有哪些区别与联系,相较后者又有哪些需要摈弃或调整的地方,为后续教学的良好推进打下基础。在学生方面,教师要有效转换角度,全面了解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意识、科学认知、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能力、学科素养等,只有这样,才能清楚采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什么、施展多大力度,而不是直接将教学评一致性模式一板一眼地融入进来,含糊开展。当教师形成这般清晰、明确的教学思维后,后续进行每堂课教学时,才能全面掌握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质量,以及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介入才不会成为教学革新进程中的心血来潮,而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改良,并最终受益于教师和学生,进而为小学科学教育事业和学生的优质发展带来积极的助力。
(二)合理分析教学评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切实落实
在教学评一致性模式下,教、学、评三者需要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所以在教学目标一致的同时,要保证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后续评价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例如,在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单元教学中,为了让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更好地在课堂中落实,教师应先对教、学、评环节进行分析,内容包括目标是什么、展现模式有几种、内容有哪些等,而后根据分析结果对应嵌入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
例如,本单元中的《声音的强和弱》一课的目标就可以设置成声音的强弱是如何形成的、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声音的强和弱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等。当目标设置好以后,教、学、评在整节课中都应根据这个目标推进,比如教师教学时需要围绕这些内容进行备课,课堂也要跟随这一目标缓缓前行,不能轻易脱离备课构架,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学生的“学”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切实根据目标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知识,中途可以额外添加一些相关内容,但不要脱离主线,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在评价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逐一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考量学生是否有效接受了知识、又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怎样弥补等。总之,评价环节不仅要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还要对“为什么没有达成目标”“如何修正现下问题”“下次如何调整”等问题进行辨析,并制定合适的优化方案,供下次借鉴和应用。如此各司其职又环环相扣,能够进一步稳固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使教学有序地开展,同时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其在课堂上学有所得,收获比以往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二、基于课程灵活引入教学评一致性模式,促进课堂质量切实提升
(一)知识教授环节教学评一致性模式的有效融入
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落实期间,教师也会采用原有的教学形式,如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所运行的方式不同,所以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融入方式也应有所改变,以增加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新旧教学模式更融洽、更协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融入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模式,使其与课堂中原有的教学模式达成平衡,进而保证教学高质高效展开。
例如,在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岩石与土壤的故事》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教师采用具有游戏性质的模式来辅助教学。要想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作用,教师就要仔细考量游戏教学的特点、过程和内容,而后灵活地添加进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并从整个游戏出发,分别从教师教、学生学和评价三个方面着手展开教学。比如,本课的游戏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分别表演关于岩石和土壤的角色故事,那么当引入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后,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模式的规则,先从自身出发,通过多媒体、口述等方式,让学生清楚岩石与土壤的关系,再讲几个小故事或播放几个故事情境,带给学生灵感,拓展学生思维,使故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角色表演更加生动鲜活。
完成教学后,教师要继续就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和引导,比如借助几个小问题,询问学生是否听懂了,以促进接下来的游戏顺利进行。在游戏环节,教师也要全面观察学生的表演状态、角色扮演内容和表演效果等,并给学生打分,待每一组学生都表演完成后,再予以评判,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认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评价环节的效果更深刻。除了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还应时时考量自己的教学细节和教学质量,课后也要及时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自评,以促进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有效落实。
(二)科学实验环节教学评一致性模式的有效融入
科学科目是由生活具象化现象归结而成的,是生活科学现象的静态反映和书面表现,为了让学生在科学教学中得到更深刻的理解,教师会根据科学教材中的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设置对应的实验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相较于知识传授,实验过程更分散,若教师不能一一参与实验过程,那么就无法顾及很多学生的思想和技能等培养,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践行自然会遇到一定的阻碍。比如,在教师讲解期间,学生即便正确回答教师的提问,也会出现理解力与实验力不成正比的情况,这时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比较片面。在实验期间,所有学生是一起进行实验的,但是教师只有一位,在检查一人或一组时,其他学生就不得不忽略,那么班级学生的实际实验效果也就不能全然展现,后续评价评的是最终的实验结果,没有过程,质量又如何显而易见呢?所以,教师要多元研究科学实验中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融合路径。
例如,在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点亮小灯泡》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要先为学生详细讲解小灯泡发亮的原理,示范用电池和导线点亮小灯泡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而后引导学生实验。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设计实验策略:第一,将一节课的实验时间延长至两节课,让学生先自行结组或单人参与实验,而后一个个到教师跟前展示;第二,挑选班级科学水平较高和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教师助手,在实验进行时分散于各个小组之间。如此一来,既不会让教师分身乏术,又会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实验,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看到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同样有效优化了评价质量,能够促进不同学习能力和实验水平的学生取得进步,有效达成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目标。
三、立足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设计课程,充分发挥新模式的价值
每一个新教学模式的融入都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在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融入的过程中,为了使后续教学持续开展、效果持续优化,小学科学教师要在教学初期就构建好系统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体系,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不断完善,使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完美地融入小学科学课堂。此外,在教学期间,教师应对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予以优化,也就是说,不能只一味地从教师、学生、教学等方面进行革新,使教师、学生以及原本的教学模式向着教学评一致性模式看齐,还要让教学评一致性模式不断地发展,主动贴合现阶段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模式,进而实现双向奔赴,使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挥,使学生得到更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我们的身体》一课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教学评一致性教学体系,根据教学体系要求层层展开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备课时间、降低备课难度,还能使教学评一致性模式更高效地融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结束后,教师要积极分析教学评一致性模式的课堂开展效果,如在教学期间,教师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开小差,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针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寻找解决办法,将解决办法融入教学评一致性教学体系,方便后续教学参考借鉴。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深入分析教学评一致性的特点、优势和价值,而后将教师教的环节、学生学的环节以及评价环节朝着趣味化、高质化和灵活化方向改进。如此既保证了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又推动了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的发展,使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同时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环境,辅助学生向更高水平的阶层迈进。
四、聚焦新课标,开展多元评价
(一)设置学习任务群,注重表现性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旨在基于创新教学,指导学生树立科学思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充分调动。因此,在设置教学任务时,教师应围绕学生主体,以新课标为导向构建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学习素材,探索未知,形成科学探索精神,在实践中树立科学态度,提升核心素养。同时基于学生的探索成果展开表现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力进行评估,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中的《土壤——动植物的乐园》一课为例。首先,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学情,教师设置学习任务群:第一,探索土壤的多样性。在探索土壤多样性的任务中,教师可以聚焦实践教学的优势,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开展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观察土壤的种类和植物的生长环境,并对其进行描述。评价依据:基于学生土壤分类报告,评估学生是否了解土壤的结构和植物的颜色、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口头阐述报告内容。第二,观察土壤中的生物群落。教师要求学生用小铲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土壤中的微生物,尝试理解土壤与微生物的关系。评价依据:基于学生的观察过程,评估学生在活动中是否细致,以及能否运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如此一来,通过表现性的评价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水平将获得显著提高。
(二)合作学习法,开展小组互评活动
聚焦新课标视野,合作学习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旨在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共同探究问题,给出解决方案,最终树立集体协作精神,形成深度互动意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中的《建造塔台》一课为例,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结合文本内容让学生扮演资料员、记录员、建造师等角色,并实行轮换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实践中产生不同的体验。在实践环节,学生使用给定的材料建造一个高60厘米、稳固且能承受一定重量的塔台,并结合任务目标与同伴进行反复讨论,共同搭建模型,并对内部结构进行调试、重组,从而形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基于学生的合作成果,教师鼓励各小组展示自己建造的塔台,并阐述设计思路、建造过程、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其他小组根据评价标准进行互评,指出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促进“教学评”融合教学模式的深入实施。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师要全面、深入地分析科学的教学意义和时代价值,尽己之能,将所有可供学生进阶学习的科学内容和学习途径传递给学生。教学评一致性模式在实现全面优化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是帮助教师达成上述育人目标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要对教学评一致性模式如何有效地融入小学科学课程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层层参与,吸引学生兴趣,促进小学科学教育事业良性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有能力、有素养、有未来的高质量人才。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