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指出:“幼儿园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解、尊重幼儿并支持其有意义地学习。”自主游戏不是一种固定的游戏类型,而是一种尊重幼儿的游戏理念。自主游戏强调教师信任幼儿,放手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把握游戏内容和游戏进程,玩自己的游戏。
可见,在自主游戏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主导者,而是支持者、引导者,是基于看懂、理解、追随幼儿兴趣、疑惑、需求而辅助游戏不断深入,支持探究创造和积累学习经验的一个过程。教师要重视自主游戏对幼儿自身发展和综合能力的价值,通过构建进阶范式、关注师幼互动、回归儿童视角,提高自主游戏开展的质量。
一、锁定儿童视角,释放自主游戏价值
(一)追随“兴趣”,培养自主能动力
自主游戏本身是开放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是教师追随幼儿兴趣探究点,由幼儿自主生成和创造的游戏,相比较教师指导的主题游戏,自主游戏源自幼儿内心探究动力驱动的行为实践,即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强调幼儿亲身实践、参与,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动性和自动执行能力,还真正做到了以幼儿为本。
(二)循证“疑问”,培养探究思维力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的重要学习方式,幼儿自主游戏的过程便是探究学习的过程。比如,在自主游戏实践过程中,随着学习经验和认知经验的积累,幼儿针对同一材料会提出不同的疑问和玩法,这都需要其与小伙伴一起协商、解决,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思维能力,还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积累丰富的游戏经验。
(三)碰撞“观点”,培养创新创造力
自主游戏遵从“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教师要做到最大限度放手,鼓励幼儿交谈、沟通和自主探究。因此针对游戏玩法、游戏内容和游戏计划的设定,教师可以让幼儿利用团队会议、选举投票、自由讨论等方式展开观点碰撞。而在碰撞过程中,由于幼儿经验的和认知的差异,他们不仅会带来新的亮点,还可以培养自身的创新创造力,提高游戏的生成性。
二、支持儿童发展,构建游戏进阶范式
(一)进阶式的任务,让游戏有深度
《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指出:“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同伴和玩法,支持幼儿参与一日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决策,让幼儿在自主、自由的真游戏中获得经验、形成想法、表达见解、完善规划、不断挑战,从而发掘自身最大的潜能。”由此可见,自主游戏不等同于放任不管,而是在尊重幼儿兴趣的基础上,从幼儿视角出发,通过设计探究支架,让自主游戏变得有深度。进阶式任务的提出便是以幼儿的问题点为核心,从出现问题到探究问题再到解决问题,以问题为支架创生任务,驱动幼儿自主探究。
(二)滚动式的线索,让游戏有高度
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游戏作为进行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自主游戏做到了充分尊重幼儿的需求和探究点,由幼儿设计游戏、体验游戏、发现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自主设计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自主游戏中,教师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幼儿探究和建构新游戏,使自主游戏和创意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一个从游戏线索到游戏滚动的游戏链,促进自主游戏难度螺旋上升。通过游戏的延展,在多模实践和体验创作中,教师能够不断促进游戏深入,提高幼儿的游戏探究能力。
(三)延展式的资源,让游戏有广度
在自主游戏实施过程中,“资源”是影响幼儿游戏探究欲望和探究方向的关键,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多元化的资源链,整合生活、低结构、自然材料等,以拓宽游戏广度,在理解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促进经验辐射,实现游戏的延展,让幼儿在自主畅玩中得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实践经验的综合提升。
三、关注师幼互动,推进游戏进阶对策
(一)角色融入式互动,驱动探究深化
“师幼互动”是支持幼儿自主游戏深入探究的支架,但是互动往往多是教师针对问题直接给出答案,这样不仅无法培养幼儿的探究思维,还会影响游戏的开展质量,降低游戏的趣味性。在自主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转换角色,将“教育者”的角色切换为“支持者、观察者和协助者”,站在幼儿的立场,理解并尊重儿童的真实意图,以游戏中的角色进行介入引导,成为幼儿游戏过程中的“玩伴”,针对幼儿的疑问,选择恰当的时机做出有效回应,继而引导幼儿在自主游戏中持续探究。
例如,在“滚轮胎”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开展了角色游戏和接力游戏,但是不一会儿,游戏开始出现混乱,有的幼儿跑去玩其他游戏。为了提高幼儿的兴趣,教师顺势加入其中:“现在红灯了,还有30秒即可通行,请大家耐心等待。”语言和角色的顺势引导为幼儿带来了新的启发,将轮胎游戏延展为“小汽车通行游戏”,在上坡阶段,幼儿排好队,努力上行,用腿作为支撑点上到坡顶,这样一来,幼儿不仅提高了运动能力,还增强了对秩序的感知。
(二)圆桌发散式互动,助力问题解决
圆桌发散式互动是指教师追随幼儿的问题点,基于幼儿经验和认知的碰撞,鼓励幼儿开展团队会议、碰撞观点,在师幼沟通的过程中多策略解答问题,继而提高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使自主游戏走向深入。
例如,在一次自主建构桥的游戏过程中,基于合作经验和建构经验的积累,在确定建构桥的游戏主题后,幼儿开始分工合作,有的寻找建构桥的材料,有的绘画图纸,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眼看十分钟过去了,地上还是零散的工具,游戏一直处于停滞状态。针对这一问题,幼儿邀请教师做辅助,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幼儿交谈了当前建构的问题点:“这个桥的外形太单调了,工程量太大了,时间根本不够。”聚焦该问题点,教师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反问”的形式引发幼儿思考:“好玩的桥是怎样的呢?”由此引发幼儿分享经验、探究思考,如好玩的桥是纵横交错的,有红绿灯,还有加油站……在圆桌发散互动中,幼儿对问题有了新的思考,由此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的桥,从而不断完善,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
(三)经验链接式互动,给予持续动力
幼儿的游戏经验是在亲身实践和参与中习得的,游戏的目的不仅是积累经验,还是利用经验,使幼儿认识到经验之间的联动性,从而发展幼儿的迁移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针对自主游戏互动实践,教师可以基于幼儿原有认知,将幼儿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游戏经验进行关联,促进其主动探究,加深幼儿对主题的理解,让自主游戏的开展更加高效。
例如,在一次自主和面游戏过程中,幼儿发现不论怎样和面,双手粘的都是面粉,无法和成光滑的面团。此时,教师顺势延展出三条经验链驱动幼儿探究:第一条经验链指向游戏,结合以往幼儿玩沙子的经历,通过水和沙的比例分析,引导幼儿思考面粉和水的比例;第二条经验链指向生活,基于和面的成功塑造,引发幼儿多组探究,从幼儿喜欢的面食入手,成立了烙饼组、饺子组、面条组等,拓宽了游戏广度;第三条经验链指向认知,基于幼儿游戏的经历,引导幼儿总结和面的方法以及用面粉做出来的美食都有哪些,并制作菜谱,从而通过经验链互动给予幼儿持续探究的动力。
(四)材料诱导式互动,培养创新能力
卢乐山教授指出:“玩具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成为幼儿认识事物的媒介,促进幼儿思维、想象和创造力的发展。”所以要想达到师幼“同频”互动,教师对游戏材料的投放要做到“有目的、有巧思、有层次、有科学依据”,借助材料支架促使幼儿对游戏进行创新。
例如,在户外自主玩球的过程中,幼儿成群结伴,利用小推车开展了运球游戏,在往返数次后,幼儿出现延迟、散乱的状态,教师顺势引入材料,支持幼儿自主探究。如教师提供了呼啦圈,幼儿将球套在呼啦圈里,推着前行,还提供了路障物,幼儿将其摆放成S型和十字型路线,拍球或踢球绕过障碍,锻炼了足、眼、手协调配合的能力。材料的诱导不仅提高了游戏的趣味性,还为幼儿提供了创新实践的支架,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
四、回归儿童视角,实现自主游戏诊断
(一)争章积攒会,互评分享启发评
自主游戏以幼儿为主体,将游戏的自主权和主动权还给幼儿,为幼儿构建一个自主、自由、安全的游戏环境,促使幼儿在自主探索和不断挑战中体验快乐、获得知识、积累经验。游戏过程中有合作、有问题、有探究、有新的发现,为了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针对自主游戏进行反馈与诊断,教师可以开展争章积攒会活动,设计游戏章和游戏评价环节,让幼儿对照标准进行点评,基于奖章的积累和奖励兑换促使幼儿不断发展。如表1所示。
(二)能力雷达图,多维可见诊断评
能力雷达图是指教师对幼儿在自主游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行为进行解读,深入同伴合作、科学思考、表达交流、创新创作、动手实践等多维度进行解析,生成可见、直观的雷达图,并根据幼儿的能力雷达图对问题点和发展阻碍点进行顺势延展,基于幼儿需求促使自主游戏得以延续。
例如,在一次光影游戏过程中,幼儿体验了找影子和影子的变化,知道了影子的产生是因为物体遮住光线,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它无法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时,就会形成一个较暗的区域,也就是影子。经过实践,幼儿发现植物角、大型玩具、教室等都有影子,影子无处不在,还和小伙伴一起畅玩了踩影子的游戏。但是雷达图中关于幼儿的认知能力展现出薄弱的样态,根据该问题点,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分三个时间段观察影子的变化,小组合作实验,诊断影子的变化,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探究精神。
(三)图文记录册,复盘过程赞赏评
《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指出:鼓励和支持幼儿通过绘画表征自己的意见。可见,幼儿表征是最能及时且准确地体现幼儿想象力和思维想法的工具,是帮助教师理解幼儿并提供支持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自主游戏点评反馈阶段,教师可以用表征的方式,与幼儿进行过程梳理,在复盘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反思能力。
例如,在一次自主游戏趣玩泡泡的过程中,教师汇集了幼儿对泡泡的探究游戏经历图册,有关于泡泡幻想的图,有关于制作泡泡实验的图,还有关于幼儿合作制作泡泡,但还有一位小朋友在哭泣的图。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鼓励哭泣幼儿进行分享,原来是因为制作的泡泡水吹不出泡泡,所以小伙伴哭了起来,经过分析,幼儿知道了泡泡水吹不出泡泡可能是因为洗手液加得太少、水加得太多了,可以多加洗手液或洗衣粉,还可以加入白糖。通过图文记录册和反思复盘的引导,教师不仅帮助幼儿梳理了游戏经验,还提高了幼儿的反思能力和诊断评价力。
五、结语
自主游戏主打“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发交流”,所以最能体现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和专业性。本文基于儿童视角,从自主游戏进阶、师幼互动和自主游戏诊断入手,结合幼儿自主游戏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延展出多个教育思路和实践方法,利用自主游戏的特点加深了教师对自主游戏的认识,以及师幼“同频”互动的理解,促使教师加强在自主游戏过程中对幼儿的观察和记录,重新审视自主游戏的“切入点”和回应策略,有效提高了自主游戏开展的质量。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