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2024-12-26 00:00:00孙阳琦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1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关注教学评一体化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学科教学工作,不仅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在教学评一体化中掌握了更多学科知识,而且让学科教学更具整体性,有效改变了以往学科重教学而轻评价的局面。新的课程标准尤为强调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优化教学模式,关注教学评的一体化建设是关键。但是,就目前课程教学的情况来看,教学评一体化建设中存在颇多问题,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课后缺乏必要的反思与评价,导致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难第一时间被发现和处理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作为教师,要在深入分析学科教学评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更多能够指导学生课堂学习的方法,以此为高质量课堂的构建助力。

一、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将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旨在通过连贯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深入地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这一模式尤为关键,因为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内化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首先,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就明确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使评价成为教学的导向和反馈工具。这意味着教学目标不仅要表述为学生应达到的知识水平,还要明确体现为评价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的具体标准。

其次,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应当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通过观察、讨论和作业等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终结性评价则在教学单元结束时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估他们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再次,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以及非正式和正式的评价方法,如日常观察、项目作业、角色扮演等,这些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情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最后,教学评一体化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教师应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此外,评价结果也应该用于指导学生的个人成长,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设定学习目标,从而实现自我监控和持续进步。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一)多元方法,让“教”有质量

1.设计游戏,激起兴致。

为了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更加感兴趣,能够主动地参与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探究,教师特别对“教”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的优化。而游戏作为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方法,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因此,在学科教学期间,教师便可以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入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趣味性十足的游戏。

为了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从课堂上学生的“学”入手,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比如,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集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适时设计了“设计心愿卡”的游戏。在游戏中,每位学生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精心制作一张心愿卡,然后在心愿卡上将自己想要的东西写下来,比一比哪位学生设计的心愿卡最精致、最美观,进而让更多学生在游戏中对本课知识的学习产生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另外,为了让此次游戏设计更有效果,教师还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猜想一下,自己心愿卡上的哪些东西是父母不同意购买的,为什么,进而让更多的学生在积极表达中更好地进入本课知识的学习。

2.构筑情境,获得体验。

从生活实际出发,适时在课堂上为学生构筑真实的学习情境,不仅可以将学生更好地带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来,从感官上刺激和影响学生,还可以让学生在深入情境中获得不同以往的学习感受,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更加感兴趣。因此,在课程教学阶段,教师需要从学生良好学习体验获得入手,构筑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为了带给学生较为真实的学习体验,教师就本课的知识内容,适时地在课堂上构筑了多样化的情境。比如,为了达到激趣导入的目的,教师构筑了具体的故事情境。在情境中,教师为学生讲述了一个过度消费的故事,并要求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继续分享自己所了解到的有关计划消费、过度消费的小故事,通过分享来强化学生的认知,让更多学生深刻认识到合理消费的重要性。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理性消费的意识,教师继续设置表演情境。在情境中,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演绎购买无度、肆意挥霍的学生和懂得节制、合理消费的学生,并就到商店购物的场景进行模拟,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理性消费的重要性。

(二)自主学习,让“学”有效果

1.自主学习,养成习惯。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有效果,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利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探究学科知识,让更多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为接下来学科知识的学习助力。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教师特别强调“智慧”平台的应用。在此期间,教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借助平台上的名师资源,自行查阅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优秀教案和教学视频,在线上完成观看,试着严格按照教学视频或教案的教学步骤去学习本课知识,并做好学习笔记,进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深化对本课知识的记忆。当然,为了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教师利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如“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如何处理好‘我想要’和‘我能要’之间的关系呢?”“为了省钱,该花的钱不花,你们认为这叫节约吗?”“别人有的我一定要有,这样的行为叫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对学科教学方法做出一定的调整与优化。

2.合作探究,拓展深度。

小组合作作为学生课堂学习常用的方法,不仅可以缩短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对于学生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在课程教学阶段,学生应多利用合作的方式去攻克学习重难点。

为了拓展学生的课堂学习深度,教师继续就本课内容强调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在此期间,教师直观地向学生出示以下话题:“在生活中,你们可能会碰到一些特别喜欢或者想要的东西,可是在你向父母提出要求时,父母可能不同意,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烦恼呢?父母为什么不给你买呢?当时你是怎样做的?后来想通了吗?如果你是父母,会怎样处理呢?”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话题内容展开交流,并将合作讨论的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进而让更多学生在积极交流和讨论中有所感悟。比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太贵了,对于自己的家庭来说可能有些困难,而有的学生则考虑到父母赚钱不容易,所以选择了放弃。当然,为了突出学生间的合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就本课相关知识展开一次“小学生消费心理调查”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对全校范围内的学生消费心理展开调查,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涉及零花钱的主要使用方向、购买一种商品首先考虑的是什么,以及自己的消费观念如何等,进而让更多学生在合作参与中加深对合理消费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

(三)中肯评价,让“评”有深度

1.生生互评,审视自我。

对于学生而言,同龄人间的评价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作为教师,在教学评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为了让本课的教学更有效果,教师特别强调了学生间的互评。一方面,要明确评价主体。学生始终是整个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体,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时,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其就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情况对自己和同学做出合理的评价。另一方面,需要对生生互评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扩充。在以往的生生互评中,学生间的评价局限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或者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很显然,这样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需要对生生互评的内容进行一定的丰富和扩充,比如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学生小组内的学习表现、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随堂笔记的记录情况等。

2.教师评价,发现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较为中肯的评价,借教师评价来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我,尽早发现自己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漏补缺。

为了提高课后评价的质量,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学习表现情况进行较为中肯的评价,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缺陷与不足,还要对学生进行激励式的评价,利用激励式评价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始终保持兴趣。比如,利用“加油,你是最棒的!”“请再接再厉!”等激励式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进而让更多学生在接受激励式评价的过程中增加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自信。毫无疑问,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端正自己的态度。

(四)实践活动,让“用”有意义

实践活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起着核心作用,它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具体化和生活化。在设计实践活动时,首先,教师应确保活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以强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的内化。其次,活动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体验、探索和反思,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再次,活动应具有现实意义,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认识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际价值。最后,活动设计应兼顾多样性和包容性,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社区服务、模拟法庭等,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体验到成就感。总之,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用”的过程中感悟、学习和成长。

在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实践活动的设计旨在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际行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在“合理消费”这一课程主题下,教师应策划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模拟市场购物,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学会辨识商品、比较价格、控制预算,并在实践中体会节俭和理性消费的意义。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合理消费概念的理解,并在反思中形成深刻的个人消费观。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探讨消费决策背后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如识别消费欺诈、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以帮助学生构建起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和法治意识。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还能在合作与互动中形成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教学评一体化的方式来指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高质量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让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而且让新时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让教师在教学评一体化建设中不断积累经验,为接下来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支持。因此,为了让新时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更有意义,教师要在集中了解班级学生课堂学习动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坚持从“教”“学”“评”三个方面来进行教学,以更好地达到学科教学的目的。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