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幼小衔接的时期界定为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到大班结束,其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这一要求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新导向,也使传统教育活动面临着新挑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而语言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业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在幼儿认知发展、概念理解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幼儿未来的读写活动和深度学习奠定了关键性的基础,应当成为幼小衔接视域下,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所关注的重点。结合教育经验可以发现,学业语言的发展水平是幼儿产生学业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学业语言可以成为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助力,对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衔接产生积极影响。所谓学业语言,是指具有书面特征的语言类型,这种语言区别于社会交流的随意性,也没有叙事讲述的故事性,而是呈现出简单明了、客观明确与逻辑性的突出特点。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幼小衔接时期,详细论述了幼儿学业语言构建的重要意义以及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优化幼小衔接教育成果,强化儿童学业语言的构建。
一、幼小衔接时期助推儿童学业语言构建的重要意义
(一)为儿童的深度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如今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然而过于碎片化和浅表化的信息阻碍了当前人们高阶思维的发展,导致深度学习难以实现。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以记忆和积累为主的学习方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深度学习成为社会发展对所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当前一代儿童将面临教与学的变革,而学业语言的提升能够进一步强化其读写能力与理解能力,让幼儿驾驭更复杂的学习情境,更快地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趋势,有效实现深度学习。
(二)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在新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教学已然由传统的“知识本位”转变为如今的“素养本位”,学生高阶思维认知的培养得到了高度重视与强化,而这正与学业语言的内在特质高度吻合。由此可见,学业语言构建能够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强化其必备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回应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育发展需求。
二、幼小衔接时期助推儿童学业语言构建的实践路径
(一)培养倾听习惯,学会倾听方法,积累语言素材
在传递信息方面,与其他语言类型相比,学业语言往往具有简洁性与准确性,因此当幼儿使用学业语言时,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其简单明了地直达主题,减少幼儿在表达过程中由冗语或即兴修饰对信息造成的重复。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表达特定内容时使用简单、明确、精准的词汇,因而幼儿需要尽可能积累指向同样表达内容的多样词汇,并结合自身的表达经验实现表达能力的提升。而要想强化幼儿的词汇与经验积累,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倾听方法,通过对倾听内容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累语言素材与经验,提高自身的学业表达能力。
首先,倾听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倾听习惯尤为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结合幼儿当前的具体能力与认知水平对教案进行分析与优化,避免倾听内容与幼儿的能力不相匹配,导致幼儿兴趣缺失。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通过趣化倾听内容、创设倾听情境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幼儿倾听的主动性。例如,在大班体育活动“探险一家人”中,教师就可以将深受幼儿喜爱的动画作品《爱冒险的朵拉》作为选题,在“闯关”活动中,幼儿要非常认真地倾听,才能顺利地完成活动,而这也是幼儿积累语言素材的良好契机。同时,在幼儿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领幼儿倾听鸟鸣声、风声、水声等自然界的声音,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倾听意识。其次,在倾听习惯培养的基础上,高效的倾听方法将成为提高幼儿倾听效率的关键举措。教师可以教给幼儿倾听的方法,培养其倾听时的注意力,如告诉幼儿在倾听别人讲话时不能做小动作、插话,而是要集中注意力去看对方的眼睛,一边面向讲话的人,一边理解其讲话的内容。再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复述听到的内容,来检验幼儿的倾听效果。在设问时,教师可以基于倾听内容中的关键要点及学业语言进行提问,让幼儿掌握倾听的重点,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
由于学业语言的简洁性、逻辑性以及非随意性,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等情况,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倾听习惯的养成与方法的掌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幼儿学业语言的学习效率与质量,让幼儿积累语言素材,尽可能多地掌握指向同一表达内容的多样词汇,不断丰富自身的表达经验,最终使其具备使用学业语言精准传递信息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二)提高教师素养,优化输入质量,奠定发展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分析与探究可以发现,部分教师对学业语言的认知并不完善,仍然停留于感性和表象的认知层次,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幼小衔接关注度的提高,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学业语言的重要价值,也明白学业语言教育的要求与期望,但依然在教育策略与技巧方面存在着不少困惑。因此,要想在幼小衔接时期助推儿童学业语言的发展,提高教师的自身专业素养是关键。幼儿园应当通过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方法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让教师习得构建并使用能够助推儿童学业语言发展的语言的方法。
从教师个人的角度出发,有研究证明,教师语言输入的质量对幼儿语言输出的质量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在发展幼儿学业语言的视域下,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口语表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幼师互动让幼儿在无意识中获得学业语言能力的多元化发展。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尤其是针对小班教育,部分教师为了帮助幼儿解决情绪问题、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会采用一些较为幼稚、冗杂的语言表述方法,如“该吃饭饭了”“快去睡觉觉”“等妈妈接”,这样的语言表述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被幼儿理解与接受,但是从幼小衔接的长期视角来看,并不利于幼儿学业语言的优化发展,甚至可能在后期对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形成阻碍。
同时,结合上文提及的关于学业语言精准传递信息的特点,为了丰富幼儿的经验与词汇积累,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使自身的表达方式丰富化,并在关键信息的传递中尽可能地减少去艺术化的表达。
在幼小衔接视域下,要想促进幼儿学业语言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迫在眉睫。同时,幼儿具有较强的“从师性”,会有意识或无意识模仿教师的言行,结合这一特点,教师就可以从自身学业语言的输入质量出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学业语言能力,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幼儿绘本,发挥多重价值,创设学习活动
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幼儿多以口头语言为主,从口头语言的运用到学业语言的理解,要求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引导幼儿从掌握意义分散的表达句式过渡为关系紧密的表达方式;其次是通过一些特殊关系词汇来组织复合句式,并加强对语言表达内容与上下文关系的理解;最后是强化幼儿在阅读与表达中对语言逻辑的认识与感受。基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绘本是促进幼儿学业语言强化的重要工具,这需要教师着眼于这三个维度,对绘本的作用与功能进行开发利用。
在绘本阅读中,幼儿会接触到一些多样与复杂的词汇,这些词汇输入既能够丰富幼儿的语言积累,又能够提高幼儿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从而为幼儿学业语言的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在绘本《骨头骨头咕噜噜》的阅读中,在描述骨头的结构时,绘本采用了“松松的骨质”“果冻似的骨髓”“硬硬的骨密质”“薄薄的骨膜”等语句,这些形容词就可以降低幼儿的理解难度,配合相对应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让幼儿接受多样性的语言输入。再如,在绘本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如当幼儿形成“吃”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绘本让幼儿逐步习得“啃食”“吞咽”“咀嚼”“舔”等由“吃”所分化而来的动词,以此确保幼儿语言表达时的准确性与精准性。
除此之外,绘本在培养幼儿语言逻辑方面也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而语言的逻辑性既是学业语言的重要特点,也是幼儿在语言能力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举例而言,在一次户外活动中,一名幼儿着急地跑向教师:“萌萌哭了,她躺在地上,亮亮就突然这样一下,萌萌就摔倒了!”在查看具体情况后教师发现,这位幼儿想表达的是“亮亮推倒了萌萌,萌萌哭了”,这其实就是语言逻辑性不强的表现。同时,在幼儿讲故事的环节,教师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一名幼儿在讲故事时是这样说的:“从前有一个坦克,我们需要正规的军队,哒哒哒哒,然后再用火箭炮,砰砰砰!这时候,我的车坏了,我被骗了,于是我给车加油,但是车胎是瘪的,我只能给车充气……”幼儿讲得声情并茂,听众却一头雾水,幼儿的想象力虽然丰富,但是逻辑性实在太差,不利于幼小衔接语言教育的理想化发展。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在结束绘本阅读后让幼儿复述故事情节,引导幼儿尽可能多地运用特殊关系词汇来组织复合剧情,并在表达中尽可能遵循故事发展的逻辑顺序,减少个性化的描述。例如,在描述故事时,教师可以多引导幼儿使用“因为……所以……”“由于……”等关系词,提高幼儿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促进幼儿学业语言水平的提升。
(四)特设讨论环节,强化标准要求,站在客观角度
学业语言具备专业特征,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幼儿需要尽可能摒除个人经验与叙事立场,从客观角度出发,利用专业视角与语言来进行表达。学业语言的建构要经历“学业语言输入——学业语言理解——学业语言输出”的过程,上文已经就学业语言输入与理解的路径进行举例论述,下文将探究“学业语言的输出”方式。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具有特殊性的讨论情境,并通过语言引导以及标准要求的强化,“迫使”学生站在客观角度进行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幼儿园的功能是什么”这一问题代替“你觉得幼儿园怎么样、幼儿园的作用是什么”作为论述主题。首先,“功能”一词更具有专业性;其次,第一种表达方式明显比第二种表达方式更具客观性。在幼儿表达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其提高语言的权威性、谨慎性与客观性,促进幼儿学业语言能力的真正提升。
(五)促进家园合作,构建支持环境,优化教育成果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重要的学习场所,因此要想优化学业语言的教育成果,教师还需要重视家长的作用,进一步推进家园合作,引发家长对学业语言教育的重视与关注,让家长掌握科学合理的教育路径。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家长会等多种方式,让家长明白学业语言的意义价值与教育方法,以促进儿童学业语言发展为主题,进行有效的家园沟通。同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为家长制定幼小衔接教育计划。
首先,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在家庭中开辟一个“读书区”,为孩子购买有助于学业语言提升的相关书籍,为幼儿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其次,家长在亲子共读中给孩子讲故事时要有意识地避免用词不当、语句颠倒等问题,同时减少自身口癖,提高幼儿对学业语言的敏感性;最后,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多一些描述与叙述的情节,通过“今天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我们参观博物馆的顺序是什么”等问题来提高幼儿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强调,而学业语言作为幼小衔接视域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应该引发幼儿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教师应该深刻理解学业语言构建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意义,立足于幼小衔接视域,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路径,通过培养倾听习惯、优化教师教学素养、发挥绘本多重功能、特设讨论话题以及促进家园合作等策略,提高幼儿学业语言的构建成效。
注:本文系2022年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幼小衔接时期儿童学业语言构建的助推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QJYKT2022-25)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