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创意戏剧作为一项综合的艺术活动,被广大教师所关注。它是幼儿以感兴趣的故事、绘本,或符合他们生活经验的假想故事等题材为起点,用“假装”的游戏本能,通过肢体动作、表情声音、即兴对话、舞台布置等形式进行的戏剧活动。而支持性策略是教师以促进幼儿创造性发展为目的而采取的可以引发、维持幼儿的创造意向,提高幼儿创造技能的方法及其运用程序。支持性策略类型包括戏剧教学策略、环境支持策略、情感支持策略等。支持性策略的合理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促使幼儿参与戏剧角色,并在戏剧情节推进中将自己新颖独特而又合理的想法通过肢体、语言等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一、幼儿园创意戏剧中促进幼儿创造性表达的支持性策略运用现状及问题
(一)教师对创意戏剧活动内涵认知不足,主导成分居多
在与一线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当谈及“幼儿园创意戏剧的内涵和特点”“如何激发幼儿在创意戏剧中的创造性表达”“运用哪种支持性策略促进幼儿创造性表达”等问题时,许多教师存在认知不充分以及问题回答的局限性。经过分析,有的教师对创意戏剧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对课程由来、演变及课程开展的意义缺乏深入了解,以至于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可能是”,而非“原来是”的教学态度;教师重视幼儿结果的表现,忽视了幼儿过程的体验,为了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教师过度把控幼儿,导致过程开展缺乏幼儿的思考与想象。
(二)教师在戏剧中支持性策略运用匮乏,路径学习不足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经常出现创意戏剧中激发幼儿自主想象和创造性的途径不明晰,策略运用匮乏且不合理等问题。经分析,有的教师关于支持性策略的相关研究甚少,认知受到局限,导致情感支持策略和环境支持策略较为缺失,而戏剧教学策略的运用在概念性方面也存在掌握不充分、界定意义理解不充足、运用方式不恰当等问题,又因为缺乏有力、便捷的学习路径,致使教师逐渐忽视了创意戏剧本身的内涵以及促进幼儿创造性表达的独特价值。
(三)教师支持性策略运用停留于表层,水平契合度不高
在创意戏剧中,有的教师采用支持性策略的意识较强,但从幼儿创造性表达效果来看,教师采用的支持性策略难度推进无法较好地契合幼儿的阶段水平,难度设计低于或超过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缺乏科学合理性。经过分析,教师对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游戏情况了解不充分,对策略运用的合理性、深入性、全面性研究不充足。另外,教师对促进幼儿创造性表达缺乏系统思维,无法建立有效支持性策略的整体架构,以至于策略支持连贯性不足,创造力培养层次性推进不够。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将立足于促进幼儿创造性表达,围绕“戏剧教学策略、情感支持策略、环境支持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幼儿园创意戏剧中促进幼儿创造性表达的支持性策略
(一)戏剧教学策略
戏剧教学策略是指在创意戏剧活动中,教师解决戏剧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的操作原则与程序的知识,它是支持性策略类型之一。教师围绕“借助外力、组别探讨、层级推进”三个方面有效运用戏剧教学策略。
1.借助外力,点燃表达热情。
在创意戏剧中,幼儿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的动机和兴趣而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把握时机、引入外力能够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而外力可以是人物介入、物品介入、事件介入,对应戏剧教学策略如教师入戏、神秘之物、打电话、思路追踪等。教师需要依据活动内容进行设计,根据情节推进或幼儿学习曲线在适宜的时机采取外力手段。
比如,小班创意戏剧《小兔乖乖》,当小兔疑惑是否让扮演兔妈妈的大灰狼进入屋内时,教师运用“打电话”策略,与小兔在电话中进行语言互动,引导小兔说出心里想法,推动情节发展。中班创意戏剧《重返午睡林》,当大灰狼看到大狮子正虎视眈眈地盯着熟睡的小猪时,教师借助“教师入戏”策略,与幼儿扮演共同的角色——大灰狼,在角色语言互动中提供新的视角,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应对当前的处境。大班创意戏剧《大头鱼上学记》,当大头鱼在学校遇到学习困难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时,教师采用“神秘之物”策略,一封章鱼姐姐写给大头鱼的信出现了,扮演大头鱼角色的幼儿对信封内容进行交流,并重燃对上小学的期望。相关策略的运用不仅能够有效引发幼儿思考,而且能够激发幼儿创造性地表达情节内容,助推情节发展。
2.组别探讨,营造时空氛围。
组别探讨是为幼儿提供小组或团队交流互动的机会,通过创设专属的时空环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创意戏剧教学中,最常用的策略有针对角色塑造的角色扮演、雕塑家,也有针对场景创设的镜像画面、物件拼搭等,幼儿在两人或者多人合作中进行深入探讨、思维碰撞,从而产生更多的创意。
如小班创意戏剧《小兔乖乖》,教师采用“物件拼搭”策略,引导幼儿小组合作讨论房间物品的放置,并协商物件分配,用肢体造型创设空间布局和主要摆设。中班创意戏剧《海贝湾》,教师采用“雕塑家”策略,引导幼儿两人一组,协商确定雕塑家和泥人的角色,讨论“送什么生日礼物给小柚子”,并在合作中尝试用肢体动作创造性地“塑造”礼物造型。大班创意戏剧《大头鱼上学记》,教师采用“镜像画面”策略,在集体协商中,运用肢体造型集体复制小学班级的学习场景,如书桌、椅子、黑板、书包等,形成一幅镜像画面。由此可见,在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的情况下,幼儿更有可能进行多样化的尝试,从而发现新的可能性,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象进行活动,这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层级推进,激活脑部思维。
层级推进是一种逐步引导幼儿深入思考的教学手段,易于激活幼儿的脑部思维,促进其全面发展。戏剧教学策略在运用中均能依据幼儿的能力特点进行难易程度的界定,如果聚焦幼儿戏剧张力表现方面,表情动作是层级推进的内容之一,而常用策略包括一句话台词、默剧等。
如中班创意戏剧《重返午睡林》,教师采用“一句话”策略,引导幼儿用声音、动作表现生病的大灰狼,即第一层级,幼儿边说“哎呀,我的肚子好疼啊”,边用声音进行疼痛级别表现,如轻微疼痛音量小、疼痛明显音量大、疼痛加剧伴哭声;第二层级,幼儿在声音的基础上累加动作,并进行疼痛层级的表现,如边说边用动作做出轻微疼痛俯身弯腰、疼痛明显蹲坐地板、疼痛加剧躺地翻滚等动作。大班创意戏剧《新版三只小猪》,教师采用“默剧”策略,引导幼儿针对热闹的森林大街集市进行场景物件表现,即第一层级,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物件,如酣睡的小猪、静止的水桶等;第二层级,在肢体动作的基础上累加音效,如酣睡小猪发出“呼噜”声,水桶滚动的“咕噜”声;第三层级,在动作音效的基础上累加表情,如发出“呼噜”声的酣睡小猪闻到美味立刻苏醒,嘴巴直流口水,“咕噜”声的水桶滚动的速度越来越快,神态逐渐急促。通过逐层深入思考,不仅调动了幼儿的多元脑部活动,帮助幼儿逐渐适应了思考难度,培养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让幼儿的戏剧表演张力实现了最大化。
(二)情感支持策略
情感支持策略是指在创意戏剧中,个体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向他人提供情感上的关怀与帮助,以增强对方的自我效能感和内心安全感,并帮助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围绕“氛围营造、情感共鸣、因材施教”这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支持与鼓励的学习环境。
1.营造温馨氛围,建立信任关系。
在创意戏剧教学中,温馨氛围的营造能够让幼儿感受到安全、被接纳和被尊重,从而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情感需求要给予积极回应,使幼儿感受到被爱和被关注;要鼓励幼儿展现真实的自我,不强制幼儿符合某种标准,对幼儿的行为和表现要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增强其自信心。
例如,在中班创意戏剧《重返午睡林》中,教师采用“故事棒”的形式,让幼儿逐一上台用肢体动作表现大灰狼肚子疼的场景,一名幼儿被魔法棒点名后,上台躺在地上一动不动,教师并未制止,而是在游戏表演结束后,通过交流方式询问其原因,了解到幼儿躺在地板上是想借助假装昏厥而吓跑大灰狼,教师及时给予幼儿肯定。由于教师营造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幼儿才更愿意探索想象戏剧情节的内容,这种探索过程正是幼儿创造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2.引发情感共鸣,及时情感引导。
情感共鸣通常指的是个体在感知、理解或体验某种情感时,与他人或某种情境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相互理解和呼应。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在创意戏剧中的情感体验,注重与幼儿建立情感联系,使其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去尝试、去创造。
比如,在大班的创意戏剧《大头鱼上学记》中,扮演大头鱼的幼儿都在为自己不会本领而愁眉苦脸,有一只“大头鱼”却面带微笑地游动着,使得同伴困惑不已。教师认真询问原因,明白“大头鱼”微笑是因为他相信自己会学好本领,并及时给予其鼓励,以“我们遇到困难能放弃吗”为话题组织幼儿进行互动讨论,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加强幼儿之间的情感联系,让幼儿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同时对戏剧角色的内心揣摩有了更广泛的理解。
3.了解幼儿特点,注重因材施教。
创意戏剧活动遵循“人人参与”原则,教师要了解幼儿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表达。教师可采用逐步引导与鼓励的方式,通过小步前进、正面反馈、设定小目标等形式,让幼儿逐步挑战自我,勇敢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中班创意戏剧《蚂蚁和食蚁兽》中,一名内向胆小的幼儿扮演“食蚁兽”的角色,为了RY+7pNb2JHVYqQO59VL0qQ==引导其大声表达角色的对话内容,教师采用“小步前进”策略,让该名幼儿先与能力较强的幼儿一起表演,实现榜样学习,再逐步增加角色小任务,使其在角色中有独自表现的机会。同时,教师及时采用正面反馈的形式,强调该名幼儿的进步之处,让幼儿在设定的可达成的小目标中感受到成就感与自信心,从而增强自信心。
(三)环境支持策略
环境支持策略在创意戏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涉及创造、优化和管理环境条件,旨在支持特定活动、过程或目标的顺利实现,并致力于提升参与者的体验质量、工作效率和满意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重点围绕“空间规划、材料提供、视听调动”三个方面展开环境支持工作。
1.合理规划空间,确保动线流畅。
合理规划空间布局能够有效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例如,设立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空间区域,幼儿更容易交流想法,生成更有想象力的戏剧表现内容。
例如,在大班创意戏剧《新版三只小猪》中,教师打破惯有的同字形座位,让幼儿席地而坐,并引导其在分组环节用肢体创造性地表现果园、集市、萝卜地等场景。由于拓宽了场地,幼儿的动作幅度更显张力,组与组之间的互动也更直观、清晰。空间的合理规划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的肢体表现,还让幼儿在适宜的空间范围内感到放松和自在,从而更专注于创意戏剧内容的表达。
2.提供多元材料,支持想象创编。
教师适宜投放能够激发幼儿对情节、角色的想象和创编的开放性材料,如百宝箱、建构材料、运动器械、服装、厨房用品、美术用品等,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所需材料进行想象装扮,甚至手动创作服装道具等。
例如,在大班创意戏剧《皇帝的新衣》中,幼儿利用建构材料水管和绳子拼搭成织布机;用轮胎和木板拼搭成马车;用盘子和勺子作为锣鼓。材料具有开放性,能够满足幼儿的创造兴趣和创作需求,而材料的动态性能够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调整、补充,时刻保持挑战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三、结语
在创意戏剧活动中,教师扮演着关键角色,要不断摸索并运用支持性策略,以有效支持幼儿创造力的表达。为此,教师应深入理解这些策略的核心理念,灵活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幼儿积极互动,共同创造一个自由、安全且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创意戏剧活动中支持性策略对促进幼儿创造性表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KXQ23-114)的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