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带来了深远影响。“教学评”一体化既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模式,针对“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这三个问题制定了方针政策,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为基点,发挥教学目标的引领作用,将教学活动作为载体,以教学评价为驱动力,最终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学评相结合”的目的,让教学活动更具秩序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其中,智慧课堂的出现与推广为“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智慧课堂基于智慧黑板的硬件支持与平板系统的软件更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生动、有效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学分层,凭借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储备,为学生搭建起沟通抽象数学知识与数学思维互动的桥梁,让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教育教学的双重发展,推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双重变革。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详细论述了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原则以及具体的实践路径,为教师在运用智慧课堂教学工具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数学课堂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一、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智慧课堂模式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智慧课堂凭借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应用手段,为智慧育人课堂的搭建提供了技术辅助。从教学程序方面而言,信息化的手段为教师挖掘课堂潜力提供了简单、直接的便利条件;从实践成果的角度出发,智慧课堂能够充分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具体学情。在智慧课堂中,“学前测”“导学本”“课堂练习”“师生问答”“示范抢答”“高清展台”“网络作业”等技术都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力支撑。因此,在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智慧课堂构建工作中,教师要从这些技术本身的侧重点出发,将其作为载体,围绕教学评一体化的具体要求,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教学评价三个重要部分融入教学实践中。
在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智慧课堂构建中,教师可以通过“两测”“双师”“三驱动”相结合的模式来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其中,“两测”包括学前测试与学后测试,学前测试要求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及具体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以此对学生的总体情况进行全面把握,聚焦学生在学习中的短板,精准制定教学目标,并以此作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基础。后测要基于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评价与反馈,以此来推进课堂数学的高效发展。“双师”是指教师与智慧“云教师”的双重结合,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而“云教师”则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精准分析,从而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三驱动”是指从学生的学习路径出发,通过“思维性游戏驱动”“层级式任务驱动”以及“多元化评价驱动”,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兴趣支持、有任务驱动、有评价反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力。
二、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构建路径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落实要求教育教学者将“教师教”“学生学”“教学评价”三个重要元素进行组合,保障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与方向性,让教学实践真正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果。为此,教师要深度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这一教学模式的内涵,从全方位、多角度对教学情况进行充分把握,找到智慧课堂中信息技术科学合理的着眼点与应用点,让智慧课堂的构建真正有助于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基于此,下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关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点展开详细论述。
(一)基于综合研究,全面分析学情,设计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深度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因素,更是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核心所在,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教学评价更有目标性与针对性,为教学评一体化的达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更是达成教学闭环的基本条件。但是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过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落实,却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情况不相符,致使教学评的一致性难以得到保障。而在智慧课堂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从综合角度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整合。同时,利用信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准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并围绕这两个方面设计出具有导向性的教学目标,让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每一个教学安排都有目标可循,通过目标的合理性与针对性来保障“教”与“学”的驱动性。
《平行四边形与梯形》这一教学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部分,位于第二学段,隶属于“图形的认识与测量”。首先,从课程标准来看,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图形的特征,从中感悟几类四边形的共性。其次,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我们能够发现,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空间观念与逻辑抽象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依赖于具体的事物或形象的分析。最后,结合上述两个方面,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与情感态度四维度分析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可以将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分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四边形的再认识”“垂线与平行线的画法”“垂线与高”以及“画四边形”五个教学主题。
其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也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认识图形与作图的重要依据。为了把握好这一教学主题的教学起点,教师运用智慧课堂中的“学前测”技术,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分析。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学生需要在智慧平台上回答以下问题(如表1所示)。
对于学生提交的答案,教师利用智慧课堂的数据整理与分析技术,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教学起点可以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教学重点在于理解“平行”“垂直”的概念;教学难点是归纳“平行”“垂直”的本质属性;教学的关键在于区分“竖直”与“垂直”“水平”与“平行”。
经过综合分析,教师便可以确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表2所示),更进一步明确了评价任务。
表2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课时教学目标 目标维度 具体内容 知识技能 能够明确平行与相交(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并初步认识相交(垂直)和平行。 数学思考 在学习平行与垂直的过程中建立起空间想象力与空间观念,树立合作意识,形成初步的几何直观。 问题解决 能够辨认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 情感态度 感受生活中的相交与平行,体会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
(二)坚持问题驱动,设计教学任务,实施深度教学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教学评价则发挥着关键作用,而教师的教学则最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计课堂提问驱动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通过设计课堂任务,为深度教学的落实提供保障。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智慧课堂的优势,结合具体的教学需求,让智慧课堂中蕴含的信息技术发挥作用,以此来保障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落实,也让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下文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为例展开详细说明。
首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串联课时新知。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孙悟空灵活控制金箍棒的画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直线”知识的回忆,并通过“你能说一说直线的特点吗”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对直线知识的回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同一平面存在两条直线,那么它们可能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这一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复习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容易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吸收本课内容。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分别设置“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认识垂直”三个教学任务,并围绕这三个教学任务进行问题设计与活动安排,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展开教学设计与评价。
在“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课前导入的问题,想象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可能存在的位置关系,并在学生端进行作图,学生的作图成果将直接上传至教师端,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图形进行展示。教师展示学生的绘图作品,由学生自行观察,归纳出“交叉”与“不交叉”两种情况,教师进行总结,并给出具体的划分标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切实体会两条直线的关系,便于进一步理解。同时,智慧课堂技术的应用更便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而教师则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及时应用。
在“认识平行”这一教学任务的导向下,教师可以从学生构建起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后“不相交”这一角度出发进行延伸,通过“我们该如何说明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什么”这一问题来解释平行的定义,并围绕定义再度设问:“如何理解在同一平面内?”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利用智慧课堂中“高清展台”的功能向学生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接着,教师就“平行符号如何表示、平行线的读法与写法分别是什么”进行提问,让学生通过查阅教科书寻找答案,同时将自己找到的答案上传至平台,由教师进行规范指导。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并进行归纳总结,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入手,帮助其建立起几何直观。
在“认识垂直”教学任务导向下,教师可以运用智慧课堂展示两条平行线a与b,并通过动画的形式演示直线a的旋转过程,在旋转的不同阶段进行设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在相交的情况下你有什么发现?”“最终相交形成的角是多少度?”让学生在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基础上查找教科书,明确垂直的定义与表示方法。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垂直例子,让学生经历由抽象到具象的过程,体会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围绕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合理选择评估依据,并时刻通过智慧平台,将学生的课堂活动反馈到教师端,由教师进行及时总结、成果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评价其实践能力,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提供明确指导,以此来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融合。
(三)优化检测模式,分层教学评价,深化教学成果
在教学评一体化深度落实的背景下,教育教学者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提高评价在促学、促教方面的功效。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以推进评价方式的丰富化、多元化和主题多样化,以此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核心素养真正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充分落实。智慧课堂的构建与运用为这一教育目标的落实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通过学后测试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智慧平台生成具有针对性的课后题目,并根据平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分析,让每一位学生的课后评价更具针对性与时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智慧平台促进学生个人评价与小组成员评价,以此将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成为教师把控后续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背景下,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已然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智慧课堂的出现为这一教学模式的落实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者,要深入理解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实践价值与内涵,围绕智慧课堂应用功能展开进一步的探究,促进学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双重提高。
注:本文系2023年度福州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立项课题“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ZDJ2023B17)的主要研究成果。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