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我国的教育已然由传统的“知识本位”转向如今的“素养本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更是提出了“探索大单元教学”的具体要求,标志着大单元教学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成为各个学科课堂改革的发展趋势。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美术学科肩负着以美育人的重要责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美术核心素养凝练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以及文化理解四个维度。在美术学科育人目标升级的视阈下,传统以单课时为单位的课堂教学难以匹配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由此可见,大单元教学的实践应用刻不容缓。其中,创意实践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艺术创作与实践应用的能力,顺应了新时代对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既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重要起始点,又是大单元教学活动反馈的重要评价依据。因此,教师要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创意实践素养为导向,构建具有可行性、科学性与个性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经历“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的过程,在创造与创新中真正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立足以创意实践素养为导向,详细探究了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具体原则与实践路径,以期切实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创意实践素养导向下,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设计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落实新课程标准中自主探究学习的目标,教师着眼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与探究过程中的主体性。在构建以创意实践素养为导向的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被动地让学生接受知识,而要引领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完整学习过程,将教学方式由传统的“讲授”转变为“示证”。在落实主体性原则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避免让学生停留于浅层低阶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作为主体经历学习探究活动,深入理解美术学科的知识结构。其次,为了促进学生经历“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的探究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入多样化案例,以此来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避免学生只是根据教师指令完成任务的情况发生,让教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单元被视为完整的学习单位,自然应该转向“教师为辅的示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整合性原则
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美术学科育人目标的升级,也为美术教育教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大单元教学基于大主题展开,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从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与心理认知特点出发,引发学生在不同情境下提升自身的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因此,在构建大单元教学时,教师要遵循整合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将大单元视为具有完整性的学习单位,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过程方法”,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收获”,最终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纸材的艺术变身”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学习运用纸材进行艺术创作的技法,忽视艺术教学背后的思维与情感,就会导致三维目标的割裂,致使学习活动不完整。所以,在落实与体现整合原则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中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整合与发展,以此来实现完整的育人目标。
二、创意实践素养导向下,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设计路径
(一)深研教材内容,结合具体学情,确定大单元主题
在大单元教学视阈下,大单元教学内容的构建与设计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与结果。确定大单元教学主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以教材中已有的自然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性的教学设计与规划,从中提炼出大主题;其二是教师基于整体视角,从既定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出发,确定大主题,从而打破自然单元之间的限制,围绕大主题组织教学内容。以苏少版教材为例,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研读与分析,可以发现,教材中多以单节课时为单位,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性,但是联系性不够密切,指向创意实践素养目标落实的教学内容很多,但都穿插在不同的课时之间,难以让学生形成结构性、系统化的认知。尤其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课时任务相对简单,学生作品的创意性与延伸性有待提升,这也为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阻碍。因此,教师在确定单元大主题时,可以采用第二种方式,打破教材自然课时与顺序的限制,对大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构建重组。
在深入分析与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明确大单元主题的确定方式。在方向选择方面,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而且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兴趣成为推进学生探索与学习“大主题”的重要助推力,为学生后续创意实践素养目标的落实提供更多潜能。
以一年级学段的美术教学为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察觉到这一学段的学生有撕纸的爱好,这一行为被不少学生视为一种“游戏”,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将自己的练习册撕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撕纸这一行为本身富含创意,具有想象与探索的空间,同时纸材与艺术关系密切,更为艺术创造与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由此,可以将其作为确定大单元教学主题的重要依据。同时,结合对苏少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课本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涉及撕纸内容的课目很多,但是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例如:在第14课《像什么呢》中,学生通过“先撕纸,后想象”的学习活动,体会到造型活动的乐趣;在第10课《秋天来了》中,也有利用废旧纸张撕出秋色的教学要求;第4-6课为学生介绍了基本形,为学生基于基本形对事物进行创作奠定了思维基础;第7课《形的组合》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用纸材进行创作提供了方法指导。这4课内容与学生“撕纸”爱好联系密切,同时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能力拓展,引导学生用撕、剪、贴、画等方式,将纸材进行大胆应用创作,在感受造型活动乐趣的同时,创造出完整的艺术作品,感受纸材与艺术之间的联系性。结合对教材内容与具体学情的解读分析,教师可以将大单元教学主题确定为“纸材的艺术变身”,让学生通过多样的美术活动,基于“撕纸”的乐趣,用艺术视角对纸材进行创造。
(二)基于素养导向,确定教学目标,提炼教学大问题
有了明确的单元主题,教师要围绕单元内容,结合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既需要体现整体性,又需要具备可实施性。这既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又可成为教学成果的评价依据。在确定大单元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基于素养导向,将育人功能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使其成为后续教学规划的重要导向。如在“纸材的艺术变身”这一大单元教学中,便可以确定如下整体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需要进一步提炼出大单元教学中的“大问题”,即本质问题,让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层层递进地完成驱动性任务,为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奠定基础。在本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与学生所需要完成的教学活动都与“运用纸材撕剪贴画”的这一主题有关。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大问题确定为“纸材与平面艺术作品的关系”,并且围绕这一主题,确定驱动问题——纸材如何被用来创作平面艺术作品?
(三)围绕驱动问题,设计教学任务,明确实施步骤
在明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后,教师便可以此为基础,建立单元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进行深入学习,进一步感受纸材与美术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设计需要利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围绕教学中的基本问题“纸材如何被用来创作平面艺术作品”展开,并以此为子任务,让子任务贯穿于每一个课时中,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中提高技能,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通过对驱动问题的分析,对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的解读设计,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首先,教师要引领学生欣赏纸艺术作品的美,为学生后续的艺术创作奠定思维基础。其次,教师可以从创作层面引领学生对撕贴画展开学习,让学生从技能层面掌握用纸材创作平面艺术的方法。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将形状巧妙进行组合,来表现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从创意与审美层面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考。最后,教师可以“秋天来了”为主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应用与创作,完成最终的学习作品。通过这一系列教学环节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大单元教学活动通过“欣赏纸艺术作品之美”“学习创作生动有趣的撕贴画”“如何用基本形表现生活中的事物”以及“纸上‘谈’秋”四个子任务进行贯穿与联系,将教学内容安插在其中。同时,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活动安排在这四个子任务视阈下,保证教学活动具备连贯性与结构性(教学步骤如下图所示)。
(四)优化评价体系,细化评价内容,丰富评价主体
教学评价是教学反馈的重要路径,既能够帮助学生获知学习成果,又能够成为教师调整与优化教学设计、扬长避短的关键性依据。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只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综合品质。同时,传统的教学评价主体单一,往往以教师评价为唯一标准。不仅如此,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关注的重点也多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吸收与掌握方面,导致教学评价存在较为明显的片面性。大单元教学评价则有所不同,需要在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上进行优化与革新,具体表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及评价方式的丰富化三个路径。
首先,教师需要采用多主体评价手段,让学生从被评价者转变为评价者,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班级作品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逐步深化的学习过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并引导学生能够“换个角度”看问题。在“纸材的艺术变身”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书写反思报告,以及填写“单元化学习自评表”等方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纸上‘谈’秋”的美术作品进行班级展示,引导学生通过互评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目标意识,增强反思能力。
其次,在“纸材的艺术变身”大单元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成果用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得到全面反馈,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品成果等多方面融入到教学评价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与综合性发展。
最后,为了保障学习过程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材料以及所生成的学习作品进行记录归档,将其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依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视阈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已然成为教学发展的重要立足点。创意实践作为核心素养的组成维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也是构建大单元教学的重要导向。因此,作为教育教学者,要具备创新意识、运用科学路径,在教学设计中充分遵循主体性原则、整合性原则,从整体视角出发,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绽放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吴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