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指向思维能力的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构建\t

2024-12-26 00:00:00杨雪芬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1期

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全方位落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教师需要认识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能,对学生的整体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强化思维能力训练的高效课堂。

一、核心素养下指向思维能力的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构建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落实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思维训练的活动及目标时,充分考虑学生当前的具体学习情况,并且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开展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让学生能够一步一台阶地实现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不仅如此,主体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在构建课堂活动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最后,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既要能提炼出教学内容中的趣味元素,又要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促进思维的活跃性。

(二)渐进性原则

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中遵循渐进性原则,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取得理想化的教学效果。渐进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构建出“跳一跳能摘到桃”的教学目标,通过活动设计、问题引导,为学生搭建起可攀登的“学习支架”。同时,要求教师具有整体目标,将思维能力的培养看作一个长程式的过程,并将整体培养目标进行细化,使其分布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中,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重要导向。

二、核心素养下培养思维能力的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构建路径

(一)基于教材分析,围绕具体学情,设置思维训练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教师把握好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思维“生长点”,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课堂表现,有针对性地设计思维训练活动,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基于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对教材的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为学生设计出相对应的课堂活动,同时要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调整思维训练的措施与手段,让核心素养教育目标得到深度落实,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以小学数学中“积的变化规律”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这一内容在乘法运算中运用广泛,对于学生高端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着重要影响。同时,教材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安排中,引导学生通过对算式组不同方向的观察、分析与比较,总结并提炼出其中的运算规律,从思维能力培养的层面而言,这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提升过程。而想要让学生掌握这一教学内容,教师要强化学生在挖掘规律、总结归纳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这一部分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可以从规律的观察、表达、验证、反思及应用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这一教学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归纳与总结等方法得出猜想,但这只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说明,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及思考习惯,改变传统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的学习思维。在验证数学规律的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上述两组算式按照所归纳总结出的规律进行续写。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给出了正确答案。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这一规律进行自由举例,并且通过计算验证自己所书写的算式是否正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以及逻辑反思等思维能力能够得到训练与提升。而后,教师可以通过习题训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实践中让知识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的尾声让学生回顾自己发现规律的过程,进行总结,将这一思维途径进行模式化。

这一教学设计以教材内容为立足点,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明确了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点,为学生搭建起思维发展的阶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具自主性与深入性,同时学生掌握了分析与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

(二)丰富学习体验,调动多重感官,促进思维发展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所学知识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体验较为单一、思维的灵活性不足,最终致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限。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多样化学习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面对多种类型的学习任务时,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激发,同时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也意味着类型丰富的学习挑战,学生可以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多元化运用,以此来提高自身分析思维、推理能力,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为例,在构建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以视觉展示、实践探索、虚拟实境以及游戏化教学为着眼点,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从全方位、多角度展开学习活动,实现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首先QlU/UzX11iQ33Yw5TZA8TNSfSq0ZV7c1WIrFEgGyxd8=,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动画等视觉辅助工具,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与总结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具体特征,对其形状、结构有基础的理解与掌握。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纸板、剪刀、胶水等基础工具,让学生亲手体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制作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其的认识与感受。再次,教师可以运用在线模拟软件,让学生沉浸于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中,利用交互和探索,深化理解其特征与关系。最后,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具体知识以游戏闯关的方式进行展现,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由具象感受到抽象理解的过程,在学习中更具自主性、探索精神、批判精神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

(三)巧设课堂提问,引发认知冲突,强化活跃思维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了及时反馈学习情况、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功能,更是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与进度的关键依据。然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习惯于在难点与重点进行提问,缺乏对学生认知冲突的关注。课堂设问是考查学生的主要路径,同时也成为强化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活跃性的关键桥梁。因此,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巧用课堂提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实现思维能力的优化增长。所谓认知冲突,指的是当学生面临原有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具体而言,当学生发现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时,认知冲突也会随之产生。在课堂教学中,认知冲突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点。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教学为例。三角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图形,学生并不陌生,更是对三角形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出不同的符合三角形的日常事物,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很快便意识到这是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提问:“为什么这些图形属于三角形?”这一问题就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关键问题,促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同时,想要回答这一问题,学生也要通过推理、判断、分类、概括等活动,就三角形边、角、顶点等特征进行进一步探究,最终在认知冲突的驱动下,实现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构建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与成果。作为教师,我们在构建教学活动时需要遵循主体性原则以及渐进性原则,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巧设思维训练、丰富学习体验以及引发认知冲突等科学路径,让学生能够克服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境,立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生长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整体性发展,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