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爱国精神,悟前人初心

2024-12-26 00:00:00张涛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1期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质量将会对学生个人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关注学校红色教育的开展情况,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是一线教育工作者传承红色教育使命的必由之路。

一、红色教育融入德育工作的现状

德育工作的质量将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品德的塑造形成重要影响。因此,德育工作的质量优化,是目前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现行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

(一)形式单一

传统的德育,都是以课程、讲座等单向输出的形式为主。在这些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大多数都以“听众”的角色出现,所以他们对于个人的发展以及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解会有一种“被动感”,从而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较低,觉得活动或者课程的形式非常枯燥、乏味,这样的德育工作降低了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的质量。

(二)资源缺乏

目前的德育工作中,学生参与其中的机会较少,教师拓宽德育渠道的意识并不强烈。许多教师感到德育工作的困难,觉得有些学生出现了“屡教不改”的现象,但他们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改正坏习惯,形成良好的品质。在开展教育引导时,常因自己任教学科的影响,陷入“教育变成说教”的窘境,极大影响了德育工作的质量。

一个良好的载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艰苦奋斗、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等精神,塑造良好的品德修养。红色文化的教育具有引导、激励的作用,但有些学校却较少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不仅是因为教师对融入的方法了解不深,还因为有些学校红色文化与德育工作的融入氛围不够浓厚。所以说,将红色文化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红色教育融入德育工作的路径

(一)培:理念培根,氛围引航

1.政治启蒙,价值塑造。

为深化红色教育在校园内的开展,做好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的引领,学校德育工作需要重视红色教育的落实,制定不同年级红色文化融入德育的规则纲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发展特点,将红色精神融入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以红色教育助力学生成长,引领学生逐步形成了解红色文化、学习红色文化、感悟前人初心的理想信念。

2.规范导向,积累沉淀。

教育之魂为教师。若教师对红色教育的观念不强,红色教育在学校的开展将会受到较大的阻力。有些教师在进行日常课程设计时,不会将红色教育有意识地融入其中;与学生进行沟通和日常生活指导时,也不会给学生讲述红色文化知识。因此,红色文化与德育工作融合之本,便是规范教师红色教育导向,精湛教师教学技艺,促进教师在实践中有所感悟和体会,形成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德育处可以多邀请专家到校开展红色教育师德师风培育讲座,以《人民的好老师》《不忘初心、教育前行》等主题引导教师坚定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与传承,引导教师认识到红色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的重要性,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特点,深入挖掘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

3.提升思维,见证发展。

红色教育追求的是促进学生提高对祖国的归属感、喜爱感,对祖国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知道如何用真实的行动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但是红色教育并不是单向的教育,而是在明确的指引、双向的互动以及潜移默化的印象中开展的。因此,在学校内营造突出、良好的红色文化宣传环境是形成红色文化育人氛围的重要一步,学校可以在校内通过“红色文化长廊”“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微型党史馆”的建设将红色文化的教学融入日常,提升学生的红色思想。例如:在“红色文化长廊”中,可以展示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国家发生的大事记等与红色教育有关的知识,让学生在上学、放学时能够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感受红色文化背后的历史。“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可以定期举办红色文化讲座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能够在集中、规范的氛围中感受红色文化。“微型党史馆”可以放置与国家历史、党史、地区发展史、国家发展史等有关的一系列资料和素材,引导学生可以定期到党史馆参观。

(二)活:活用资源,课程带领

1.校本课程,德育融入。

课程,是承载红色文化教育的良好载体,而在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需求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开展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更是对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举措。将德育工作与红色文化的教学充分融合,学校可以将不同班级对红色资源文化的学习程度作为“红色文化学习班级”或“流动红旗”的评比依据,开展红色文化学习班级、少先队仪式教育创新等评比活动,由学校德育处制定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相关规范,将红色文化的学习加入学生手册中,在校本化的红色文化教学中,以德育工作的开展维持、加深、推动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与喜爱。

2.春风化雨,家校协同。

红色文化对于学生品德发展、个人发展的塑造不能仅仅通过学校的工作落实,还需要结合家庭教育。落实红色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的家校共育,德育处可以制定红色文化家庭发展手册并派发给每一位家长,让家长深刻了解红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红色文化教育对于学生个人品德培养的强大推动作用,从而明确在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也要加入红色文化的教育。通过和谐与融洽的家庭红色文化教育,构建全方位的红色文化育人环境。

3.学科融合,巩固落实。

将红色文化与各个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扩大红色教育的影响面,巩固与落实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刻理解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例如:语文学科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红色文化书籍、讲演红色文化故事,生动描写极具情景化的内容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红色历史;音乐学科可以开展观看红色文化影片、学唱红色歌谣等活动,让学生在红色艺术的带领下感受红色文化的温度;美术学科可以开展红色文化绘画、红色文化作品展等活动。

(三)铸:活动铸魂,多面浸润

1.实践活动,唤起兴趣。

坚持立德树人的红色文化与德育工作相融合的观念,学校应该发挥有效的资源,让校园中的德育工作能够与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红色资源教育进行结合,例如:创新少先队仪式教育,在少先队员入队、大队委选举等时刻融入红色文化的教育;开展红色文化黑板报创作大赛,引导学生自主搜集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内容并以黑板报的形式进行展现,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开办红色文化班会主题活动,强化班主任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2.宣讲活动,重温历史。

除了开展校内活动外,学校德育处还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到校外了解红色文化资源,寻找当地的红色文化基地,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等,让学生在红色文化浓厚的氛围中感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革命先辈为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形成良好的认知基础。在宣讲活动中,可以融合学校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计划好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根据参观基地的特征开展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带领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时,重点关注对学生进行革命信念、艰苦奋斗作风的培育;到革命博物馆体验时,重点对学生进行团结精神、不惧艰难意识的培育;到发展历史博物馆参观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向上精神。

3.志愿活动,传承文化。

红色教育的开展不仅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过往的国家发展历史,提升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及文化自信,而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一系列红色文化之后,要在实际行动中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因此,德育处可以多开展与志愿服务、回馈社会相关的活动,以爱心奉献作为学生践行红色文化、提高个人素质的桥梁,让红色文化的情怀从“学校内”逐渐转变为“校内外”。例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队开展合作,为社区内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帮助;维护社区内的绿化,做好垃圾分类工作,以保护环境,发扬奉献精神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会有许多新的认识,对提升爱国情怀很有帮助。

(侯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