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识别技术赋能乡村园班本课程的应用研究

2024-12-25 00:00:00夏金荣郑腊梅
中国电化教育 2024年12期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与图像识别技术也将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为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推动幼儿园班本课程的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探究图像识别技术如何融入幼儿园班本课程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由余明辉主编的《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基础》详细介绍了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也强调了人工智能背景下图像识别技术赋能乡村园班本课程的重要意义。由我团队主持的2024年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图像识别技术赋能乡村幼儿园班本课程应用的案例研究》(课题编号:AH2024048)研究时将此书作为重要参考书目。

经研读,笔者认为借助分析图像识别技术与班本课程的深度融合,可以为幼儿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首先,图像识别技术在小班一日活动中的应用。小班在晨检环节中,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可以自动记录幼儿的体温、面部特征等信息,快速识别并登记幼儿的出勤情况;图像识别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点,还可以辅助老师进行课堂互动和反馈,提高教育质量;图像识别技术可以方便地记录和分享孩子们在园内的精彩瞬间,增进家园的沟通和合作;还可将图像识别技术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相结合,为孩子们创造更加生动、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环境。其次,图像识别技术在中班本土文化班本课程中的应用。中班组形成具有特色的图像识别技术的班本课程,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本土文化题材,通过调查问卷、参观访谈、动手实践、游戏开展等方法深入挖掘吴山的家乡美食(挂面、糖画、吴山贡鹅)等特产,采用丰富的集中教学和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促进幼儿多方面健康发展。再次,图像识别技术在大班非遗文化班本课程中的应用。图像识别技术为乡村幼儿园带来了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大班通过高清图片和视频,孩子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各种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最后,研究图像识别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适用性,形成图象识别技术赋能乡村幼儿园班本课实践案例等,在全镇乃至全省进行推广应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对事物或现象的观察能力,多方面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养成主动探究的良好品质。

图像识别技术赋能乡村园班本课程的应用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图像识别技术与班本课程结合新视角。充分发挥图象识别技术与幼儿园班本课程深度融合的作用,促进信息化资源与班本课程的有机结合,发挥图像识别技术在幼儿园应用的优势。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教师能够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幼儿的学习状态和需求,从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支持。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也为幼儿创造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学习环境。此外,图像识别技术还能够记录和分析幼儿的学习过程,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数据支持。乡村本土资源与幼儿园班本课程新结合。充分发挥本土资源如吴山手工圆子、吴山挂面、吴山铁字、吴山贡鹅、吴山庙会等非遗特色在幼儿园班本课程开展的系列活动中使用,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的有机结合直观生动形象的展示,提升幼儿的直接获得感和掌握能力,以此开发园班本特色教材。这些本土资源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增强了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幼儿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体验这些本土文化,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传统教学理念融合信息新技术。将图像识别技术与幼儿园一日活动、本土化资源、地方非遗特色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寻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五大领域教育活动新模式,形成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法模式。

总之,图像识别技术能够有效丰富教学素材,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图像识别技术在乡村幼儿园班本课程中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