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现状,在公共音乐教育体系中,“钢琴演奏”仅仅是其中一个项目,高校在音乐相关的信息化资源开发及利用过程中,受限于教育投资规模的制约,极少能专门为钢琴演奏技巧训练构建“专属用途”的信息化资源体系。从这个角度说,钢琴演奏技巧训练中的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利用应主动顺应“公共音乐课信息化”的特征,包括开放性、审美性、文化性等,确保钢琴演奏教学项目充分融入公共音乐教学生态,进一步发掘、整合、优化公共音乐课信息化资源,使之转化成适用于钢琴演奏技巧训练需求的形式。
《高校公共音乐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一书由刘溪编著,该书以“提升全体学生音乐素养与文化修养”为出发点,深入探索公共音乐课程与信息技术要素的融合机制,详细分析了信息化措施对公共音乐教育的赋能价值,包括“音乐知识增容”“教例设计改进”“音乐美育提质”等方面。同时,该书注重公共音乐教学生态的完整建构,提出“情境、会话、实践”三维一体的公共音乐课程观,倡导高校应打破传统的“音乐课时主义”枷锁,更不能盲目模仿“非音乐学科”的教学配置、课堂指标、评价模型等,而要尽可能突出音乐教育的人文性、普及性、民主性等特征,保障音乐资源可以平等地被高校教育主体、客体获取。立足该书视域,钢琴演奏技巧训练课程属于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一部分,因此,书中有关音乐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观点、渠道、方式等,对于钢琴演奏教学项目具有指导及启发意义。
架构清晰、逻辑严谨,为钢琴演奏技巧训练中的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可行路线。《高校公共音乐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一书的整体架构清晰,全书共有六章、十九个小节,基于内容主题差异,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部分)包括第一、二章内容,分别介绍了“高校公共音乐课”与“信息化教学”的基础知识,如公共音乐课教学目标、原则、内容与方法,以及信息化教学概念、要素、设施及组织方式等。第二部分(实践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五章的内容,分别介绍了“公共音乐课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公共音乐课信息化教学模式”与“公共音乐课信息化辅助系统”,这一部分在全书架构中占据主体地位,编者提供了大量实操属性的方案,例如,关于音乐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案,“主题式教学”的实施方案,以及音乐教学辅助需求分析方案等,对于高校建立专属的钢琴演奏技巧训练信息化资源体系,具有一定借鉴价值。第三部分(案例部分)为第六章“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公共音乐课信息化教学实践与应用”,该章细分为四个小节,分别论述了电脑音乐技术、大数据技术、微课及慕课的应用实例,操作性强,对钢琴演奏技巧训练过程中的信息化资源利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此外,该书逻辑严谨,“先理论、次实践、再案例”的内容组织方式,突出了“顺应→认同→内化”的底层逻辑,非常契合建构主义教学理念。首先,书中“理论部分”的内容,引导高校学生对音乐艺术、信息素养形成基本认识,映射到钢琴演奏技巧训练环境中,则表现为先“顺应”钢琴演奏理论。其次,书中“实践部分”的内容,用于指导高校公共音乐教学师资建立系统的、生动的、具象的音乐演奏实践场景,映射到钢琴演奏教学任务中,能引导高校学生实操钢琴演奏、获得真切体验,进一步完成对钢琴艺术的“认同”。再次,书中“案例部分”的内容,通过借鉴,能够有效消解音乐教学过程中技巧难点、抓住重点,映射到钢琴演奏技巧训练作品中,能够增强学生对钢琴演奏技巧要点的“内化”。整体上,该书为钢琴演奏技巧训练中的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可行路线。
理实结合、主次分明,为钢琴演奏技巧训练中的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系统设计。《高校公共音乐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一书对理论、实践部分采取了“有机结合”的处理方式,一方面,该书建立起完整、系统的公共音乐课信息化教学理论体系,包括“知识、技巧、能力”三大目标,“因材施教、引导启迪、直观生动”三大原则,以及“数据意识、媒体能力、网络道德”三大信息化素养,在理论部分指导下,有助于为钢琴演奏技巧训练构建完备的教学内容体系,如钢琴乐理教授、钢琴作品赏析、钢琴技巧演示等内容。另一方面,该书从三个角度构建公共音乐课信息化教学实践路径,分别为“资源供给”“教学模式”与“辅助系统”,其中“资源供给”的实践路径是构建“互联网+音乐”资源库,钢琴演奏技巧训练资源属于其中的一部分。“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是全面创新,将原本的讲授法、讲演法、欣赏法等进行重构、改进或升级,在此基础上,引入信息化要素(如音箱系统、电子白板等)建立项目式学习模式、协作式学习模式、主题式教学模式及问题式教学模式。“辅助系统”的实践路径是按需设计,书中为读者展示了“音乐辅助教学系统需求分析”的完整脉络与实施步骤,书中提供的分析方法、分析模型、分析过程等,对于钢琴演奏技巧训练系统的开发同样适用。同时,“辅助系统”部分还进一步阐明了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可以指导高校从无到有地设计、开发一套钢琴演奏技巧训练软件,从而提高对钢琴演奏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度。
注重创新、聚焦融合,为钢琴演奏技巧训练中的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实施策略。《高校公共音乐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一书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编者秉承“互联网+”融合思维,分别为公共音乐课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实施策略,相关策略可以直接移植到钢琴演奏技巧训练教学任务中来。一方面,在资源开发过程中,高校音乐教育主体应扩大收集渠道、丰富资源类型,简言之,凡是可以“信息化处理”的音乐资源,都可以纳入潜在开发对象序列,例如,钢琴演奏电子乐谱、钢琴多媒体作品、钢琴名家表演视频等,进一步的策略中,按照教学场景、教学目标、教学阶段等合理配置,例如钢琴演奏电子乐谱资源,可以配置到“练习资源”类型中,钢琴多媒体作品资源,可以配置到“赏析资源”类型中,钢琴名家表演视频资源,可以配置到“实战资源”类型中。另一方面,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高校音乐教育主体应主动拓展投送平台,再配合灵活、高效、新颖的“教与学”模式,以保障公共音乐课信息化资源充分融入到多元场景中。以钢琴演奏教学资源为例,在“技巧训练”的教学目标下,教师需要打破训练时空限制,通过邮件、微博、QQ、钉钉、直播等各种媒介,将训练任务、训练要求、训练资源等“打包发送(展示)”给高校学生,让他们在钢琴课堂之外,同样沉浸在钢琴演奏技巧训练氛围中。同时,该书提供的多种“教与学”融合模式,也为高效利用钢琴演奏信息化资源提供了有效策略。例如,第四章第二节“基于网络的高校公共音乐课协作学习模式”,该模式强调“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将这一理念运用到钢琴演奏技巧训练中,“学生的学”可通过MOOC、微课等资源自行展开,而“教师的教”可以通过雨课堂、云教室等平台展开,在“教与学”的深度融合之下,以实现钢琴演奏信息化资源的充分利用。
案例具体、方法科学,为钢琴演奏技巧训练中的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借鉴样本。《高校公共音乐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一书第六章“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公共音乐课信息化教学实践与应用”可谓点睛之笔,从内容上看,这一章属于“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产物,从形式上看,这一章也是“音乐教育信息化”的实例样本。编者基于计算机、大数据、慕课及微课技术,为读者展示了公共音乐课信息化资源开发及利用的多元方式,每一个案例,都可以视为一个“全过程+全要素”的教学设计;通过借鉴教学设计框架、要素,能够快速为钢琴演奏技巧训练搭建“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型” 。例如,大数据技术引入到钢琴演奏技巧训练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大数据的基本功能(价值发掘、信息收集、数据分析等),了解学习钢琴演奏的学生个性,对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习惯、错误等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梳理出钢琴演奏技巧教授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应关注的重点。在此前提下,教师可以运用大数据工具展开钢琴录音、电子乐谱、经典作品的解析,将抽象的钢琴乐曲内容转化为可视性要素(图文符号等),还能根据学生音乐喜好及演奏能力,精准推介适合训练的钢琴曲目。同时,该书提供的“信息化资源利用”方法也十分科学,如慕课形式下,倡导采用“混合式”课堂教学方法,实现线上信息化资源与线下实体化资源的配合运用。又如微课形式下,倡导采用“翻转式”课堂教学方法,利用微课资源短小精悍、知识密度高、专题专解等特点,将钢琴演奏技巧训练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则扮演辅助性角色。
通读全书,编者从公共音乐课的宏观视角,阐释了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理念、过程、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对于钢琴演奏技巧训练中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很好的指导与启发意义。整体上,该书理实结合、案例详细,注重创新、可读性强,是一部优秀的音乐艺术教培书籍,深度解析了音乐教育信息化思想理念与行动模式,适合高校钢琴专业师资、钢琴艺术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