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新媒体凭借其强大的传播功能,不断重塑社会发展的面貌,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这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使命要求,也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发展创造了宝贵的机遇。笔者在研究这一课题的过程中深入研读了《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读与重构》一书,该书由亓慧坤、韩洁、方铮炀合力撰写,从教育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而深入地剖析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细致描绘了新媒体形势下高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手段及其效果,并着重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策略及其实践路径。笔者在开展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话语能力建构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VSZ064)和2022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运用党史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研究”(项目标号:2022—JCZD—10)项目时研读了该书。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全新内涵。该书在第一至三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独特传播特性,强调了其强大的社会环境监测、协调、文化传承和舆论引导功能,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反向功能。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主体的平等性与自由性、内容的时效性与海量性、形式的数字化与交互化。特别是其数字化特征,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固定表达模式,能够同时运用图像、文字、视频、音频乃至模拟现实技术,呈现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信息,极大地延展了传播的时空边界,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各国展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作者强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新媒体具有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它削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高校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创造和传播知识,这种消减力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隔阂,拉近彼此距离,提升思政教育的效率。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吸引力也带来了大量文字、图像、音视频等信息,使得获取知识更加便捷、全面、有趣,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阵地。
新媒体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调整。该书的四、五章节提到,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深刻变革,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积极应对,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影响,规避其消极影响。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如便捷性、开放性、交互性等,寻找其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创新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升其实际效果。例如,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思政教育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新媒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信息过载、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等,这些都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和引导,建立健全信息筛选、审核、发布机制,确保思政教育的信息环境健康、积极、向上。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作者在本书中重点强调了在新媒体环境下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思政教育队伍的重要性。一支专业化的思政教育队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思政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还需要具备新媒体素养和创新能力。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高校思政教育队伍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理论学习是提升队伍素质的基础。通过定期组织培训、研讨会等活动,引导思政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掌握思政教育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这些活动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也可以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活动,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在培训内容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引导思政教育工作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可以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参观考察优秀思政教育案例,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还可以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通过科研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此外,高校还可以建立思政教育工作者考核机制,将学习成果和实践效果纳入考核范围,激励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通过考核机制的建立,可以形成良性竞争氛围,推动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进步。
第二要转变教育理念,培养新媒体素养。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拥抱新媒体,了解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技术特点,学会运用新媒体手段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快、范围广、交互强等特点,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
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增强新媒体意识,认识到新媒体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要主动学习新媒体知识,掌握新媒体技术,了解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特点。例如,可以学习如何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制作短视频、图文等新媒体内容,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精准推送和个性化服务。
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提升对新媒体信息的甄别和判断能力。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来源广泛且复杂,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时有出现。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能够准确识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防止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还要积极教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新媒体信息,不断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思政教育工作者还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思政教育创新。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如直播授课、在线讨论等;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线下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如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活动宣传、互动等。通过新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要培养政治素养高、新媒体技术熟练的学生骨干队伍。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骨干队伍在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来自学生一线,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能够协助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工作。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一支政治素养高、新媒体技术熟练的学生骨干队伍。
要选拔具备良好政治素养和新媒体技术基础的学生加入骨干队伍。可以通过组织选拔活动、开展培训课程等方式,选拔出具备优秀政治素养和新媒体技术基础的学生骨干。同时,还要建立骨干队伍考核机制,对骨干队伍成员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确保他们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要加强对骨干队伍的培训和指导。可以组织骨干队伍成员参加专业培训课程、研讨会等活动,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和新媒体技术水平。同时,还要安排思政教育工作者对骨干队伍成员进行一对一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
还要鼓励骨干队伍成员积极参与思政教育活动和实践。可以组织骨干队伍成员参与线上线下的思政教育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鼓励骨干队伍成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其他学生积极参与思政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
第四还要创新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作者在本书的八、九、十三个章节提供了具体而详细的思政教育创新渠道。比如,可以通过建立思政教育联盟、搭建思政教育平台等方式,加强思政教育队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还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如邀请企业专家、社会名人等担任思政教育顾问或讲师,为思政教育队伍提供支持和帮助。
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思政教育队伍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可以通过设立思政教育奖项、提供职业发展机会等方式,激励思政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思政教育工作。同时,还要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待遇。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思政教育队伍,推动思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读与重构》一书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手段的更新提供了具体、充分的指导。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总之,该书对思政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